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心公園,打造一個「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2023-11-21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綠心公園,打造一個「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隨著產業升級,東方化工廠於2012年退出歷史舞台,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京的「城市綠心」。北京副中心的工業遺址如何凈化成為「綠心公園」,讓北京副中心成為首個「生長在森林裡的城市」?

文|閆佳佳 石丹

ID | BMR2004

金秋十月,「運河故道」無疑是北京市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以下稱「綠心公園」)一道亮麗的風景,河道兩岸黃秋英、山桃草、大花百日草與各種菊花爭相盛開,形成一條條花路,在河道兩頭連接成片,形成花海,吸引大量遊客前往打卡。

坐落在通州古運河畔的東方化工廠,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北京產業發展的縮影,隨著產業升級,東方化工廠於2012年退出歷史舞台,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京的「城市綠心」。北京副中心的工業遺址如何凈化成為「綠心公園」,讓北京副中心成為首個「生長在森林裡的城市」?

北投集團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平台企業,負責綠心公園的建設和運營,歷時近2年規劃施工建設,綠心公園於2020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運營,是一座不設圍牆的開放公園。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綠心公園實現綠色能源全覆蓋,園區消納建築垃圾110立方米,在水源方面,打造了全園的雨水海綿系統等都體現了綠心公園的環境效益。

「針對原東方化工廠及周邊工業舊址生態基礎薄弱等區域狀況,北投集團創新性地提出了『生態保育核』概念。」 北投生態環境公司黨支部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魏國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生態保育核的設計過程中,大部分區域以環境治理、植被栽植的方式進行了生態恢復,通過非人工干預、任由其自然生長的方式讓植物依環境條件自我選擇、自我淘汰,最終實現自然荒野向自然森林的演替。同時,通過設置軟隔離生態緩衝帶,預留生態廊道,以重新恢復區域生態功能。」

01

綠色設計理念貫穿園區建設

綠心公園有別於傳統項目的規劃設計,堅持「生態文明、文脈傳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樹立復合多元和漸進發展的模式,對低效工業區進行綜合治理。

綠心公園位於大運河南岸,西以東六環為界,南至京塘公路。規劃建設面積約11.2平方公里,其中總綠化面積約7.39平方公里。作為綠色低碳的示範項目,綠心公園充分體現了「綠色設計」理念,綠心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過40%。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556噸,相當於約20平方公里森林(約2個綠心)每年的碳匯。

魏國表示,綠心公園有別於傳統項目的規劃設計,堅持「生態文明、文脈傳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樹立復合多元和漸進發展的模式,對低效工業區進行綜合治理。

綠心公園的設計理念從四個方面展開。首先對場地進行整體生態治理和重塑,解決生態問題的同時,打造森林公園綠色本底。「城市綠心」最終水綠空間占比達80%以上,實現了「森林入城」。依託原東方化工廠生態修復,形成生態保育核居中,並由生態核向周邊進行綠色滲透,形成生態廊道。「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

其次對現狀資源進行利舊更新,挖掘文化底蘊,營造運河故道景觀、植入復合功能煥發老建築生機,形成場地記憶。

通州是北運河的起點,大運河正好流經綠心公園,為綠心公園注入「濃妝重抹」的藍色,與綠色底蘊交相呼應。綠心公園依照《潞河督運圖》(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幅設色圖,以潞河漕運河道兩岸的景象為背景,繪製了河道兩岸的景色以及運輸繁忙的景象)還原了一條運河故道,這條運河故道曾是皇家運糧進城的中轉站,現在是綠心公園內的著名景點——上上碼頭。

再次是增加了室內外文化、體育及配套服務功能,形成綜合活力片區。綠心公園承載了城市綠地、氧吧功能,還彙集了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現代文化設施開放共享的生態綠色空間。

最後通過北投集團全生命周期的建設運營管理,導入豐富場景,引入各類活動,提高經濟效益,形成真正的「城市客廳」。與傳統公園的商業模式相比,綠心公園開園三年以來,北投集團始終堅持「創新模式,做好綠心公園高質量運營工作」的理念,緊緊圍繞「生態綠心、活力綠心、文化綠心」的功能定位,堅持以服務市民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提供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多方面的景區服務,加快服務型、消費型、智能文旅綜合體建設,著力建設低碳智慧、全齡友好的公園「樣板間」。

綠心公園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優勢,遵循低碳、生態的理念,融自然景觀、智慧場景、科普主題於一體,開設了多處無動力遊樂場景,打造中小學研學品牌。採用環保電瓶車及人力觀光自行車助力園區交通遊覽,形成新型全戶外、全生態親子活動樂園。

