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俄化:Kyiv還是Kiev?基輔到底「跟誰姓」?

2022-03-30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去俄化:Kyiv還是Kiev?基輔到底「跟誰姓」?

烏克蘭首都基輔,在東斯拉夫民族(羅斯人)的歷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其歷史遠比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久遠。

雖然基輔是一座「血統純正」的烏克蘭城市,但17至20世紀烏克蘭處於俄羅斯(蘇聯)的統治下,以俄語為標準的基輔拉丁化英文譯名「Kiev」成為國際通用地名。

但烏克蘭人認為,基輔的拉丁化譯名應當是依據烏克蘭語發音而來的「Kyiv」。

基輔市容

為了體現地名的民族屬性,獨立後的烏克蘭發起了「CorrectUA(正確的烏克蘭)運動」,2018年開始的「基輔正名」是運動最為重要的一環。

西方國家及媒體紛紛響應「基輔正名」,將俄式發音的Kiev改為烏克蘭語發音的Kyiv。歷史上基輔究竟留下了多少俄羅斯印記?「基輔正名運動」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基輔正名運動」活動海報

一、帝王之城

作為歐洲第二大河的第聶伯河從基輔身旁緩緩流過。這座建於公元5世紀的古城曾是東斯拉夫人最早的政治文化中心。

第聶伯河穿城而過

歷史傳說中,公元482年,一個名叫基伊(Kiy)的東斯拉夫首領帶領族人在此修建住所。人們用首領基伊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定居點,即基輔。

基伊建城

公元9世紀,部分維京人入侵東歐。他們與東斯拉夫人融合形成「羅斯人」,即如今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共同祖先。

基輔通過第聶伯河連接起波羅的海商圈與黑海商圈(瓦良格-希臘商路),迅速發展的基輔被稱為「眾羅斯之母」。羅斯人以基輔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公國,這個羅斯人國家被後世稱為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

公元987年,東羅馬皇帝巴西爾二世把妹妹嫁給基輔羅斯大公,羅斯人放棄原始信仰皈依東正教,基輔成為主教駐地。

12世紀時基輔人口增長到10萬(同時期倫敦人口4萬、巴黎人口6萬),是當時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但在貴族的權力爭鬥中,基輔開始衰落。

基輔羅斯時期修建的金門

13世紀,西征的蒙古大軍滅亡了基輔羅斯。基輔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1147年建城的莫斯科逐步取代了基輔的影響力。

莫斯科比基輔建城晚700年,在9至12世紀基輔鼎盛輝煌的歷史歲月中,莫斯科只不過是一片林葉茂密的原始森林。

這也成為日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鄙視」莫斯科的原因。受12世紀連綿戰爭的影響及主教從基輔遷往莫斯科,基輔在東歐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一落千丈。

美國駐烏大使館「嘲笑」莫斯科歷史短於基輔

蒙古人的入侵致使羅斯人走向分化,原基輔羅斯東北部從屬於蒙古的金帳大汗,東北羅斯人日後發展成俄羅斯人。

以基輔為核心的西南羅斯游離於金帳大汗的權勢邊緣,受蒙古影響較小,當地居民逐漸發展成烏克蘭人。

地處蒙古勢力外圍的基輔引來了周邊國家的關注。1320年,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率軍南下,在伊爾平戰役中擊敗羅斯王公的軍隊征服了基輔,立陶宛人將勢力延伸到黑海沿岸。

立陶宛的擴張

立陶宛的擴張引起了金帳大汗的擔憂,雙方几度交鋒。直到1362年立陶宛在的藍水戰役中擊潰蒙古人,才牢牢控制了基輔。

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簽署《盧布林聯合法案》,兩國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波立兩國對領地進行了重新劃分,包括基輔在內的第聶伯河流域被劃給了波蘭。

