2022年以來,陷入俄烏衝突的俄羅斯,遭到了幾乎整個西方世界的孤立與制裁。
然而歐洲巴爾幹半島小國塞爾維亞卻「特立獨行」,不僅拒絕制裁俄羅斯,甚至國內民眾還爆發過「親俄」的抗議遊行,要求當局「力挺」俄羅斯。
塞爾維亞的挺俄遊行
從地圖上觀察,塞爾維亞與俄羅斯,一個僻處歐洲腹地的巴爾幹半島西北部,一個橫跨東歐、北亞,兩國不僅在疆域體量上相差甚遠,而且在距離上相隔千里。
正是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卻在近代以來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准同盟」關係。
塞爾維亞地理位置圖
尤其是塞爾維亞,無論是官方還民間層面,都將俄羅斯視為「斯拉夫大哥」,認為塞俄是「親密兄弟」。
當下的塞爾維亞同樣也遭到「包圍」,周邊鄰國紛紛加入歐盟,只剩孤零零的塞爾維亞仿佛被排斥的邊緣人。
塞爾維亞和俄羅斯的位置
而「大哥」俄羅斯也投桃報李,無論是科索沃獨立問題,還是低價售賣天然氣,都給足了小兄弟面子,成為塞爾維亞最強後盾。
那麼為什麼相距千里的塞爾維亞和俄羅斯,會「意氣相投」,互相親近呢?這還得從兩國歷史淵源以及雙方關係的發展進程中尋找原因。
一、塞俄的歷史聯繫
別看隔著遠,塞爾維亞與俄羅斯其實「同宗同源」,都發源自古代斯拉夫部族。
公元5-6世紀,原本居住在中東歐廣袤平原地帶的早期斯拉夫人開始向東、西、南三個方向遷移,導致族群分化:向東遷移的演化成今天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民族祖先的東斯拉夫人。
向西遷移的演化成作為今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祖先的西斯拉夫人。
南下的那部分則進入巴爾幹半島,形成新的南部斯拉夫人,這就是今天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民族的祖先。
東、西、南三支斯拉夫人分布圖
完成分化之後,東斯拉夫人形成了古羅斯部族,而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部族相繼建立早期國家,尤其以塞爾維亞公國最為強大。
古羅斯與塞爾維亞雖然互不接壤,但都與當時東歐的超級強國——東羅馬帝國相鄰,都深受東羅馬-拜占庭文化的浸染,並且都接受了東羅馬的正統觀念。
9世紀晚期的塞爾維亞銀幣
塞爾維亞人占據的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原本屬於東羅馬帝國的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行省,文化根基深厚,塞爾維亞人迅速浸染了拜占庭文化。
通過學習東羅馬的文化制度,14世紀的塞爾維亞在史蒂芬·杜尚的領導下,相繼征服了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希臘的大部分地區,幾乎占據了半個巴爾幹半島,杜尚加冕稱帝,宣稱自己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大有取而代之之勢。
拜占庭皇帝瓦西里一世接見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代表
無獨有偶,東斯拉夫人最早建立的國家——基輔羅斯,就是古羅斯部族沿著第聶伯河水道南下君士坦丁堡,在與東羅馬帝國的貿易與戰爭中逐漸形成的。
15世紀時,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所滅,流亡公主索菲亞最終成為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妻子,此後,自認為獲得「羅馬血統」的歷代沙皇以羅馬繼承人自居,甚至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
全盛時的基輔羅斯疆域(含附屬地)
塞爾維亞人和俄羅斯人還有著相同的宗教信仰。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後,基督教會也隨之逐漸分裂為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會,以及西部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會。
7世紀法蘭克帝國與拜占庭帝國勢力分布圖
兩大教會針對新遷移來的「異教徒」斯拉夫人,各自加緊傳教活動,試圖將其拉攏進自己陣營。
巴爾幹半島是各大宗教交鋒之地
公元10世紀,拜占庭帝國傳教士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深入巴爾幹半島和東歐地區,向斯拉夫人傳教,順利地將大部分南斯拉夫與東斯拉夫人拉近了東正教陣營,而屬於西斯拉夫人的波蘭、捷克等部族則因為更靠近西歐而選擇天主教信仰。
自此之後,羅斯部族和塞爾維亞人「同奉一宗」,共同皈依東正教信仰。
二、泛斯拉夫主義與塞爾維亞獨立
15世紀的塞爾維亞和羅斯部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這也為近代兩國之間的緊密關係奠定基礎。
