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用藝術打破創新的邊界

2023-08-17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王小慧,用藝術打破創新的邊界

王小慧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創造,現有之物皆能在創意之中煥然一新。

文|錢麗娜

ID | BMR2004

自從2001年《我的視覺日記》出版後,王小慧的攝影和藝術生活便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在此後的20年里,她悄然轉身成為跨界藝術家、藝術教育者,她用自身經歷展示了人生的無數種可能性。

01

靜而不爭,心有山海

當義大利後現代設計風格創始人Matteo Thun坐在一個藝術設計論壇上,被中文發言人不斷地搶話時,同樣作為發言人的王小慧適時地提醒大家,要珍惜機會,一起來聽聽全球著名設計師的見解。在這次討論中,王小慧所說不多,每每說完,必將話題拋給Matteo。遠隔萬里的藝術家相會,每一秒的思想碰撞都值得珍惜。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母親從小教育王小慧的行止。她自小就保持著安靜、從容。如果說自我表述是釋放自己的能量,傾聽則是吸收他人的能量。在與人相會的有限時間裡,她總能多學一點別人的,特別反感誇誇其談者。

王小慧說話節奏慢,在每個音符的結尾處聲音閉合圓滿,釋放出一股柔和的力量。「蓮」是她創作中非常重要的視覺符號,多年前她在捷克完成了一組琉璃蓮花的作品。心有所思,必有所見,在一家酒店的咖啡廳與人交談時,她很快發現,這家酒店的地毯上、燈具處,甚至隱匿的角落都散布著蓮花的元素,可謂一念虔誠。

自兒時,她便詫異於眼中所見。她在濟南的姑姑家過暑假,姑姑家是個大院子,屋外有一個長長的水池,水池對面是洗手間。夜晚,她從屋內經過水池來到洗手間,這段路格外的漫長。洗手間空蕩蕩的,房頂吊著一個小小的燈泡,在暗夜裡透著些許微光,勉強照射著地上的路。地面上斑駁的水漬在微光的勾勒下,幻化出各種形態。她一路走著,腦海中冒出各種鬼怪的形象。姑姑得知她的發現後,被逗樂了,憐愛地說道:「真是個傻丫頭!」

發現被忽視的美,這何嘗不是天賦呢!美術史學者徐小虎先生教人賞畫的方式是放大細節,看畫師描繪的人物表情,有喜、有樂、有悲,世間人性相通,古畫在她的賞析之中,再也沒有疏離。一張照片、一幅繪畫、一尊雕塑雖然是靜止的一瞬,卻是人間萬象的濃縮。在現實世界,美是流動著的、剎那間的、被打擾的,藝術家要輕輕剝開包裹其上的粗礪外殼,撣去塵煙,捕獲須臾間閃逝的美,這亦是藝術家與普通人的「分水嶺」。

《我的視覺日記》20周年紀念版。暢銷20年,再版50次,被白岩松、樊登、周國平、楊瀾、魯豫等多位朋友聯袂推薦

有一年冬天,一位記者來到王小慧天津家中採訪。嚴冬時分,寒氣襲人,記者卻提議到戶外採用散步聊天的方式採訪。王小慧是個昔時如金的人,很奇怪這樣的安排。記者說:「旁邊就是南開大學,去感受一下校園的氣息吧!」雖然有些奇怪,但她還是應允了。

在校園裡走了不久,突然她就愣怔在了原地。眼前是連片枯敗的荷葉,老柄在風中搖盪,雖然減了清香,卻別有一番冬日寂寞的景象。她掉轉頭就往家走,說要取相機來拍。她家的小保姆不解,這眼前的荷葉都快被當成垃圾清理了,哪有什麼景色可言。王小慧說:「你沒看到湖中的萬箭穿心嗎?」仔細看才會發現,枯荷在水面的倒影有如心形,而枯枝有如亂箭。等到照片沖洗出來,小保姆說,原來荷塘里有那麼多「心」。這組以枯荷為主題的《冬日荷塘》也成為了王小慧有名的作品之一。

如今,回望多年前拍攝的這組作品,也許王小慧自己都無法復刻。藝術家的創作旅程由一個個靈感組成,每一個靈感只存在於當下,就在某個轉瞬即逝的時間殘隙中,需要藝術家搶身而入,留下黃落的草木與廣遠的天地,而一個出色的藝術家永遠不會去重複自己。

02

走著走著,就跨界了

自2001年《我的視覺日記》出版後,人們記住了王小慧,記住了這位不同尋常的攝影師。「花」在她的鏡頭中被賦予了人性。在《花之靈·性》系列作品中,那些花是發霉的、枯萎的、冰凍的、火燒的、腐爛的、碾壓過的……在印象與抽象之間,每一朵花有如女性的軀體,掙扎著、抗拒著、扭曲著……但無不昂揚著。她自說,我在摧殘花。評論家說,你讓花永生。

