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同享!廣東,為何讓廣西變回沿海省份?

2022-07-15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有福同享!廣東,為何讓廣西變回沿海省份?

廣東和廣西合稱「兩廣」。兩廣地緣相近,大部分地區還同飲珠江水;兩廣文化相近,從最西端的百色順流而下,到南寧和梧州、最後到廣州,這一帶的社會文化面貌幾乎一樣。

省界阻擋不了廣州人和南寧人用粵語(白話)交流著白斬雞、腸粉的製作與口味。

兩廣地圖

除了地緣和文化相近外,兩廣從古代的秦漢到宋朝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長期為同一個行政區。

直到宋朝,廣西和廣東才開始正式分家,成為廣南西路(廣西)和廣南東路(廣東)兩個一級行政區。廣南西路的版圖當時甚至還包括海南島、雷州半島。

兩廣分家,始於宋朝

然而,到明朝正式設省管理的時候,不僅連海南島、雷州半島都劃給了廣東,廣西所有的海岸線也都「一夜清零」,全部交給了廣東。

廣東開始壟斷嶺南地區的海岸線,廣西則直接變成內陸省,500多年的時間裡保持不變。

廣西變成內陸省

直到新中國時期,廣西才重新變回沿海省份。1952年,廣西用一個內陸縣——懷集縣,換來廣東近海的合浦縣、欽縣、防城縣、靈山縣、北海市共四縣一市(今欽北防三個地級市),共約1600公里的海岸線。

相當於廣西用3000平方公里的內陸山區土地,換到了2萬平方公里的沿海平原土地。兩廣上百萬人的戶口「一夜更改」,打破廣東對嶺南海岸線的五百多年壟斷。

懷集縣隸屬於廣東省肇慶市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欽北防地區又反覆進行兩次改屬。1955年,欽北防劃回廣東;1965年又劃給廣西,最終基本形成如今的兩廣省界。

那麼,為什麼廣東廣西的省界穩定500多年後,廣西最終以一個內陸縣換來廣東近海的四縣一市呢?

欽北防地區,即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

一、兩廣千年一家

嶺南地區在先秦時期是文化上的百越地區,西甌、駱越先民是兩廣的土著先民,在秦朝時期納入疆域。秦朝不久便滅亡,嶺南地區割據出南越國,南越國疆域大體就是今天的兩廣,與漢朝對峙。

漢朝攻滅南越國後,在嶺南地區設交趾刺史部,治所位於中部的蒼梧(梧州),進行統一管理。

南越國割據政權

由於嶺南地區幅員遼闊,因此歷代王朝對嶺南東西的開發存在差異。從嶺南東邊的廣州,到中部的梧州,再到西邊的南寧,這一帶河流廣布,地勢平坦。

嶺南西部山高林密,氣候炎熱,來自北方的漢人移民大多定居在東部的廣州(南海郡),較少去到西部。

兩廣地形

到了唐朝,嶺南地區的民族逐漸分化,越往西部土著部族越多。

以南寧為界,最西邊基本是土著部族自治的羈縻州,為了方便監管,唐朝便在羈縻州之上設置安南都護府。南寧附近則是羈縻州和流官治理的正州夾雜,東部則基本為正州。

越往西部,少數民族所占比例越多

自秦到唐,兩廣千年都是一個一級行政區,沒有明顯的行政邊界。即便是唐朝滅亡,全國形成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兩廣一帶依舊自立「南漢」,成為十國之一。

因此從秦漢到南漢,無論是大一統還是割據時代,兩廣都是處於一個一級行政區。

但嶺南最西邊和最東邊的民族分布和二級行政治理上已經有所不同,這為宋朝兩廣分家奠定基礎。

嶺南道,中部和東部各州互相交錯,最西邊則是安南都護府

二、兩廣分家

宋朝全國設十五路,嶺南地區以梧州為界,設立廣南西路和廣南東路,兩廣正式分家。

廣西家業龐大,包括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拿到嶺南地區超過一半的海岸線。兩廣陸地的北部省界與現在無太大區別,當時的懷集縣也隸屬廣南東路的廣州。