1453年,隨著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土耳其人滅亡了東羅馬帝國,隨即將征服的目光看向巴爾幹半島上南斯拉夫諸國。
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塞爾維亞。彼時的塞爾維亞帝國已經衰落解體,國內分裂成十幾個封建諸侯領地相互混戰。許多國土已經淪喪於土耳其人之手。
而唯一的盟友——匈牙利人也陷入了內亂。最終導致1459年鄂圖曼帝國完全征服塞爾維亞,從此塞爾維亞開始了長達300餘年的土耳其統治時期。
14世紀晚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的塞爾維亞帝國
而同時期的羅斯部族則由分裂走向統一。13世紀,崛起於北亞的蒙古人揮兵西征,摧毀了已經陷入分裂割據狀態的基輔羅斯諸公國,並將羅斯萬城之母——基輔屠城。蒙古人建立了金帳汗國統治羅斯國土長達200餘年。
在此期間,西北羅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莫斯科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直到15世紀末,莫斯科公國重新統一羅斯各公國,掙脫蒙古人統治,形成近代沙皇俄國。
17世紀沙皇俄國疆域圖
新興的沙皇俄國向西將金帳汗國分裂出的小汗國逐個征服,控制了烏拉爾山以西的廣闊地區,同時向東與波蘭、瑞典爭奪地盤。成為歐洲東部首屈一指的強大力量。沙俄逐漸向南擴張,就與控制高加索和克里米亞地區的鄂圖曼帝國發生衝突。
16世紀時的莫斯科公國
從1568年到1878年的310年間,沙皇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發生了十次「俄土戰爭」。這就使得具有強烈擴張慾望的沙皇俄國與被土耳其壓迫統治的塞爾維亞人有了「反土」的共同利益和目標。
同時,沙俄國家實力增長和瘋狂對外擴張也對自身社會思潮產生劇烈影響,俄羅斯人以「第三羅馬」和基督教世界拯救者的政治傳統在強大國力的加持下,形成了近代的「大俄羅斯主義」。
19世紀隨著民族主義思想席捲歐洲,巴爾幹半島上,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被壓迫的南斯拉夫各民族逐漸「自我覺醒」,希望擺脫被奴役統治的地位,建立本民族獨立政權。
由於自身力量弱小,這些斯拉夫民族將民族獨立的希望寄託於當時唯一一個由斯拉夫人建立的統一大帝國——俄羅斯。
他們將俄羅斯當做整個斯拉夫民族的領導者和解放者,這與沙俄國內的「大俄羅斯主義」不謀而合,兩者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泛斯拉夫主義思潮」。
17世紀極盛時期鄂圖曼帝國領土
在南斯拉夫各族中,被「異教」的鄂圖曼帝國統治的塞爾維亞人,重獲獨立的意願尤其強烈。
鄂圖曼帝國雖然在塞爾維亞保持了東正教社團的自治地位,但卻向不願皈依伊斯蘭教的基督徒徵收重稅,同時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壓制塞爾維亞基督徒,而以免稅和政治前途為餌利誘塞爾維亞人改宗。
這引起了塞爾維亞人的普遍不滿。18世紀鄂圖曼帝國走向衰落,塞爾維亞人在「泛斯拉夫主義思潮」影響下,與沙皇俄國結成同盟,發動反抗土耳其人的起義。
1804年塞爾維亞人爆發第一次反土起義,並向沙俄求援。俄國在戰爭初期給予了塞爾維亞起義軍大量資金和物資援助。1806年,沙皇俄國向鄂圖曼帝國宣戰,第八次俄土戰爭爆發,俄軍的加入使塞爾維亞起義軍力量大增,一度將土耳其勢力驅逐出塞爾維亞。
鄂圖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
但由於1812年拿破崙發動俄法戰爭,入侵俄國。沙俄為避免兩線作戰,只能與土耳其人媾和,從巴爾幹半島撤軍。土軍趁機反撲,最終導致塞爾維亞第一次起義在1813年宣告失敗。
面對土耳其人的捲土重來、反攻倒算,塞爾維亞人堅持鬥爭,在1815年發動第二次起義,起義軍在沙俄的物資和外交支持下,短短几個月就重新解放了塞爾維亞大部分城市。而衰弱的土耳其人在俄國的強力干涉下,甚至不敢派兵鎮壓,只能派員與起義軍談判。
1817年,在俄國的支持下,塞爾維亞第二次起義的領導人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與鄂圖曼帝國官員馬拉什利·帕夏達成一項不成文的談判協議,塞爾維亞成為自治公國,鄂圖曼帝國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和外交權。
自此被土耳其統治了358年之久的塞爾維亞終於獲得實際上的獨立。這一自治地位在1830年鄂圖曼帝國的《花廳御詔》中被正式承認。
168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
1877年至1878年俄土戰爭爆發,沙俄與塞爾維亞以及其他巴爾幹小國結盟與土耳其開戰,最終在列強調停下,簽訂《柏林條約》,塞爾維亞進一步擴大領土,升格為王國,獲得完全獨立。
作為南斯拉夫人中最強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塞爾維亞人獲得獨立預示著整個南斯拉夫民族掙脫外族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開始。
