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要奪回馬來人「失去的土地」?

2022-07-27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馬來西亞,要奪回馬來人「失去的土地」?

2022年6月,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任期1981年-2003年、2018年-2020年)在「我是馬來人:生存之戰」的活動中宣稱:「新加坡原屬柔佛州,柔佛應該聲索新加坡(主權),讓新加坡回歸柔佛及馬來西亞」。

不僅如此,馬哈蒂爾還聲稱:「在歷史上,『馬來人土地』範圍遼闊。它北起泰國克拉地峽,南至印尼廖內群島。但如今只剩下狹小的馬來半島」。

‍廖內群島

一句話牽涉到泰國、新加坡、印尼等三個國家的主權,隨即在國際上引起一陣不小的外交風波。

馬哈蒂爾在總理任上便以「大嘴」而聞名

儘管馬哈蒂爾事後解釋說這只是一場誤會,被媒體「斷章取義」,但是作為馬來西亞的前總理,他的這番言論仍然引起了三個國家的不安,紛紛重申本國對相關地區擁有主權。

馬來西亞是一個年輕的國家,脫胎於英國殖民地,1963年才獨立建國。既然如此,馬哈蒂爾為何會說這些地方曾經屬於馬來西亞呢?

馬來西亞地圖

一、四分五裂

馬來西亞」一詞誕生於1914年左右,大致意思是馬來人的土地。馬來人的祖先來自亞洲大陸,屬於蒙古人種、南島語系,大約5000年前遷徙到東南亞,分布在整個東印度群島,逐漸演化為現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主體民族。

在當時的語境里,「馬來西亞」泛指英國在東印度群島的殖民地,其中的馬來半島部分被稱為「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則被更多地稱為「印度尼西亞」。

古馬來人分布在整個東印度群島

早在2世紀,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里曼丹島、馬來半島等地的馬來人便與中國和古印度有貿易關係。由於地理上的便利,古印度文化通過中南半島擴散到東印度群島,使馬來人普遍信仰佛教和印度教,連「馬來」一詞也源自於梵語。

在兩大文明的薰陶下,馬來人最晚在7世紀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三佛齊王國(7-14世紀)以佛教為國教,核心統治區域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後來的滿者伯夷王國(13-16世紀)信仰印度教,疆域擴展到東印度群島的大部分。

三佛齊王國是中國史書記載最早的馬來國家

13世紀後期,中南半島上的暹羅(泰國)建立了統一王朝,疆域得到很大擴展,向西打敗緬甸、向東吞併高棉王國部分領土,向南進入馬來半島北部的克拉地峽,與北大年地區的馬來人接壤。

公元1300年左右中南半島,泰國逐漸崛起

隨著與中國貿易的深入,馬來群島的很多港口都有華人移民,其中以馬六甲居多。

1405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進一步增強中國與該地區的交流,華人數量大為增長。不過,隨著明朝中期以後趨向封閉,很少再有新的華人移民。

鄭和下七洋時的東南亞政治格局,滿剌加即是馬六甲

隨著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崛起,大批阿拉伯商人和移民從海路進入東南亞地區,不僅數量遠遠超過華人,還使伊斯蘭教逐漸在馬來地區占據統治地位,最終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15世紀末,一系列馬來蘇丹國已經取代了滿者伯夷王國等印度教、佛教國家。馬六甲蘇丹國統治著馬來半島南部,疆域包括蘇門答臘島一部分,和馬來半島與加里曼丹島之間的廖內群島。

馬六甲蘇丹國

其他較為強大的蘇丹國還有蘇門答臘島西部的亞齊、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汶萊,馬來半島則顯得更為破碎一些,北部有北大年,中部還有雪蘭莪、霹靂等多個蘇丹國。

由於馬來人內部不團結,北大年蘇丹國雖然一直在對抗信仰佛教的暹羅,卻始終得不到其他蘇丹國的有力支援,在與暹羅的屢次戰爭中越來越處於下風,領土被一步步蠶食。

北大年蘇丹國

二、殖民時代

馬六甲蘇丹國的首府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西南端,是由西進入馬六甲海峽的第一站,因而得以繁榮,同時也成為西方殖民者覬覦的首要目標。

1511年,大航海運動的先驅葡萄牙人攻占馬六甲,並利用馬來人的內訌滅亡了馬六甲蘇丹國。殘存的馬六甲王室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建立柔佛蘇丹國,以柔佛為國都,繼續統治著沒有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原有疆域。

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更多依靠的是陰謀而非武器

廖內群島由於位在幾個大島之間,戰略位置突出,又有足夠的面積(3835平方公里),一度成為柔佛蘇丹國的統治及文化中心,因而後世也將其稱為柔佛-廖內蘇丹國。

柔佛海峽以南的大島被稱為「新加坡拉」,意思是獅城,屬於柔佛蘇丹國。一部分華人跟著馬六甲王室從馬六甲搬到新加坡拉。相對柔佛和廖內群島,此時的新加坡拉並不太引人注目,戰略地位遠遠談不上重要。