波蘭立陶宛聯邦

亂世中的基輔從羅斯人的文化核心淪為波立聯邦的一座普通城鎮。隨著沙俄的崛起,基輔的歷史又將翻開更加波譎雲詭的一頁。

二、帝國邊陲

波立聯邦成立的同時,驅逐了蒙古人的莫斯科公國也在1547年搖身一變成為沙皇俄國。沙俄視自己為全體羅斯人的領導者,希望奪回包括基輔在內的全部羅斯人土地。

占據基輔後,波蘭貴族在當地大力推廣波蘭語和天主教。他們在廣建種植園,羅斯人慘遭奴役。

波立聯邦(紅色)治下的烏克蘭

反對波蘭統治的羅斯起義者、失地農民和部分俄羅斯、波蘭農奴流落到第聶伯河下游,這些人被稱作哥薩克(源於突厥語,意為自由戰士)。他們聚集成自由騎士團體,平日靠遊牧和漁獵為生。哥薩克被看作烏克蘭民族的重要構成因素,代表著烏克蘭人的自由和抗爭精神。

1648年,哥薩克發動反波起義。剽悍的哥薩克騎兵屢敗波蘭軍隊,波蘭被迫讓出包括基輔在內的3個省份,相當於今日烏克蘭的中東部,哥薩克建立了自己的酋長國。

哥薩克酋長國

哥薩克酋長國占領的基輔早已不復當年勝景,長年的戰爭致使基輔人口僅餘1.5萬人。

為防止波蘭人報復,哥薩克酋長國投靠了沙俄。1667年,波蘭迫於沙俄的實力與其簽署了《安德魯索沃協定》,承認哥薩克酋長國歸屬於沙俄,基輔作為酋長國的一部分由沙俄支配,但此時基輔的人口已不足1萬。

哥薩克向沙皇效忠

1774年,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取消了哥薩克酋長國建制,東烏克蘭成為沙俄直轄領土。此時基輔人口已增長到4萬人,成為俄羅斯帝國西部一座邊境重鎮。

以基輔等地為橋頭堡,沙俄夥同奧地利、普魯士在1772-1795年間3次瓜分波蘭。隨著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被沙俄吞併,基輔不再是一座邊境城市,其作為第聶伯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開始凸顯。

瓜分波蘭,俄國獲得西烏克蘭

沙俄並不承認烏克蘭人是獨立民族,而將其稱為「小俄羅斯人」。沙俄時期並不存在「烏克蘭」這樣一個政治實體,烏克蘭被分割成9個省份,由俄羅斯人管理。

到19世紀初,波蘭和天主教在基輔仍占據主流。沙俄在烏克蘭推行「俄羅斯化」,實行嚴酷的宗教政策。波蘭語和天主教信仰遭受打擊,非東正教的宗教學校被沒收或關閉。

1804年英國出版的《新歐洲地圖》中,Kiev第一次作為基輔的拉丁譯名出現。烏克蘭語與俄語均使用西里爾字母,但發音和拼寫並不完全相同。Kiev依據的是俄語發音Киев,而不是烏克蘭發音Київ。

1823年英國作家霍德爾內斯發表的遊記《新俄羅斯:從里加經基輔到克里米亞》沿用了Kiev的拼寫方式,這個俄語化的烏克蘭地名逐漸被歐洲各國接受。

除基輔外,烏克蘭的其他重要城市如哈爾科夫、敖德薩均以俄語為準進行拉丁化。

1830年代,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和基輔建立了兩所大學,俄語課程逐步普及到烏克蘭各級教育中。大量俄羅斯人遷徙到烏克蘭,進一步改變了當地民族比重。

基輔大學

沙俄拉攏烏克蘭貴族,烏克蘭精英階層也對俄羅斯產生歸屬感,他們努力表現得「像一個俄羅斯人」。沙俄大力建設基輔等地,基輔至莫斯科的鐵路、大批的近代工廠相繼落成。

1883年,英國將Kiev作為基輔的正式英語地名收入《牛津詞典》。伴隨著英國人擴張的腳步,Kiev之名在全球擴散開來。

俄羅斯化的成果也顯而易見,1874年時基輔擁有12.7萬居民。俄裔居民占總人口的7.6%(約0.98萬人),將俄語作為日常用語的居民總計占基輔人口的49%,烏克蘭語人口占39%。

到1900年,基輔人口增長到25萬人。成為沙俄境內僅次於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全國第三大城市,在沙俄帝國西南部扮演著中心城市地位。

基輔俄裔人口占比達56%(包括認為自己是俄羅斯人的烏克蘭人),烏克蘭語人口下降到23%。基輔這座烏克蘭人的城市,變得越來越有「俄羅斯味」。

20世紀初的基輔

三、誰的基輔?