1878年柏林會議後的巴爾幹局勢
而在獨立戰爭中煉就出的,塞爾維亞和俄羅斯堪比「血盟」的緊密關係,也為之後俄羅斯對整個南斯拉夫人解放事業的支持奠定基礎。
三、俄國鼎力相助與南斯拉夫建立
雖然塞爾維亞獲得了獨立,但是其餘的南斯拉夫各民族仍然臣服於外族的統治。
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被奧匈帝國統治。馬其頓人與黑山人則仍在腐朽、落後的土耳其人的統治下沉淪,波士尼亞則處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的拉鋸中,逐漸碎片化。
衰落的鄂圖曼帝國自身尚且無法抵抗列強的統治而淪為半殖民地,更不用說對內發展南斯拉夫人的社會經濟,這就嚴重影響了土耳其治下南斯拉夫人的發展。為此,南斯拉夫各民族都有擺脫異族統治的意願。
1904年彼得一世加冕為塞爾維亞國王
與此同時,塞爾維亞在沙皇俄國支持下重獲獨立,並且在1912-1913年的兩次巴爾幹戰爭中收復了科索沃和馬其頓地區,將領土擴大了一倍,人口從290萬增加到450萬。
接連的勝利與領土的擴張使其國內的「大塞爾維亞主義」抬頭,塞爾維亞不再滿足於狹小的領土,而是希望將所有塞爾維亞人的生活區域統一,形成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
並且自認為塞爾維亞人是南斯拉夫諸民族的「領導者」,應該由塞爾維亞整合所有的南斯拉夫民族,形成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以此增強自身力量,與義大利、奧匈帝國、土耳其等大國抗衡。
1913年塞爾維亞擴張的領土
面對塞爾維亞的「野心」,首當其衝的就是計劃南下征服巴爾幹的奧匈帝國。雖然塞爾維亞成功收復了科索沃、馬其頓等南部領土。
但北方的伏伊伏丁那仍然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下,而且匈牙利人還在此處大量移民,以提高本民族人口占比,排斥塞爾維亞人。
1908年奧匈帝國從土耳其手中吞併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地區。由於波赫地區內居住有大量的塞爾維亞族居民,早已被塞爾維亞視為「囊中之物」。
奧匈帝國的吞併阻礙了塞爾維亞在巴爾幹的擴張。引發塞奧兩國間的激烈矛盾。而奧匈帝國統治者也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視為眼中釘。
塞、奧兩國為了擴張領土,各自尋找強國作為「靠山」。塞爾維亞加緊與沙俄聯盟,而奧匈帝國選擇了新興的德意志帝國。最終圍繞巴爾幹問題,塞、俄與德、奧形成尖銳矛盾。這一矛盾也成為20世紀初歐洲列強主要矛盾之一。
一戰中的塞爾維亞兵團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妻子到達波赫首府塞拉耶佛,舉行了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演習,意圖施壓。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用手槍刺殺了斐迪南夫婦,引發軒然大波,史稱「塞拉耶佛事件」。
塞拉耶佛事件
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提出「幾乎不可接受」的條件。塞爾維亞為了緩解壓力,接受了大部分條件。
但奧匈帝國仍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由此引發連鎖反應,沙俄、俄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大國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戰爭期間,總人口僅有450萬的塞爾維亞王國在沙皇俄國的強力支持下舉國動員,將總兵力增加到42萬人,擊敗了奧匈帝國的三次進攻。
一戰歐洲戰場形勢
1915年德、奧拉攏塞爾維亞近鄰保加利亞加入戰爭,最終在三路圍攻下塞爾維亞被擊敗。直到1918年協約國擊敗德、奧,解放塞爾維亞。
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整個中歐缺少大國支撐,政治版圖碎片化。作為一戰戰勝國的塞爾維亞趁機對原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南斯拉夫各族提出領土要求,力圖建立一個由塞爾維亞主導的統一的大南斯拉夫國家。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
雖然此時的俄國已經發生十月革命,新生的蘇俄正忙於應對國內的沙俄殘軍,無暇顧及巴爾幹局勢。但戰爭中俄羅斯的支持已經為塞爾維亞的擴張提供了良好基礎。
最終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南斯拉夫王國成立。這是南斯拉夫民族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統一國家。
南斯拉夫的成員