北宋行政區劃

元朝設行省制度,其中廣西屬湖廣行省,廣東則大部分在江西行省,兩廣繼續保持分家狀態。

元朝,兩廣分屬不同行省

元朝的兩廣邊界也有了一些改動。在內陸,1278年,懷集縣由原隸屬廣州改為隸屬(湖廣行省)廣西賀州,開始它「七百年隸屬廣西」的歷史。

從地圖上看,懷集縣成為廣西嵌入廣州的一塊地方

宋元以來,兩廣各自約占據嶺南一半的海岸線,但明朝則直接將海岸線劃歸廣東,廣西則「秒變」內陸省,這大規模的省界改動與元末海盜侵擾有關。

元初首要考慮的問題是糧食供應。但長達百年的南北對立,導致京杭運河年久失修且堵塞,一時又無法修復,於是元朝便決定開發海運。

隨著海運開闢成功,元朝實行「僱傭包運制度」。東南沿海一帶居民紛紛從事航運,一次運糧出動的船隻就有1500多艘。

元末,有的海員成為割據一方的海盜。當時還有從事走私貿易和沿海劫掠的日本海盜,稱為「倭寇」,兩者時常一起上岸騷擾。

元朝學者劉鶚對此曾形容:「總廣東一省...環郡大洋,風濤千里,皆盜賊淵數,帆檣上下,烏合突來...」

因此,即便明朝在1368年統一南方,但海盜仍保留自身武裝,與陸上反叛勢力和倭寇騷擾沿海一帶。明軍一來,海盜便乘船烏合散去。

明朝水軍(左)大戰倭寇(右)

1368年4月,明朝決定把嶺南沿海統一划歸廣東管理。原屬廣西的欽州廉州,合併成「廉州府」,統一歸廣東省。廣東在沿海一帶設立大量海防衛所,抵禦海盜。

懷集的行政區劃在明朝也有變動。廣西賀州被撤州設縣,屬平樂府,懷集縣本應該和賀縣一起屬平樂府。

但是平樂府治所(平樂)離懷集太遠,懷集地方官就帶著印信,直接去投奔更近的梧州府治所(蒼梧)。更重要的是,當時統一廣西的明軍將領楊璟駐地在蒼梧。

於是懷集縣就在1376年歸屬梧州府管轄,成為梧州的一塊「行政飛地」。

至此,由於國防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廣東擁有嶺南所有海岸線,廣西則成為內陸省,保持五百多年不變。

明朝,懷集縣變成梧州府的「飛地」

三、兩廣分化

省界穩定下來後,廣東擁有海岸線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16世紀末,明朝開放海禁,「准販東西二洋」。沿海居民能合法從事海外貿易活動,這一時期絲織品出口大幅增加,三億兩白銀(全世界三分之一)從江浙廣流入中國。

清朝時期雖短暫開放幾次海禁,但在乾隆帝之後實施更嚴厲的海禁,僅在廣州設立十三行,這是清朝唯一和外部世界進行通商的地方。

中國產的絲綢幾乎全都匯聚到廣州出口,東南亞、歐洲、印度各口岸的商品也都匯聚廣州十三行。廣東通過幾百年的沿海商貿,漸漸成為中西方的貿易樞紐之一。此外,廣東沿海居民也紛紛出海,形成「下南洋」的大潮。

廣州十三行,清朝唯一的合法外貿機構

廣西因為變成內陸省,山林密布,土著部族多,明清歷代統治者對廣西的定位都是「先求安定、再求發展」。

清朝在全國統一大部分地區後,明朝殘餘的永曆政權仍依託廣西深山進行抗清鬥爭,一直堅持到1661年。清中期,因為廣西地方官腐敗,廣西的壯族、瑤族、黎族等部族以及漢人經常發動起義。此後大規模的戰事還有從廣西發跡,並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可謂是戰火不斷。

到了清末,兩廣的省界已經維持了約五百年,兩地經濟差距巨大。1909年,廣東財政收入約銀2000萬兩(不含海關與債務收入)。廣西在1911年財政預算收入僅銀447萬兩,支出584萬兩,入不敷出。

民國則延續了之前的兩廣省界,廢除府後,廉州府改欽廉道,懷集縣改隸平樂公署。這一時期,東南亞等地的廣東華僑紛紛回省投資,廣東民族工商業遍地開花,僑辦的東南亞進出口商行每年貿易額總值一千萬元以上。

1936年廣東省地圖

廣西受制於兵禍連年、無沿海出口和內陸貿易的萎縮,南寧和梧州作為廣西的兩個主要商埠,大部分行業都是虧損狀態。

但是廣西的內陸環境也培養出當地人吃苦耐勞、驍勇善戰的特點。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便是狠抓軍事和社會組織,把廣西打造成民國的「模範省」。

當時廣西發展政策的核心,便是「自衛、自治、自給」和「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桂系部隊的戰鬥力,也是聲震全國。