1917年,二月革命終結了沙皇統治。趁著俄羅斯人自顧不暇,烏克蘭成立最高拉達(議會)宣布獨立獨立。基輔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人口優勢,當之無愧的成為新政權的首都。

波蘭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在一戰後得以復國,波蘭隨即與剛剛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俄國發生戰爭。戰後波蘭獲得了包括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在內的大片領土。

一人一半

1922年蘇聯成立,烏克蘭和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一級加盟共和國再度捆綁到一起。由於西烏克蘭被波蘭占據,基輔距離邊境較近,蘇聯將烏克蘭加盟國的首都放到了烏東部的哈爾科夫。直到1934年,隨著蘇聯國防能力的提升,基輔才再度成為烏克蘭首都。

1939年,依據與納粹德國的秘密協定,蘇軍出兵波蘭,重占了西烏克蘭等地。1941年,納粹德國大舉入侵蘇聯,地處蘇聯西部的烏克蘭最先淪陷。烏克蘭在戰爭中損失了700萬人口,40%的社會財富化為灰燼。

烏克蘭出現了以班德拉為代表的的民族主義武裝,他們投靠納粹,對蘇軍發起襲擊。更多的烏克蘭人選擇加入蘇軍,為最終擊敗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戰後,西烏克蘭被留在蘇聯境內,成為烏克蘭的組成部分,基輔的中心地位進一步確立。

曾效命納粹的烏克蘭「老兵」

蘇聯遼闊的疆土上生活著大量民族。為了提高凝聚力,蘇聯積極推廣主體民族俄羅斯人(人口占比在50%以上)的語言和文化,地理上鄰近俄羅斯的烏克蘭更成為俄羅斯化的「重災區」。

俄裔居民大量遷入烏克蘭東部和南部,以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為例,1926年,頓巴斯的俄羅斯族人口為64萬,到1959年已增長到255萬,人口占比從22%上升到近50%。

頓巴斯的「俄羅斯化」

蘇聯政府也積極推廣俄語化後的地名,作為蘇聯的一部分,烏克蘭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為自己爭取「地名話語權」,俄式發音的烏克蘭地名成為全球通用地名。

俄羅斯化政策傷害了烏克蘭等少數族裔的民族感情。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在遭受沙俄(蘇聯)統治300餘年後獲得獨立,民族情感從蘇聯的殘軀上噴薄而出。

撕裂的烏克蘭

去除俄羅斯化的烏克蘭地名是「去俄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首都基輔在內的烏克蘭地名正名行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1995年,烏克蘭議會通過決議,將由俄語發音而來的基輔英文譯名Kiev更改為依據烏克蘭語發音的Kyiv。鑒於英語全球性語言的地位,烏克蘭希望國際社會用Kyiv取代Kiev。但Kiev已使用百餘年,其地位難以撼動。

為增強「烏克蘭式」地名的存在感,2005年5月烏克蘭通過《烏克蘭地名法》,促進烏語地名的標準化建設,為使用烏克蘭語地名提供了法律支撐。

烏克蘭議會

2010年1月,烏克蘭通過「關於用拉丁字元音譯烏克蘭字母標準」的決議,批准了《用拉丁字元音譯烏克蘭字母表》。

根據該決議,烏克蘭在官方文件、地圖、人口密集場所、街道、車站等的標誌上,烏克蘭專有地名前都會相應標註音譯的拉丁化地名,而拉丁化譯名依據的都是烏克蘭語發音。

《用拉丁字元音譯烏克蘭字母表》構建起烏克蘭(西里爾字母)與拉丁字母的轉換橋樑,而通過俄語來音譯烏克蘭地名的方式逐步被踢出了烏克蘭社會。

烏克蘭正名運動的宣傳海報

烏克蘭仍未放棄在國際社會上為基輔等一眾烏克蘭地名「正名」的機會。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是管理國際通用地名的專門機構,從1967年起由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定期舉行會議。

1998年的第七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烏克蘭代表首次提出了用Kyiv取代Kiev。在討論及投票中,其他國家認為Kiev之名使用已久,貿然更改需要不小的成本。更何況剛剛獨立的烏克蘭人微言輕,無法說動國際社會認可Kyiv。

