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際汽車,跌落天際?

2023-06-27     電動湃

原標題:天際汽車,跌落天際?

6月16日,天眼查信息顯示,天際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旗下的電咖汽車零部件製造(慈溪)有限公司多了一則被執行人信息,信息顯示執行標為5036萬餘元,執行法院為慈溪市人民法院。

上個月,天際汽車(長沙)集團有限公司也新增兩則股權凍結信息,被執行人均為上海電氣集團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凍結股權數額合計約2663.6萬元,凍結期限均為自2023年5月16日至2026年5月15日,執行法院都為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

2015年,天際汽車的前身電咖汽車成立,其是與「蔚小理」同時期創立的新造車企業,並且強勢切入了微車領域,後又發布了天際品牌,切入了主流的中型SUV市場。

先發後至,甚至先發不至,可能是形容近些年天際汽車發展的關鍵詞。

或許,很多人要問,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新造車企業,天際汽車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境地,背後到底有哪些深層原因呢?

開頭所提及電咖汽車零部件製造(慈溪)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6月,法定代表人為張海亮,經營範圍包括汽車零部件、汽車配件製造、加工,由天際汽車(長沙)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這是天際汽車發源的地方,也是天際汽車的福地。

據了解,2015年,電咖汽車在浙江成立 。2017年11月29日,電咖汽車與紹興基地項目合作協議在浙江紹興簽署 。

2017年,樂視汽車遭遇資金鍊斷裂,賈躍亭清空了樂視所持電咖汽車35%股份,2017年10月16日,張海亮從樂視汽車離職,旋即加盟電咖汽車,並出任董事長兼CEO。

但實際上,張海亮並沒有真正離開「樂視」,因為電咖汽車原本就是在樂視汽車的支持下才成立的,只是隨著樂視汽車的遠去,才從中剝離出來。

隨著張海亮真正掌舵團隊,將公司的戰略定位從原有的低價微型車調整為高端電動,並在2018年發布智能純電SUV產品ME7,補貼後售價區間為21萬-29萬元,公司也隨之開啟了「雙品牌」運作模式。

同年4月,天際汽車紹興製造基地正式開工。7月,天際汽車宣布與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虎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簽署技術改進項目,收購了西虎汽車SUV等車型的生產資質。

彼時,天際汽車成為業界為數不多擁有造車資質,並且自建生產基地的新造車企業。

但是這些光環並沒有為天際帶來好運。

2019年成都車展前夕,天際ME7開啟了首批場地及城市試駕,筆者是第一批體驗到ME7的媒體之一。

彼時的感覺是,這款中大型純電SUV的定位、空間、智能化都可圈可點,擁有可戰之力。

但是,隨著銷售渠道發展緩慢,量產暴雷等問題的浮現,ME7入市時已經群雄環伺,沒有了當初那麼明顯的競爭力。

後來,天際汽車再落新子。2021年6月,天際汽車官方宣布,天際長沙工廠正式投產。該工廠將主要製造ME5車型,預計年產能為6萬輛。

儘管ME5是一個增程路線的中型SUV,但是並未像理想ONE一樣吃到增程路線的紅利,5座布局、品牌效應、銷售渠道都桎梏了這款車的發展。

數據顯示,2022年,天際汽車總銷量為5321輛。為了促進銷量的提升,天際汽車試圖加快開拓線下門店渠道及爭勇布局海外市場,但無奈的是,效果並不明顯。

隨後,由於天際汽車資金鍊緊張等原因,導致很多線下門店渠道迎來了「撤店潮」,公司也徹底陷入到停頓之中。

自此後,天際汽車董事長張海亮再沒有在朋友圈發過動態。

總得來看,天際汽車更像是樂視汽車生命的延續,就像丁磊創辦高合汽車吸收了樂視汽車高端車型的經驗,電咖汽車成為了張海亮創建天際汽車的基礎。

天際汽車試圖改變過自己的命運,但是由於融資、量產、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早早失去了產品的先發優勢,也錯失了純電市場、增程市場爆發所帶來的增長效應。

自2015年開始,上海汽車湧現了許多個新造車企業,從最早的PPT造車始祖「遊俠汽車」,到奇點、威馬、螢石、愛馳等等,都陸續倒了下來。

這其中,除了有汽車業務門檻高、量產難、資金投入大等客觀因素,更多還有管理層是否真心造車這一「第一性原則」。

以結果論來看,即使這些新造車企業背後有民企、國企、央企支持的身影,解決了融資、生產資質等問題,但仍然無法解決「做什麼產品」、「為用戶提供何種價值」的問題。

天際汽車就是典型的案例。

其管理團隊堪稱豪華。百度百科顯示,「天際汽車核心成員擁有20年以上深厚的行業積澱,管理層及員工來自世界一流車企,以及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以網際網路+製造業的組合,打造獨特『雙螺旋基因』。 」

董事長張海亮、CTO牛勝福、CMO向東平等都出身上汽體系,他們試圖用成熟的造車經驗,嚴格對標並超越德系豪華品牌,以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德味」標榜自己,並且瞄準了B端銷售,但結果並不樂觀。

或許,更為成熟的經驗讓他們造車少走了不少彎路,但是也從底層限制了他們的突破。

一位曾服務過天際汽車的供應商曾這樣說道,「天際汽車用的是與上汽大眾一樣的系統,為的是減少員工的學習成本,但是這樣的企業真的能做好智能電動汽車嗎?」

這樣「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觀察,確實點出了天際汽車失敗的關鍵所在。

不解放、不升級管理層的認知,就很難做出讓用戶買單的產品,也就無從談起企業發展。

誠然,天際汽車也遭受了新造車企業發展所遇到的市場壓力,但是誠如威馬也曾有過高光時刻,「出道即巔峰、掙扎卻無效」的天際汽車,漸漸被市場所拋棄也就不難理解。

一直被時代裹挾著走的張海亮,似乎缺少了那份引領時代的領導力。

或許,從一開始,張海亮離開上汽大眾就是一個錯誤的抉擇。創業未必適合所有人,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辨別清楚是平台的力量更大,還是自己的能力更強。

江河奔回,不勝唏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50b09780c0072e8829cbd4876f35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