它名義上雖然是由南部斯拉夫人各民族「平等、自願」組成,但實際上是由塞爾維亞人主導,國內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族、斯洛維尼亞族,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波赫穆斯林都處於從屬地位。
之後戰間期的南斯拉夫王國與蘇聯由於意識形態關係,處於相互敵對狀態,南斯拉夫甚至成為反蘇白俄勢力的主要據點。
這種情況直到二戰後,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聯邦建立才有所改變。但短暫的蜜月期過後,蘇南關係又陷入緊張,其間雖有恢復,但在整個冷戰期間,總體處於低潮。
前南斯拉夫領導人狄托
四、冷戰結束後的塞俄地緣關係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意識形態矛盾逐漸散去,國力的衰退、西方步步緊逼,現實層面的地緣危機,又成為塞爾維亞和俄羅斯兩國拉近關係的助推器。
1991年蘇聯解體,15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宣布獨立。作為蘇聯實際實際主導國,也是最大加盟國的俄羅斯,在「小兄弟們」紛紛離開後,也被迫「獨立」。
相比於蘇聯,俄羅斯的領土縮小了23%,由2240萬平方公里銳減到1709萬平方公里,人口從2.9億減少到1.4億,減少了一半多人口。
冷戰結束後蘇東集團疆域變化
失去了白俄羅斯、烏克蘭等與西方的緩衝地帶,再加上盲目奉行西方式的經濟轉型,實行「休克療法」,導致經濟混亂,整體國家實力大幅減弱。
塞爾維亞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二戰後建立的南斯拉夫聯邦本身國情就複雜,本身份為五個主體民族、六個加盟共和國。
國內還有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三種宗教信仰。建國早期,南斯拉夫在國家領袖狄托的領導下,各民族尚能維持平衡。1980年狄托死後,南斯拉夫聯邦中的大塞爾維亞主義重新抬頭,各加盟國逐漸離心離德。
南斯拉夫聯邦解體
1991年至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赫等四個加盟國相繼宣布獨立,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原聯邦內只剩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個小國,組成了小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只能苟延殘喘。
塞爾維亞還在苦苦掙扎,出兵波赫爭奪塞族人聚居區,卻遭到北約的」降維」打擊,不僅遭受重創,之後自己的自治省「科索沃」也在北約的支持下,獲得實際獨立。
2003年,塞爾維亞最後的小兄弟「黑山」也宣布脫離南聯盟,最後的南斯拉夫也煙消雲散。當下的塞爾維亞不僅失去了南斯拉夫族群領導者的地位,就連一戰前的馬其頓、科索沃等領土都接連失去,徹底淪為巴爾幹小國。
並且隨著北約東擴和歐盟擴張,塞爾維亞周邊國家大多倒向美西方陣營,這使得與北約有著「深仇大恨」的塞爾維亞更顯孤立。
塞爾維亞國內的科索沃獨立問題
就這樣,俄羅斯與塞爾維亞兩個「歐洲邊緣人」在同病相憐的前提下,再次走到了一起。
普京上台後的俄羅斯,開始重新在國際事務中找尋自己的大國定位。普京通過整治國內寡頭,重新控制了俄羅斯經濟主導權,並且利用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龐大儲能與生產能力,重振財政,以圖復興。而親俄的塞爾維亞正好成為俄羅斯勢力重回巴爾幹的「橋頭堡」。
塞爾維亞也需要同宗同源的俄羅斯在波赫塞族問題、科索沃獨立問題上的支持。
2008年3月23日,科索沃單方面宣布正式獨立。俄羅斯外交部立刻作出譴責聲明,支持塞爾維亞,並要求聯合國和北約介入事件。同時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對科索沃境內被困的塞族飛地進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
塞爾維亞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面臨能源短缺的問題,為此俄羅斯按低於市場的價格向塞爾維亞出售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有效緩解了塞爾維亞的能源困境。
面對俄烏衝突,塞爾維亞也投桃報李,堅持拒絕參與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保持中立,以此維護自身外交的獨立性。塞俄兩國在國際社會中逐漸形成相互協作的准盟友關係。
不過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壓力增大,塞爾維亞民間「加入歐盟」的聲音逐漸增強,在民意的支持下,同時也在與周邊國家的對比下,塞爾維亞官方已經向歐盟提出了入盟申請。
塞爾維亞(橙色)與歐盟成員國(綠色)
但是歐盟提出了諸多前置條件,諸如承認科索沃獨立、在俄烏衝突中站隊等等。使得塞爾維亞外交仍在歐盟與俄羅斯之間「走鋼絲」。
作者|鷦鷯君
資深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