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中國最年輕、面積最大的直轄市,於1997年成立,並帶走了四川省近15%的土地和近13%的人口。
自元朝確立行省制伊始,重慶在600餘年的時間內均為四川省轄地。到了1939年,重慶曾短暫成為直轄市十年。但當時重慶直轄市的面積只有5472平方公里,不及現在十分之一(現為8.2萬平方公里)。
重慶直轄前的四川,體量極其龐大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重慶又再次回歸四川省。直到1997年才被再度確立直轄地位。
反觀中國的其他三個直轄市,北京、上海是自20世紀20年代末設立的直轄市,一直延續至今。天津在20世紀50年代末曾隸屬河北省,後於1969年恢復直轄。
1997年直轄前的重慶市
但和天津相比,重慶的直轄確立還要再晚近三十年。新中國時期重慶直轄市的身份,為何到20世紀末才掛牌確定?
川渝分家
一、默默無名小山城
四川盆地是重要的農業基地,地處四川省和重慶市境內,故有「巴蜀之地」的稱譽。
「巴蜀」的歷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巴國和蜀國。巴國位於四川盆地東部,蜀國則位於西部。
巴國和蜀國
公元前3世紀末,秦國完成統一,全國進入郡縣制時代,巴蜀兩國分別設置為巴郡、蜀郡。
巴郡治所位於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的江州縣(後為巴縣),這也是重慶的母縣(在今渝中區);蜀郡則為成都縣,延續了蜀國時期治所。
西漢時期的7郡13刺史部
彼時在四川盆地里,巴郡的面貌並不突出。相較之下,蜀郡,尤其是成都縣更為優越。
成都縣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及成都平原核心地帶,沃野千里、物產富饒。江州縣雖兩江環繞但位於盆地最東邊,且有群山穿過,在和平年代並不是較好的發展條件。
重慶地形圖,東部山地居多
到了唐朝,全國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四川盆地隸屬於劍南道和山南西道,其中原巴郡(轉稱渝州)和蜀郡(轉稱益州)分別為山南西道、劍南道轄地。
但綜合實力突出的成都縣為劍南道治所,政治地位尤為顯著。
唐朝益州與渝州的位置,益州為劍南道治所
當時益州(蜀郡)下轄有多個縣,成都縣的工商業和社會面貌最為繁華,因此被稱為「成都府」。「揚一益二」中的益州,正是描繪了當時成都府的盛景。
到了宋朝,「路」成為一級行政區,四川盆地被切割為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以及夔州路四個路。這也被看做是「四川」最早的名稱溯源。其中,益州路治所為成都。
川峽四路為「四川」
渝州(已更名為恭州)隸屬夔州路。夔州路下轄三府九州縣,治所位於夔州(今奉節),故恭州的政治地位仍較低。
北宋時期的「川峽四路」
淳熙十六年(1189年),分封至恭州的光宗先稱王、再即帝位,自詡有「雙重喜慶」之意,便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重慶府的問世,要比成都府晚了500餘年。
川渝地區「四路」,四川行省最早雛形
自巴、蜀兩地誕生起,大多時間四川盆地整體都不在同個行政區內,直到元朝才合為一家。
元朝的1271年,四川盆地結束了近1500年來區劃較為分裂的格局,合併為四川行省。
四川行省
成都、重慶均為四川省轄地,但成都經濟條件較好、擔任治所中心史悠久的優勢使得省會地位依然無法撼動。
從商周蜀國時期到元代,成都作為治所已逾2000餘年。之後的明清,重慶始終是四川省的下轄區域。
無論經濟還是政治實力,重慶都要略遜於成都。重慶自巴國和秦漢時期後,便再也沒有承擔政治中心職能了。
茶馬古道是溝通西南地區的關鍵貿易商道
二、因水而興,強勢逆襲
成都是「老大哥」的境況在清末年間出現了逆轉。19世紀初期開始,西方國家逐步掀起對華瓜分狂潮,各種不平等條約相繼簽訂。
廣州、上海等通商口岸,被迫對外開放。他們更是順著長江相繼掠取南京、武漢等大都市的通商權。
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也被「盯上」了。開放重慶,可以實現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出海口實現水運貫通。
19世紀中國各地開放的通商口岸,重慶是為數不多的內陸口岸
1876年秋,在一次外交事件中,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煙台條約》。在條約續增專項中,英國向清政府提出將重慶開放為通商口岸。
雖說這樣的開放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但就某種意義而言也為社會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並最大程度地將江河水運優勢發揮了出來。
