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快跑Robotaxi,以一種奇怪的走向,悄然走紅了。
從本質上講,以蘿蔔快跑Robotaxi為代表,他們探索的是L4無人駕駛路線,天然地疏離「人車共駕」;而更多的智能駕駛供應商或主機廠,是要從L2逐漸登峰,再奔向L3、L4,繞不開「人機共駕」。
但有一個大趨勢毋庸置疑,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智能駕駛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 ,體驗也大幅優化,甚至於「智駕商業模式」百花齊放,也處於可驗證階段了。
智能駕駛的熱度,雖說沒有幾年前那般烈火烹油,但成本「拼夕夕」化,卻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曙光,尤其是科技平權的曙光。
目前,關於智能駕駛玩家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智駕供應商,做得比較好的有Momenta、華為等;第二類是車企全棧自研,比如說特斯拉、小鵬;還有一類,為了保存核心競爭力,會將比較重要的工作交給內部的研發人員,一些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工作交給供應商。
有一說一,前幾年「小透明」的大疆正快速成長為其中的佼佼者。在智駕「拼夕夕」化的道路上,以大疆為典型的智駕供應商,忽然找到了自己最應該擅長的競爭姿態,「先把價格打下來」。
據悉,今年將有20款車型搭載大疆車載的智駕系統上路;到2025年,預計將有200萬輛車型搭載大疆車載的智駕系統。
山雨欲來,風已滿樓
對於大疆來說,進軍智能駕駛的選擇非常自然。
靠無人機發家致富,大疆本身就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雙目避障系統,早就開始了對感知、定位、決策、規劃等核心技術的研究。多年的沉澱,也可以讓大疆很絲滑地將技術遷移在車端。
據悉,早在2016年,大疆的內部技術人員就將一套雙目+視覺的融合定位系統部署在車上。
技術源於無人機,那人員也不例外。大疆車載的創始管理團隊基本都來自於大疆無人機項目,分別是從飛控部門、視覺部門臨時抽調的。成立之時,整個小組成員,不過10人。
大疆一度頗為低調,直到2021年,才宣稱入局智能汽車,但在量產合作上卻毫不手軟。
2022年,首款搭載大疆車載智能駕駛系統的車型,即2023款KiWi EV正式量產下線;2023年,搭載了「靈犀智駕2.0系統」的寶駿雲朵也正式上市。而今,上汽大眾曾經的「爆款王」途觀L Pro同樣採用了大疆智駕系統,並打出了響亮的口號——「油電同智」。
在今年3月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大疆車載負責人沈劭劼在演講中,發布了城市高階智駕方案「成行平台升級版」、「成行平台高配版」。
也正式宣布「7000塊普及城市領航」的解決方案,將「無圖」城市領航能力下探到在15萬元級別的車型。
同時在百人會上,沈邵劼展示了一組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在國內的乘用車市場構成中,8萬-20萬元的市場占比達到了74%,但這一市場區間內新能源汽車的高階智能駕駛的配置率接近於0。
此前,何小鵬表示,「如果(搭載高階輔助駕駛系統的車輛)只貴一萬到兩萬元以內,我們相信高等級輔助駕駛會快速占領市場。」
此時,大疆主打「性價比」的策略已完全形成,高階智能駕駛的入門標準線7V+32TOPS配置,對應8-15萬級別車型,最低8萬元車型即可享受高階智能駕駛功能;7V+100TOPS算力內實現的「無圖」城市領航L2+智能駕駛功能,技術將逐漸普及至15萬元級別車型。
此外,大疆也沒放過L3+的量產可能,其還有激目系統,首創「前前融合」技術,為智能駕駛提供高解析度和測距精度的高質量3D點雲,提升系統在城區複雜車流、極端光照等困難場景的安全感和舒適性。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便宜大碗的策略屢試不爽。
隨後,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先後宣布在新款途觀L Pro版和新一代邁騰上採用這一成本在7000元左右的7V+100TOPS的慣導雙目純視覺智駕方案。
今年7月,大疆車載公眾號更名為卓馭,和大疆有了更明確的分割。據悉,今年以來大疆車載已成功獲得多筆融資,估值約為15億美元,預期能夠在2024年實現財務指標轉正。
從技術優勢、產品性價比,再到廣積良緣,獨立運營,大疆車載每一步都走得很穩。
遙想去年,余承東充滿魔性的遙遙領先,占據了年輕人的腦海,血洗老年人的朋友圈,讓智能駕駛發光發亮,衝到大眾視野,更是助推問界銷量節節高升,從「活著困難」到「炙手可熱」。
那現在已經躋身於一線的大疆是否有這樣「大爆」的可能?