1936年廣西省地圖,懷集縣已經要擠出地圖框了

廣東、廣西雖然分家近千年,而且前者是沿海省,後者是內陸省,省情差異極大,但兩地的經濟並沒有完全獨立發展,而是實現互補。

因地緣親近和珠江(西江)水系的優勢,相較於嶺北地區,廣東商人更願意溯西江而上,沿著西江進入廣西梧州。

梧州憑藉著西江水道的優勢,民國初期大量廣東投資的近現代企業都設立於此,梧州成為廣西經濟中心之一。

廣東商人還深入到更西部的南寧和百色,售賣沿海貨物,同時收購地方土特產,使得粵語成為西江兩岸城鎮的主流語言。

廣東商人,沿西江進入廣西經商

來自廣西的貨物則是廣東日常消費品的主要來源,如大米、食用油、牲畜等,史載:「粵東人稠地窄,穀米不敷,仰賴廣西兼資湖廣。」

兩廣的經濟互補和人文交流,正如廣東布政使王士俊所述:「東西兩廣,雖分二省,其實共為唇齒之邦。」廣東商人在南寧和百色修建的粵東會館,現在依舊是當地的景點之一。

百色雖然地處廣西最西端,仍有廣東商人在此修建粵東會館

四、廣西重獲沿海地區

1950年,隨著廣西省的解放,張雲逸擔任新中國廣西的第一任省主席。張雲逸帶領廣西進行建設時發現,在海上貿易時代,廣西的內陸情況嚴格限制自身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將原廉州府地區設為「欽廉專署」。此時廣東省主席是葉劍英。兩人在革命時期合作多年,感情密切。葉劍英支持張雲逸關於廣西需要沿海地區求發展的提議。

1950年的廣東地圖

1951年,廣東欽廉專署(欽州專區)委託廣西代管。作為「失去」三萬多平方公里土地的補償,懷集縣委託廣東代管。第二年,欽州專區和懷集縣分別正式成為廣西、廣東的一部分。

時隔五百多年,廣西又成為沿海省份。這是雙方省界第二次大變動。

第三次省界變動很快便來臨。1955年,東南沿海局勢越發緊張,先後有一江山島戰役、台山海戰等。為鞏固國防,方便調度,廣東於1955年再次拿回欽州專區,廣西又變回內陸省。

欽北防居民:我是廣東人還是廣西人

1965年美國將越南戰爭擴大化,當時中國的一部分援越物資是通過海運到達北越。小規模的海運沒有把海運運費低、隱蔽性好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而且越南與廣東距離遠,溝通不便。

1965年,欽州專區再次劃歸廣西,作為海上隱蔽運輸航線的主要港口。廣西再次從廣東獲得海岸線,這是至今兩廣省界最後一次變動。

援越物資裝在偽裝成商船或漁船的船隻上,從防城港源源不斷駛向越南海防市,再從海防市把物資運到越南各地。

這條海運航線被譽為「海上胡志明小道」,防城港逐漸發展成為廣西最主要的出海口。

如今的防城港港口

八九十年代,經過一系列的行政區劃調整,欽州專區(地區)最終拆分成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

廣東肇慶從地區改地級市後,懷集成為肇慶市的一個縣。這些經歷過「兩廣換地」的地方行政隸屬關係一直保持至今。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廣東成為中國經濟、人口第一大省。而廣西的經濟卻一直處於「欠發達」階段,兩廣的經濟有十分明顯的差距。2021年省份GDP排名中,廣東占據榜首,廣西排名第19。

因而不少人認為廣東用沿海地區換來一個內陸縣,沿海地區「虧大了」,懷集縣「賺翻了」。

但要注意的是,廣東的經濟崛起主要依靠珠三角地區,非珠三角地區(粵東西北)經濟發展速度與珠三角相比,顯得相對較慢。

廣東珠三角與非珠三角的經濟差距極大

廣西通過「換地」獲得欽北防三市後,一直在重點打造沿海經濟帶,歷年來沿海三市的經濟增速較高。

作為廣西唯一出海通道,欽北防三市同屬北部灣經濟區,在2013年便建成直達南寧的沿海高鐵。遠比粵西的湛江、茂名通廣州的高鐵要早(江湛鐵路2018年通車)。

粵西人民期待已久的「水魚號」高鐵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的提出,未來西部省份的物流將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廣西進出,給廣西沿海三市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20年,北海、防城港兩市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比隔壁的湛江、茂名兩市要高。

2020年欽北防三市和粵西兩市的對比

納入廣東肇慶後的懷集縣,也成為了珠三角,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員,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懷集縣成為大灣區的一員

無論覺得「虧」,還是「賺」,這些感慨大多發自於兩省(區)的經濟差距。為縮小經濟差距,廣東在富起來的同時也在積極幫助廣西的扶貧工作,體現出「兩廣一家親」。

懷集、欽北防在廣西和廣東多次變動,出現「一家代代不同省」的現象。儘管兩廣依然存在較大的經濟差距,但無論他們是「一夜」成為廣東人,還是廣西人。兩廣文化相親、地緣相近的局面都不會消失。

長期作者|豬豬我來了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60d41334fa1da0927a632857dbc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