馬六甲蘇丹國滅亡後,馬來人地區進一步碎片化

儘管已經面對葡萄牙人的侵略,但馬來人各蘇丹國沒有停止爭鬥,甚至有人還藉助葡萄牙人及後來的荷蘭人攻打其他蘇丹國,使歐洲殖民者有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17-18世紀,荷蘭人排擠掉弱小的葡萄牙人,滅亡了亞齊等多個馬來蘇丹國,控制了東印度群島的大部分,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南部等地。

荷蘭人崛起得雖快,底蘊卻遠不及英國

馬來人的衰落,使暹羅有機會加強對北大年地區的控制。1785年,暹羅正式將北大年納入版圖,但暹羅同樣面臨歐洲殖民勢力入侵的問題,沒有力量改變當地以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為主的民族及宗教構成。

19世紀初期,隨著歐洲軍事科技和工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歐洲人在全世界範圍搶奪殖民地。英國通過三場英荷戰爭奪取海上霸主地位後,加緊對馬來地區的爭奪。

西方堅船利炮到19世紀才對亞洲國家具有絕對優勢

1819年,英國與柔佛蘇丹國簽訂協議,租借新加坡拉作為貿易港,英國人將其稱為「新加坡」。以此為突破口,英國人一步步把柔佛蘇丹國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1824年,英國又與荷蘭簽訂協議瓜分了柔佛蘇丹國,馬來半島歸英國,蘇門答臘和爪哇兩個大島、加里曼丹島南部,以及廖內群島歸荷蘭,馬來半島中部各蘇丹國和汶萊暫時保持獨立。

歐洲列強瓜分東南亞,只有泰國保持著獨立

從這個角度看,廖內群島確實曾經屬於柔佛蘇丹國,而且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馬來文化中心之一,廖內當地語言被認為是最正宗的馬來語。

廖內群島的位置

在歐洲殖民者慣用的分而治之手段下,廖內群島脫離了柔佛蘇丹國,馬來文化的完整性遭到進一步分割。

1824年以後,荷蘭人逐步控制東印度群島的剩餘部分,英國人則利用馬來半島中部各蘇丹國之間的矛盾,不斷予以分化瓦解,將他們一一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1847年又利用汶萊蘇丹國的內戰,建立沙巴沙撈越兩個殖民地,使諾大的汶萊變成彈丸小國。到19世紀末,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北部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構成了現代馬來西亞國家的前身。

荷屬東印度群島(荷屬印尼)構成了現代印度尼西亞國家的前身,這兩塊土地上的居民都是古馬來人的後代,語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相近,因為殖民者的入侵才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汶萊本來是一個大國,完全是自我斷送了前途

三、殖民遺產

19世紀的清朝此時正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廣東、福建等地出現下南洋風潮,新加坡成為華人移民的首選之地,從事經商、採礦、務農等行業。1840年鴉片戰爭後,下南洋的華人越來越多。

新加坡華人數量在19世紀末已經達到16萬,占當地人口的四分之三。不過,比起馬來半島上盛產錫礦、橡膠、香料、木材的其他英屬殖民地,新加坡並不算繁榮。

華人移民大大促進了新加坡開埠時期的繁榮

英國人對馬來殖民地同樣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新加坡等幾個華人移民占大多數的港口屬於海峽殖民地,新加坡周邊的一些島礁,比如只有一張足球場大小的白礁被交給新加坡管理。

海峽殖民地(紅)、馬來聯邦(黃)、馬來屬邦(藍)

馬來半島的其他部分在1896年被整合為馬來聯邦,柔佛、雪蘭莪等原蘇丹國變成其下屬的州。穩定了對馬來半島的統治後,英國人開始向北方的暹羅(泰國)下手,首當其衝便是馬來人占主體的北大年。

馬來半島上曾經的蘇丹國,現在都成了馬來西亞的州

跟馬來人不一樣的是,暹羅在13世紀就完成了統一,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的佛教也擋住了其他宗教的入侵。但暹羅的形勢很不樂觀,英國人從西部的緬甸、南部的馬來,法國人從東部的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地步步進逼而來。

暹羅的拉瑪王朝及時啟動西化改革,並借用英法殖民者之間的矛盾,使本國免遭殖民厄運,勉強保持住了獨立。即使如此,暹羅仍然不得不犧牲部分領土,以換取殖民者承認暹羅的獨立。

泰國13世紀統一時便擴張到馬來半島北部的克拉地峽

1906年《英暹條約》簽訂,歷史上歸屬暹羅較晚的一部分北大年領土被割讓給馬來聯邦,保留下來的部分也是歸屬暹羅較早、泰人移民相對較多的地區,則調整為北大年、沙敦、惹拉、陶公四府,這是泰南四府問題的由來。