細細看來,大疆也不是一帆風順,首款合作車型KiWi並未一炮打響。2023年,寶駿KiWi一整年賣出了5639輛,頗有些青黃不接。
第二款車型雲朵,雖打響了名氣,但整體銷量亦平平,今年前6個月,單月最高銷量不足1600輛。
更重要的是,雲朵的配置版本也很複雜,在7個版本,僅2款搭載了「靈犀」系統,售價分別是12.58萬元、13.38萬元,相比不帶智駕系統的貴了1-2萬元。
現在合作的大眾途觀L Pro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一共有6款車型,其中只有2個版本帶有該系統,但在命名上並沒有像雲朵「靈犀」這麼清晰,分別是智行版、智領版、智尊版,有些傻傻分不清楚。
過多的SKU區分不僅容易讓消費者頭眼昏花,也在無形中削弱大疆車載的聲量背書。更不禁令消費者困惑,究竟是智能鑲邊的花瓶,還是切實有吸引力的產品實力,這需要投入更多的功夫講清楚個中道理。
那麼,話說回來,大疆車載有可能標配嗎?答案很難講。這不僅會有些博弈在其中,也需要一些擺在紙面上,乃至於映射在現實中的數據做力證,智能駕駛對銷量的助推有多大作用?
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廠家的定調,「智能駕駛或成為驅動用戶購買的TOP3影響因素」。最顯然的是小鵬,其MONA系列主打的一個標籤,即是20萬以內的智駕普及者。
眼見著,其他品牌也沒有放鬆對智能駕駛的投入,包括蔚來、理想,已經在端到端捲起來了。
至於特斯拉,雖然FSD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但我們也多多少少看到了其可堪驚呼的表現。只是,北美到底有多少比例的用戶甘心選擇FSD,還是一個謎。至少,之前的數據不甚「好看」。
所以,大疆手握的智駕優勢是「低成本」,但它的「大爆」需要一個真正的「爆點」,要證明一個公式,「增加成本的智駕系統=更符合預期的銷量」。只是,這個「爆點」還沒有真正出現。
在大疆的合作方中,儼然還沒有真正願意豪賭一把的「有緣人」出現。
此外,大疆本身也過於低調了,相比於現在車企大佬鋪天蓋地的直播、宣傳,無論是大疆的創始人汪滔,還是大疆車載負責人沈劭劼都鮮少露面。
大疆更在意,更追求的,恰是工程師文化。比如,沈劭劼曾表示,大疆車載的底色更偏向機器人公司,對那些能夠用很受限的資源把工程做好的工程師,都非常推崇。
這種低調的工程師氛圍,其實也削弱了普羅大眾對大疆車載的探索欲。同時,也讓很多人有種「一夜之間,破土而生,大疆車載量產車型忽然遍地走」的錯覺。
但對於大疆車載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相對於目前「捲成麻花」的電動車來說,燃油車反而還大有作為。
最新的消息是,7月9日,新一代邁騰正式上市,其2款車型都搭載了大眾和大疆深度合作的IQ.Pilo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能實現0—130km/h全速域的高階駕駛輔助功能。
而目前其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已經獲得國際知名認證機構UL頒發的ISO 26262功能安全ASIL C級別產品認證,可復用性得到了驗證。
在聲量上,燃油車是「渣渣」;但在銷量上,燃油車還有最後的獵獵旌旗,更有超半壁的市場江山。哪怕就算沒有全系標配智能駕駛,但廣交朋友、低調發育,盯緊燃油車市場,說不定,還真有廣闊天地。
市場份額,正在高度集中。很典型的,品牌銷量逐漸往頭部「擠」,必然是「頭部吃飽,其餘跌倒」的慘烈局面。更關鍵的是,眼見著,無法逆轉,它是市場規律使然。
那麼,當目光轉移到智駕市場,同樣在逃亡與廝殺。「請給出一個選你的理由」,這就是智駕供應商最緊迫的命題。
大疆算是看得清的,一方面,低成本、好體驗,就是它的「護城河」;另一方面,廣交朋友、少發言,是它的底色和風格。更不要輕視燃油車,它的基礎體量,以及對智能化的渴望,就是大疆的用武之地。
汽車市場無奈「拼夕夕」化,坐不住的出局,耐受住的等待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