生、死和愛,就這樣糾纏在王小慧的早期創作中。無數次她從噩夢中醒來,腦海中迷惑著德國高速公路上的那一幕,她還來不及細想,人生就轉換了一個舞台:愛人逝去,渾身包裹著繃帶的自己,斷裂的骨頭,殘破的身軀……唯有一雙眼睛還得以自由,卻是瞻顧蒼茫。

即便在微笑,她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抹不去的憂鬱,憂鬱凝結著沉靜,讓她化身成為那朵烈火焚身的花。

人生凋零過,才能擺脫少年的幼稚與蒙蔽。自此有人說,王小慧是「中國的弗里達·卡羅」。她與這位墨西哥女畫家有著類似的人生經歷,都曾失去過愛人。弗里達創作過自畫像,王小慧創作過自拍像。自我修復是一段漫長的心靈旅程,就像兒時在夜晚獨自一人穿過長長的院落,王小慧被命運推到從未到過的陰翳處,四周皆是斑駁陸離,人生的另一面是以尖銳、痛楚、孤獨、離別、傷痕構成的。她將這些痛徹的感悟,轉化成為視覺影像,拍成了紀錄片《破碎的月亮》,這是她的第一次跨界。她為女主角穿上切割成繃帶狀的衣裙,宛如病房中殘破的自己。畫面是幸福的、溫情的、對抗的、肉慾的、掙扎的、追逐的……她終於圓滿地拼合了陽光下和陰翳處的圖景。作為一名藝術家,她獲得了完整的人生體驗。修復後的王小慧宛如不著水的蓮花,亦如不住空的日月。

對王小慧影響巨大的是德國攝影家奇格麗特。王小慧曾經糾結於走建築師還是攝影師的道路,奇格麗特看到王小慧的攝影作品後說:「你改行吧!」此時的王小慧還是個一無所有的留學生,做建築師會讓她今後有固定的生活來源,而做攝影師可能會因此窮困潦倒。但是王小慧還是從內心告別了建築學,專心拍照,四處旅行。她辦了許多展覽,獲了許多獎,還出版了不少畫冊。奇格麗特對王小慧的影響不僅是在攝影道路的選擇上,還有對時間的觀念,對男性的觀念。多年以後,王小慧與這位人生導師共同舉辦了一個以花卉為主題的雙人展。奇格麗特拍攝的花卉作品主要表現花的衰敗,展示殘缺之美。王小慧講述的依然是花的「靈」與「性」,講的是「生、死和愛」。

在此後的創作中,王小慧沒有局限在攝影領域,開始成為一名真正的跨界藝術家。跨界不是刻意而為,她在藝術探索中,在某幾條路徑突然間交匯時,自然而然地便進入了這個通道。

王小慧依然愛花,「花兒美麗、易逝,又是那麼的脆弱,它們的生命像人一樣。」花在她的心中有著別樣的隱喻,這就是她為什麼特別地珍惜生命,把生與死的命題寄託於蓮花。蓮花的每一次死亡都帶來新的生命:蓮花衰敗,蓮蓬長大;蓮蓬枯萎,蓮子成熟;蓮子落水,蓮花新生。死即是生,生即是死,循環永年。她不僅用AI創作蓮花,還以琉璃創作蓮花裝置,之後還嘗試了新媒體互動。2023年8月,她還將以「蓮」為題,舉辦一個互動沉浸式展覽。此間,人動、蓮動,心亦動。

「九生」琉璃蓮蓬,使用捷克琉璃大師製造的琉璃,每一株都是手工製作,可根據空間要求製作成小型燈光裝置

03

有界與無界

如今,商業創作成為王小慧的藝術呈現形式之一。藝術家通常會有自由表達的慾望,不願被束縛。早年王小慧做商業攝影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副產品就是自己的藝術創作。

2004年,德國寶馬集團邀請王小慧擔任年度藝術家,以「無邊界」為題進行創作。寶馬歷年邀請的藝術家在作品中大多都會呈現車的形象,王小慧卻另闢蹊徑,用不同方式詮釋這個主題。她創作了六個多媒體影像作品,在以「光與水」為題的創作中,光沒有物理邊界,水寓意著歷史長河,沒有時間邊界,兩者結合,進一步寓意人性、民族亦是無邊界。她還採訪了幾百個大學生,問他們對「無邊界」的感悟。雖然車沒有出現,但是「無邊界」的感受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感官,也引發人們對這個主題的思考。

此次展覽大獲成功,慕尼黑有5%的人口湧來參觀。王小慧在展覽中主持了八場「東西方對話」,「無邊界」的概念也體現在了這一對話中。在她看來,世界上有很多矛盾是因為溝通不充分或者不願意溝通而造成的,而藝術是很好的橋樑。慕尼黑電視台將每場對話都製作成一小時的專題報道。第二年,寶馬破例再次邀請王小慧擔任年度藝術家在柏林舉辦展覽。