02

動植物入園感受二十四節氣變化

綠心公園用生態的方法實施生態修復,形成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棲息地最豐富的區域,昔日化工廠已變成了「城市綠肺」。

從綠心公園的規劃結構來看,以為生態保育核為核心,通過星型健身步道環,融合二十四節氣文化,將綠心公園景觀包圍其中。從公園東南西北四個門區均可就近進入星型健身步道環,步道採用瀝青鋪設,單程距離5.36公里,平均寬度8.8米,平整度達98.5%。

在星型健身步道環兩側,創新開闢了24個節氣林窗,每個林窗選擇一種當季物候的特色植物,即節氣樹,作為基調樹種,並通過各類體現當季物候的喬灌草自然種植,體現季相變化。環形路沿線序列種植4排小葉白蠟和2排銀杏,共計6000株高大彩色葉喬木。

在植物配置和選材方面,綠心公園栽植各類喬灌樹木214種、137萬株,及近400公頃的地被花卉及水生植物。

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野生動物紛紛來此安家。據北投生態公司監測,綠心公園已有約50多種野生動物,目前,鳥類數量近400隻,包括約39個物種,基本為國家二級,北京市一級、二級或三級保護動物。環頸雉、綠頭鴨、朱頸斑鳩、山斑鳩、戴勝、喜鵲、金翅雀等11個物種在生態保育核內被多次觀測到,具有穩定種群。公園在建設過程中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來吸引野生動物,為它們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

魏國表示,依託原有生態本底,在保留原有6000餘株大喬木的基礎上,通過植物播種、種植混交林、異齡林等多種方式,營造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用生態的方法實施生態修復,形成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棲息地最豐富的區域,昔日化工廠已變成了「城市綠肺」。北投集團還在生態保育核周邊設置了軟隔離生態緩衝帶、預留動物遷徙廊道,在保育核內部設置本傑士堆、種植食源蜜源植物、提供小動物飲水池等,通過以上措施為保育核內部的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03

綠色材料、綠色能源打造綠心公園

在綠色能源技術應用方面,綠心公園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充分考慮區域的淺層地熱和光伏技術應用條件,融合使用多種綠色能源技術,園區建築實現綠色能源全覆蓋。

綠心公園項目是國內首例石化類大型污染場地風險管控項目,相比傳統工程化修復模式,通過綠色修復可節省約70%~80%的治理資金,可以減少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北投集團轉換了傳統綠色項目施工存在的「大拆大建」思維,突出老城雙修,將老舊工業廠房翻新改造,利用舊建築面積超過3.1萬平方米,散落在綠心公園的工業遺存經過「騰籠換鳥」,也以新的生命活在了當下,被改造成為政務、市民服務的各類城市設施。此外,綠心公園項目建設中亦特別注重對建築垃圾資源化二次利用,累計消納建築垃圾110萬立方米,利用園林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專利技術,實現減少固廢、變廢為寶的環保目標。

在綠色低碳設計方面,綠心公園內無論保留廠區還是新建建築,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的設計理念,這些建築既是城市更新的一個作品,也是綠色低碳的示範應用。新建建築均按照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建造,在公園建設運營過程中,還通過多種手段實現了原有建築、建築垃圾、園林廢棄物、水資源等再利用,提高了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綠心公園通過設置下沉式綠地、鋪設透水鋪裝及運河故道景觀水系三大建築,打造出了一個會呼吸的「海綿城市」。通過配置以地源熱泵為主,光伏發電等多能互補的復合式能源系統,實現了項目整體低碳、綠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節能減排目標。據測算,三大建築投入運營後,相比未採取節能減排措施的同類型公共建築,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萬噸。城市綠心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城市的基礎運營體系上搭建綠色低碳能源供應體系,為未來的綠色低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打好基礎。

除建築本身高標準要求之外,還有比較突出的兩方面特色,分別是園區綠色能源技術應用和城市綠心低碳能源智慧運營管理平台搭建。

在綠色能源技術應用方面,綠心公園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充分考慮區域的淺層地熱和光伏技術應用條件,融合使用多種綠色能源技術,園區建築實現綠色能源全覆蓋。綠心公園內所有配套建築都採用地源熱泵、光伏發電和儲能等綠色能源技術,實現能源互補,區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41.2%。

在園區能源管理方面,基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BIM、GIS等技術,搭建城市綠心低碳能源智慧運營管理平台,將公園內的能源流、信息流、業務流協同整合,實現系統運行可視化展示、系統能耗的實時監測和節能分析、系統運行優化和自動調節等功能,為綠心公園低碳能源實現精準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綠心公園結合全園的雨水海綿系統,使枯水期、豐水期、雨洪消納期形成彈性藍綠互動。綠心公園建設的綠化園林工程「雨洪區」獲評2022年度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金獎,此殊榮是園林工程行業的最高獎項。