路上隨處可見的宣傳

如果說19世紀Kiev之名隨著大英帝國擴張而擴散至全球,那麼二戰後,作為西方世界新當家人的美國,依仗自身的強大實力,順勢掌握了地名命名的話語權。

為管理19世紀美國混亂的地名問題,1890年美國成立「美國地名委員會」,二戰後,美國地名委員會對地名的定名也影響著其他西方國家。該委員會對烏克蘭「正名」的要求表示支持。

美國地名委員會

隨著21世紀俄羅斯實力的恢復以及美俄關係的惡化,希望加入歐盟和北約,進而融入西方的烏克蘭找到了機會。以地名應當體現本地民族發音為由,再度向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提出議案。

Kyiv終於在2012年的第十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上被批准,在會後的聲明中,地名標準化會議明確表示「支持Kyiv作為烏克蘭首都的英文正確譯名」。

烏政府公布的正確地名對照(部分)

Kyiv雖然成功「轉正」,但會議決議並不具有強制性。出於使用習慣,包括西方(美英等英語國家)出版的地圖、機場的顯示牌、帶有「基輔」名稱的駐外機構仍使用Kiev。

在推進地名「烏克蘭化」的同時,烏克蘭也在俄羅斯和美歐之間來回搖擺。親俄和親西方總統輪流上台執政,烏克蘭社會發生撕裂。

2013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總統拒簽了與歐盟的合作協議,再度引發國內親歐派民眾的抗議,亞氏最終流亡俄羅斯。

基輔市區

俄裔和俄語在基輔的占比在2001年時為20%和52%。到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時,基輔的烏克蘭裔居民已占城市人口的94%,俄裔僅為5%,俄語的使用人口萎縮至32%。

克里米亞危機後,烏克蘭政府更為堅定的推行去俄化政策。烏克蘭政府在2018年發起了「CorrectUA(正確的烏克蘭)」,積極推動包括基輔在內的一眾烏克蘭化地名被西方接受。

比如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英文譯名由Kharkiv改為Kharkov;第一大港口敖德薩由Odesa改為Odessa;西部城市利沃夫由Lviv改為Lvov。

敖德薩

2018年10月2日,由烏克蘭外交部牽頭髮起了「KyivNotKiev(Kyiv而不是Kiev)運動」,為首都基輔正名是「 CorrectUA」運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此後的2周,烏克蘭政府對西方主流媒體發起了「密集攻勢」。烏克蘭外交部不斷地在新聞發布會中凸顯Kyiv的存在感,包括衛生部長烏拉娜·蘇普倫、烏克蘭出席歐洲理事會的代表德米特羅·庫勒巴在內的多名烏克蘭高官與CNN、BBC、半島電視台等10家極具影響力的媒體溝通,希望他們在Kyiv的推廣過程中發揮作用。

標有Kyiv的俱樂部標誌

至2018年10月份,《衛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西方主流媒體開始採用Kyiv。

1883年便收錄Kiev的《牛津大辭典》也在2018年用Kyiv取代了Kiev。

烏克蘭民眾也積極參與,大量烏克蘭社交網絡用戶在自己的頭像上加上「KyivNotKiev」的邊框。

烏克蘭網站呼籲「使用正確烏克蘭地名」

烏克蘭人將「KyivNotKiev活動」範圍擴展到世界各地的國際機場。此前,大多數機場拒絕這樣做,稱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名單上,Kiev是指定名稱。然而在2019年10月,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在美國地名委員會的帶動下,將地名改為Kyiv。

俄羅斯媒體至今依舊使用俄式譯名「Kiev」

截至2020年1月,包括布魯塞爾、法蘭克福在內的全球63家機場和3家航空公司開始使用Kyiv這個名字。

澳大利亞超市裡換了名字的基輔炸雞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媒體在口頭上給予了烏克蘭大量支持,其中就不乏對Kyiv的推廣。連西方國家超市裡售賣的基輔板栗蛋糕、基輔炸雞等食品也被換上了標有Kyiv的新標籤。

獨立以來,烏克蘭積極推進去俄化和烏克蘭文化復興政策。「基輔正名運動」表面上是基輔拉丁譯名拼寫方式之爭,深層次的是烏克蘭為構建民族國家認同,而進行的「話語權戰爭」,在當前局勢下,烏克蘭民族國家的構建將遭遇更多的挑戰。

呼籲使用Kyiv的烏克蘭民眾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文章審核|寧波項彧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50ab67f1672e5d02a2debe5e57d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