邊界確立後,暹羅加緊向泰南四府移民,希望能改變當地的民族和宗教結構,但收效不佳引起穆斯林的抵制,使當地局勢經常處於動盪之中。

1939年暹羅改名泰國,強行在泰南四府推行泰文化,進一步激化了穆斯林分裂主義,武裝鬥爭時有發生。

泰南四府是最早歸屬泰國的馬來人聚居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國走向了衰落,更由於二戰後全世界範圍掀起民族獨立熱潮,荷屬印尼首先在1945年發動起義,並產生了主張建立統一馬來人國家的「大印尼主義」或「泛馬來主義」,因此英國開始推動英屬馬來各殖民地的獨立進程,以緩和與殖民地的矛盾。

英國人對殖民地建制進行了調整,先取消海峽殖民地,新加坡被單列出來,再將馬來半島其餘部分在1948年合併為「馬來亞聯合邦」,首府吉隆坡。

加上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巴沙撈越,共同構成了馬來西亞建國的四大政治板塊。

馬來半島雖然面積小但人口密度更大,因而在聯邦內占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荷屬印尼經過四年的武裝鬥爭,在1949年贏得了民族獨立,正式成立印度尼西亞國家,並繼承了對廖內群島的主權。

雖然印尼一度有意整合成包含全體馬來人的國家,但英屬馬來各殖民地的獨立已經指日可待,對泛馬來主義缺乏興趣。

大印尼主義

1957年8月,馬來亞聯合邦率先宣布獨立,僅作為大英國協的成員。1963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簡稱馬來亞)、新加坡、沙巴、沙撈越合併為獨立的馬來西亞國家。

馬來西亞成立的歷史脈絡

四、領土糾紛

新成立的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制國家,馬來亞、新加坡、沙巴、沙撈越都享有很大的自治權。從面積和人口來看,馬來亞無疑占據優勢,擔任了聯邦政府的大部分要職。

沙巴和沙撈越的主體民族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與聯邦政府的矛盾相對較少。

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便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最終導致了新加坡在1965年8月被馬來西亞「開除」,成為獨立國家。

六十年代的新加坡並不很富裕

與新加坡一起脫離馬來西亞的,還有一些附屬島礁,像原本無人居住的白礁,已經由新加坡管理了一個世紀,自然由新加坡繼承主權。

不過,白礁位於馬六甲海峽與中國南海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使馬來西亞有了一些想法。

白礁

1979年,馬來西亞新出版的地圖將白礁劃入本國,從而引起了新加坡的抗議,這場紛爭直到2008年才解決,由聯合國國際法院裁定歸屬新加坡,但馬來西亞國內有部分泛馬來主義者「收回」白礁的想法並沒有完全消失。

白礁是因為建了一座燈塔才由新加坡管理

獨立後的新加坡在20世紀後期突飛猛進,如今已經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甩開馬來西亞一大截,人均GDP是馬來西亞的6倍(6萬:1萬美元)。

至於廖內群島,雖然最早是柔佛蘇丹國的領土,但已經在1824年劃給荷蘭殖民地,與現代的馬來西亞從來沒有過關係。而荷蘭殖民地的繼承者是印尼,得到廖內群島主權是自然的。

廖內群島正好隔開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

相對來說,新加坡、白礁、廖內群島三地的爭議目前仍停留在口頭上,真正讓人不安的是泰南四府。

泰南四府在英屬殖民地時代正式劃給泰國,但沒有很好地融入泰國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始終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進入21世紀以來,泰南四府的局勢越來越緊張,分裂勢力引發的武裝衝突已經造成上千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泰國官方認為支持分裂勢力的馬來人多達上百萬。

泰南四府的暴力襲擊事件一直沒有中斷過

目前泰國大約有260萬穆斯林,基本上都是馬來人,且主要集中在泰南四府,占當地總人口的80%以上。大部分馬來人生活在鄉下,城裡以從外地移民來的泰人為主。

據泰國官方統計,泰南四府的城鄉貧富差距達到4-5倍,馬來人很少享受到泰國經濟發展的果實。這也是泰南四府持續動盪不安,武裝衝突頻發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馬來西亞及東南亞今日的繁榮,建立在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上

從歷史上看,今天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主體民族都是古馬來人的後代,可以算是同一民族。但是14-15世紀以來,馬來人便分裂成多個蘇丹國,從來沒有統一過。

又因為19世紀的殖民因素,馬來人最終分裂為兩個國家,廖內群島作為殖民遺產,恐怕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新加坡及白礁問題更是馬來西亞自己做出的選擇,當年是馬來西亞主動把新加坡「踢出去」的,怨不得旁人。

事實上,雖然馬哈蒂爾在口頭上還不忘提起這些「領土」,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印尼、泰國的外交關係一直很穩固,並不會因此受到太多影響,他的這番話只能算是一次小小的風波而已。

印尼外交部發言人對此言論表示「遺憾」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eaf9e7fb74a36862baa048b4067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