「雨洪區」是綠心公園五大功能組團之一,結合綠心的雨水收集綜合利用,通過雨水花園、景觀湖、運河故道、植草溝的方式完成雨水的傳輸和彙集,實現「50年一遇的雨水」不外排的規劃目標,蓄水能量105萬立方,實現雨水的景觀利用,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示範。

04

打造綠心IP——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為承接「環球影城」文旅外溢效應的重點區域,綠心公園逐年升級完善配套設施,形成了具有綠心IP的長、短期活動。

魏國表示,綠色發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鮮明的特色。綠心公園未來將打造成副中心首個近零碳排放組團。

綠心公園實現了原東方化工廠及周邊工業土地的安全再利用,綠色生態管控措施運行至今,監測結果顯示,廠區內污染風險可控,園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環境空氣品質優於國際標準,負氧離子年平均值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中負氧離子標準濃度以及北京市區負氧離子平均值。地下水流場穩定,能夠保障未來周邊活動人群的健康安全和環境安全。

區域綠色可持續風險管控技術成果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由全國土壤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作為典型經驗案例向全國推廣示範,為全國污染地塊環境管理提供了示範性解決方案。安全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綠色景觀,實現「還綠於民」,成為全民共享的綠色福祉。

在經濟效益方面,打造示範項目,拓展成為城市副中心區域污染場地風險管控的集中管理平台,降低城市副中心污染場地治理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圍繞故道水系打造運河故道景觀文化帶,促進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帶動周邊地區商業發展,土地增值,大大提升經濟收益。

作為承接「環球影城」文旅外溢效應的重點區域,綠心公園逐年升級完善配套設施,形成了具有綠心IP的長、短期活動。綠心公園開園三年以來,累計810萬人次遊客到訪,還舉辦了首屆城市綠心文化節、副中心馬拉松賽等200多場文體活動。

未來,通過深入挖掘園區多元歷史文化內涵,將逐漸打造成為體現東方智慧與中華文脈的文化生態集聚區。並引入更多的品牌活動和項目,促進整體經濟快速發展;提升區域文化形象,打造副中心的金品牌;讓更多市民、遊客看到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實實在在地感受城市綠心成長中的變化。

05

綠色設計公園場景的落地實踐

相比傳統的園區設計,綠色設計可以在建造、運行、維修等方面降低綠色公園的成本。

世界綠色設計組織總幹事、光華綠色設計基金會理事長邢雷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傳統的園區設計,綠色設計可以在建造、運行、維修等方面降低綠色公園的成本。

邢雷以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在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建造的WGDO園為例,WGDO展園從設計之初即貫穿綠色設計理念,採用綠化混凝土、木塑、秸稈等生態環保材料,將這些環保材料融入設計,而後因地制宜使用。

WGDO園建設使用現澆綠化混凝土技術,完全現場澆制,減少了二次搬運費用,節約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工程造價,實現了在混凝土上種草的願望。此外,考慮到揚州下雨頻繁,戶外的木塑材料容易受到雨水的沖刷和浸泡,為應對環境影響,WGDO園整個展館地面以及樓梯全部鋪以金剛木地板,雖然這是一種木塑材料,但其因包裹有360°高分子保護膜,使其深度防水、耐磨,擁有長達30年的使用壽命,在使用過程中降低運行成本的同時,也可以降低維修成本。

目前,國內綠色公園打造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邢雷認為,原有的公園設計思維可能會導致日常的養護成本較高,因為綠植會消耗更多的水資源,此外,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進行植物花卉的更新。為減少成本,綠色公園建設時可以採用更天然的方式形成局部小生態,進而降低更新成本。此外,一些大規模旅遊景區面臨著供水、排污的困難,園區的高山或丘陵等設施的建造投入比較大,可以採用分布式的供水和污水處理來降低運行成本,在能源方面可以採取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綠色公園可以與AI、5G等新技術相結合,除了可以分時段引流外,還能與景區的體驗相結合,比如遊客通過佩戴VR眼鏡,可以在現場觀看並聆聽時事解說,也可以與虛擬場景進行交互體驗等。

邢雷希望越來越多的綠色公園項目能在建造之初就採用綠色設計思維,綠色設計不僅能降低建造和運營成本外,還能為遊客帶來更好的參觀感受。此外,對於大型的展園,在建造之初需要形成協同,可以幫助後續的管理、治理和利用等。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 《商學院》雜誌11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89fd4fc07586100e03adf4219429f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