位於重慶南岸彈子石的法國水兵營遺址,開埠時代的見證者
自此,重慶緩解了原先相對閉塞的局面。在水運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下,成都工商業出現停滯,川內經濟重心出現轉移。
20世紀初,重慶實現了對成都人口的反超,躍居為四川省第一人口大市。
1918年我國各城市人口數據:重慶略勝於成都
三、第一次直轄:戰時陪都
20世紀20年代初,民國掀起「市制」風潮。廣州、蘇州等工商業發達地區相繼建市。
從1927年南京開始,又陸續設置多個直轄市(院轄市),包括上海、北京、武漢、天津等,行政地位要高於省轄市。
民國時期設置過的直轄市
經過了數十年發展的重慶已經是內陸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圍繞渝中半島的巴縣(原江州縣)縣城為核心,重慶也於1929年掛牌建市。
成都的落寞依然持續。以貿易運輸為例,以茶馬古道為代表的川內商道漸漸被長江航運所取代。行政上,四川省長行署地位被重慶拿下。這意味著重慶完成對成都政治及經濟地位的雙超越。
近代部分城市的工業發展情況:重慶遠勝於成都
重慶近現代的發展折射著中國飽受煎熬的侵略史。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接連告急。年底,南京連同上海等華東重鎮頻頻失守。為保留反攻的希望火種,加強戰略縱深,只能向內陸遷都。
從軍事角度考量必須易守難攻,有地形壁壘屏障。若再兼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則是錦上添花。綜合考慮,重慶是這個新首都的不二選項。
川渝主要工業分布圖
1937年11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頒布,確定重慶作為戰時首都的地位。
這一次遷都使重慶成為了中國的臨時軍事、政治中心。一時間,山城文化名流薈萃。
重慶國民政府立法院舊址
1939年5月,國民政府幹脆將重慶市升格為第六個中央直轄市,轄區大致為今天的重慶市的主城區。
抗日戰爭結束後,重慶仍發揮著重要作用。1945年8月底,為解決政府重組問題,國共兩黨在重慶召開了近兩個月的談判,並簽署了雙十協定。儘管後來仍沒避免內戰爆發,但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共緊張的對峙氣氛。
從清末通商開埠伊始,重慶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得到了穩步提升。
民國十二大直轄市,均是所在地區的經濟、文化重鎮,地位顯赫
四、第二次直轄:三峽之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5年後過渡期結束,全國省級單位縮減至32個,其中省份有26個。
四川省在原來基礎上吸納了以高原為主的西康省,面積變得更大了。為便於管理,政治中心逐步遷轉回較中間地帶的成都。
1953年,四川省的版圖還沒有現在這麼大
這一時期有不少省市也紛紛重組和撤銷。以直轄市為例,從民國後期的12個銳減至2個,僅保留北京和上海。重慶也降格為了省轄市,併入到四川省。
即便是降級了,但遺留下來的工業基礎、繁榮的商業氛圍以及一定的人口體量,讓重慶經濟實力依然遠超省會成都。
建國後的重慶,已經躍居為川內第一經濟大市
至20世紀80年代,重慶(今主城區)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全省總量1/3水平,工業總產值也占到1/4。
適時,全國正掀起改革開放熱潮,1983年,國務院將重慶設立為全國首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並享受省級經濟管理權限。
80年代重慶解放碑
川渝、西南的協同發展,是國家推行區域經濟的一個重點。在當時,四川地區和長江上游有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20世紀90年代的四川人口總量有1.2億,位居各省首位。高原地區還存在著阿壩、甘孜等經濟落後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其次,三峽治理問題。三峽位於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幹流上,長期以來,上游水勢始終困擾著中下游城市安全以及航運平穩。到了雨季,長江不但沒辦法有效利用水力發電,還可能會造成中下游洪水泛濫。
長江三峽
鑒於此,修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迫在眉睫。但該工程的推進涉及到移民、環境等問題,建成後將會有近2萬公頃的土地被淹沒,不乏萬州、涪陵這樣的中等城市。
三峽工程施工現場
如何將移民工作有序規劃、統籌安排好?
