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島上激戰正酣,「奇蹟」又要降臨到德國?史達林趕緊下一命令

2019-09-06     田瑞安

三年前,以沖繩島戰役為題材的《血戰鋼鋸嶺》在中國上映,這是一部真實還原太平洋戰爭最後一戰的電影,被譽為年度最佳口碑電影。這部良心戰爭片沒有宣揚戰爭,沒有美化戰場,沒有粉飾死亡,沒有矮化敵人,而是將戰爭之殘酷和戰場之慘烈表現的真實入目。

目標沖繩

太平洋戰爭進入1944年,經過浴血奮戰,美軍終於在當年7月占領了馬里亞納群島,雖然B-29可以從這裡的塞班島起飛轟炸日本本土,但近2000公里的航程對護航戰機來說仍過遙遠,美軍還得繼續「跳島」。

麥克阿瑟執意發起聲勢浩大的菲律賓戰役,根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的指令,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開始組織制定攻占沖繩島的作戰計劃。菲律賓主要島嶼被美軍占領後,日本本土到東南亞的「海上生命線」被切斷了。

接下來,美軍決定「繞過」台灣直接進攻沖繩島。經過雷伊泰灣海戰的消耗,日本海軍已基本喪失進攻能力,但空軍還試圖負隅頑抗,尤其是令美國人大傷腦筋的「神風特攻隊」。

對日本而言,沖繩這個「南大門」一旦失守,日本四島與外界的海上交通線將被徹底切斷,最後只能坐以待斃。

據此,日軍在菲律賓戰役後期就開始加強沖繩島的防守兵力和防禦工事。1945年3月,位於日本和馬里亞納群島之間的硫磺島被美軍攻占,沖繩島成了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屏障,日本人清楚,必須死守家門了。

「鬼畜李梅」

為登陸沖繩作戰做準備,尼米茲下令對日本本土、琉球群島和台灣等地的日軍航空基地進行大規模空襲,儘可能削弱其防守力量。來到這個彈丸小島,財大氣粗的美軍為日本人準備了近10萬噸彈藥,沖繩島上的10萬日本守軍每人可領到1噸。

3月1日,在斯普魯恩斯司令率領下,第58特混艦隊駛入沖繩以北,九州以南的攻擊陣位,隨即對沖繩島進行了猛烈空襲。在尼米茲命令下,正在進行東京轟炸的李梅又將目標轉至西南方向,出動大批B-29對日本九州島的軍事設施和交通樞紐進行了轟炸,大轟炸讓李梅在日本家喻戶曉,日本人親切地稱其為「鬼畜李梅」。

3月23日,美第58特混艦隊開始對沖繩島實施猛烈轟炸和炮擊。次日,美軍攻占了沖繩島西南15海里的慶良間列島,隨即將這個群島建設成後勤前進基地,為參戰艦艇提供補給和維修。

事實證明,美軍首先奪取慶良間列島是非常明智的,這些不起眼的島嶼為美軍後來贏得沖繩戰役的勝利起到很大作用

到3月30日,美軍強大的「火力準備」已經持續了一周,而沖繩島上毫無反應,日本人沒有一點「互動」。大戰來臨之前,每一個美國大兵都在不停地問一個問題:十萬日軍在哪裡?

出奇順利

1945年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節,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美軍選在這一天對沖繩島發起進攻。尼米茲把這次戰役命名為「冰山行動」,意在告訴強弩之末的日本人,這還只是美軍實力的冰山一角。

美軍登陸的第一天,沖繩島上不見一個日軍,美國大兵們更加不安了,他們擔心的就是這種死一般的沉寂。4日,美軍兩個陸戰師橫跨整個島嶼到達東海岸的中城灣,占領島中部地區,原計劃兩周完成的任務,美軍僅用了4天。

特納激動地給尼米茨發去電報:「我也許瘋了,但是看上去日本人好像放棄了戰爭,至少在我這個區域。」尼米茲復電:把「瘋了」後面的字全部去掉!

登陸後的一周,美軍在島上進展一直比較順利,將日軍分割為南北兩部後,美軍兵分兩路逐步推進,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

奇蹟再現?

4月13日晨,美國總統羅斯福溘然去世的消息傳來,美軍上下無不感到震驚和悲痛,沖繩島籠罩在一片悲傷中。幸災樂禍的日本人抓住機會大肆鼓譟散播「美國的悲劇」,試圖瓦解美軍的鬥志。

萬里之外的柏林地堡中,得到消息的戈培爾也興奮地告訴希特勒:「上帝沒有拋棄我們,命運帶走了你最大敵人的生命!」此時的德國被盟軍和蘇聯紅軍兩面圍困,已是瀕臨絕境。戈培爾的這番話讓希特勒又看到了「布蘭登堡王室奇蹟」的希望。

1762年,七年戰爭的第六年,普魯士軍隊被奧地利、俄國軍隊聯合擊潰,柏林被圍,絕望的腓特烈大帝準備自殺殉國。就在這時,傳來了俄羅斯帝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過世的消息。隨後,女皇的侄子彼得三世繼位沙皇,他是出了名的親普魯士。

果然,彼得三世隨即與腓特烈訂立了攻守同盟,不僅下令俄軍停止對普魯士的進攻,還反過來命令攻占柏林的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並交給腓特烈指揮。在俄國人的神操作下,普魯士絕處逢生,最終贏得了那場戰爭。

1945年的4月,德國同樣是與俄國人作戰,柏林同樣是被俄國人包圍。羅斯福過世的消息如同一個重磅炸彈,死到臨頭的「第三帝國」元首相信,「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又降臨在德國人身上了。

如意算盤

希特勒清楚,同盟國陣營絕非鐵板一塊,三巨頭之間的博弈從沒停止過。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獨自抵抗德軍的蘇聯實在力不從心,史達林於當年底就請求美英開闢第二戰場。

然而,老謀深算的邱吉爾一再推脫長達兩年,直到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連羅斯福都不好意思了,美英才同意次年發起霸王行動。

期間,邱吉爾與史達林在諸多問題上產生分歧,若不是羅斯福充當和事佬,這兩位性格強勢的巨頭早就掰了。

現在和事佬不在了,德國人有理由相信,英蘇將很快從合作轉向對抗,德國將獲得難得的喘息之機,之後再和盟軍「媾和」也是有可能的。

據此,德軍最高統帥部命令德軍在柏林附近消耗蘇軍,死守柏林,等西線盟軍到達,就將柏林交給美英。只要能將戰爭拖延下去,等美英與蘇聯爆發衝突,德國在戰後的利益就可得到保全。

幻想破滅

德國人那點小九九豈能瞞過史達林大元帥?史達林沒有給德國人太多遐想的時間,隨著最高統帥一聲令下,4月16日清晨,蘇聯紅軍在二戰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柏林戰役打響了。

數以千計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尖叫著飛向德軍陣地,正在幻想「布蘭登堡王室奇蹟」的德國人徹底被打懵了。最終,德國人期盼的「奇蹟」到來了,那就是由三個方面軍組成的262萬蘇聯紅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K-PNm0BJleJMoPMCk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