為高效地管理工農業和移民事務,依託三峽工程契機,國家打算建立一個「三峽省」,位於四川省東部和湖北省西部,省會在湖北宜昌。
就在籌備事宜有序推進之時,暴露的問題也日益增多。
三峽省的最初方案,不包括重慶市
方案不包括當時的重慶市域。在蓄水高度問題上,重慶提出要設置為180米,以保證大型貨船通過,減小經濟損失。這與原來150米方案相比,投資和涉及移民的人數都大大增加了。
除此以外,在「三峽省」內,農業人口多、城市化滯後。宜昌城市規模不大,輻射能力有限。因此,經過綜合考慮,「三峽省」方案最終流產。
「三峽省」位置圖
待90年代初三峽工程啟動之際(蓄水高度175米),國家開始討論以重慶為中心,將三峽移民地區納入其中,並為此新建直轄市的可能性。
1997年3月14日,國家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並將萬縣市、涪陵市以及黔江地區這三個原「三峽省」方案的四川境內的地級市(地區)併入。
三峽蓄水後的受影響庫區
這樣一來,重慶直轄既分擔了四川的發展壓力,又解決了三峽移民統籌問題。至今,重慶市轄區面積8.23萬平方公里,人口也突破了3000萬。
重慶直轄市組成部分
直轄市體制簡化了原「三峽省」省級行政制管理上的繁瑣程序,高效地解決了政策落地、資金安排以及農村開發等問題。
重慶直轄二十餘年來,三峽移民地區獲得了跨越式發展。
2000年,重慶(GDP)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各省份第23位,而2021年的排名已經躍升到了16位。在城市GDP排行榜上,2000年重慶位居第六,而現在上升了一個位次,在北上廣深之後。
移民主要集中地萬州,經濟發展十分可觀
當然,重慶也有自己的短板:唯一一個依然轄有縣的直轄市(26個區和12個縣),城市化水平不高、縣份經濟水平平庸。
重慶管轄的縣份之多、面積之廣,又常被調侃為「最像省的市」。由此來看,龐大的體量下仍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中國四個直轄市的面積
重慶面臨的問題,也是四川省面臨的問題。儘管經濟體量大,但同樣四川盆地的人口總量大,經濟質量欠佳、人均規模不強,導致川渝地區繼續維持「人口凈流出」的狀態,外出到東部沿海地區務工的人口規模大。
四川在剝離重慶、萬州、涪陵、黔江後,經濟體量也受到一定影響。
但隨著成都的崛起,全省發展後勁也在不斷增強。2021年,成都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位居第七位,人口也突破了2000萬大關,使得許多外出東部沿海務工的四川人選擇「回流」成都安家樂業。
2021年城市GDP排名,重慶第五名,成都第七名
重慶和成都的「雙城」話題也被引起了廣泛熱議。近年來,「成渝都市圈」被確定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級」,依靠這個支點去破局,重慶市和四川省的發展瓶頸問題將能夠得到很大的改善。
成渝「第四極」
長期作者|陳相成
國企搬磚人|時政與近現代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