這次合作之後,王小慧改變了以往的觀念。她發現,如果沒有品牌支持,她就沒有機會籌劃那麼多的拍攝,組織起那麼多的學生。國際知名大品牌非常尊重藝術家,不給她設限,讓她在更充裕的資金支持下創作出以前力所不能及的作品。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王小慧團隊被選中,為世博會主題館的政府團隊創作了「10000個夢」的大型行為藝術。他們起先打算採訪2010位年輕人,聽他們講述各自的夢想,但最終有10000個年輕人參加,成為她藝術生涯中最宏大的創作。展覽運用了先進的交互、虛擬成像、異形螢幕融合等技術手段,在當時令人耳目一新。

在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上,王小慧首次以「雙碳」為題,為歐萊雅創作了一個名為「網紅」的藝術裝置。歐萊雅碳博會的展台主題是「一支口紅的碳索之旅」,貫穿研發、原料、包裝、採購、運輸、零售、消費者使用到回收的各環節,用以展示歐萊雅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在接到歐萊雅的設計需求時,王小慧首先考慮採用可重複利用的材料。她兒時生活並不富裕,因而天生不喜歡扔東西,家中堆滿了不舍丟棄的精美包裝盒。「網紅」藝術裝置中所用的紅絲線早在2010年時用於「10000個夢」的大型裝置,當時這件大作品占地600平方米,這些復用之物再次出現在她的全新藝術作品中。藝術裝置的底座由可以循環利用的亞克力方塊以模塊化結構拼接而成,穿插著6336支廢棄的巴黎歐萊雅口紅。從高處懸垂而下的紅絲線,有如中國傳統的幃幔。裝置藝術也成為了展覽中的「網紅」。

為歐萊雅設計的6米高的碳中和藝術裝置「網紅」

惜物、循環,這樣的概念不斷出現在王小慧的設計中。她在與寶馬合作的展覽中,用到了500台廢棄的電視機,這些電視機是從垃圾場一個一個回收檢修後復用的。2022年,她發起「10000個笑臉」萬人共創藝術行動,展覽結束時大部分回收來的電視機都壞了,團隊再次找來了回收者,把電視機再利用。

惜物、循環的背後,並不僅僅是王小慧儉省的個性,她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創造,現有之物皆能在創意之中煥然一新。

04

有創意就能改變生活

王小慧常常覺得自己的天賦來自於父母。父親寫得一手好詩,母親給予了她音樂與寫作的靈感。父親愛動手,自己做家具,她也愛做各種手工。父親做完家具後,會用有機玻璃做把手,把手上有兩三種顏色,這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著實吸引人。她則會給家具做貼面,同一套舊新具,換個貼面,便有如新生。

初到德國讀書時,因為沒錢買新家具,王小慧尋來二手家具,像小時候那樣重新貼面,再換個漂亮的把手,這一改裝就成了新家具。從此改造成了她的愛好,因為美麗之物不必花很大的代價,有創意就能改變生活,這句話日後也成為她創辦王小慧藝術館的slogan——「藝術引領時尚,創意改變生活,文化走向國際,青年創造未來」。

坐落於長寧區威寧路上,交通極為方便的王小慧藝術館

她對美有著別樣的痴迷。有一次,她在天津的街邊看到一床正在晾曬的舊床單,是用各種彩色布條縫合在一起做成的。她一問才知道,那是主人用工廠丟棄的邊角料縫製的。她問床單主人:「我能不能買一條新的跟你換?」過了兩天,她果然送去一條新床單。她把舊床單的五彩條拆下後,拿回德國家中,當成布藝放在沙發上。因為手工製作所呈現出的不規則的形制,讓來訪的客人都忍不住連連誇讚。

無論舊物還是新物,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便能讓人體會到別樣的快樂,這也促使王小慧思考,藝術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升教育。她看到了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幫助,也看到了其中的危機:「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有創意的人才,而不是被動學習的人才。」

她曾經與巴斯夫合作「創意攝影大獎賽」,不比技術,只比創意。這場比賽,一個10歲孩童的作品獲了獎,他在少年宮的指導老師也一同參賽,但老師的攝影作品卻落選了。評獎的理由是,雖然老師的攝影技巧很完美,但是缺乏創意,孩子的攝影技術雖然不成熟,但是極富創意。「很多年輕人一味模仿大師作品,反倒不如自己隨手畫更有創意。」王小慧說。

最近,王小慧藝術館還開辦了AIGC繪畫訓練營,培養8~15歲對AI感興趣的學生。她希望在林林總總的藝術教育中,在人生的成型階段,給他們更多的可能性。「我覺得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如果我大學時參加上海青年攝影比賽沒有得獎,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沒有得獎,我可能後來也不會那麼喜歡建築,更不會做攝影家。因為競賽得了獎,所以感覺很得意,孩子都是需要鼓勵的。」王小慧說。

王小慧創作的新媒體影像作品「九生」,碩大的蓮隨風飄動,一群群的蜻蜓可以和觀眾互動

最近,王小慧藝術館新展《野小慧·首次女性AI藝術展》開幕,王小慧邀請了幾十位海內外各界名人朋友熱情參與,他們是著名的作家、藝術家、戲劇家、音樂家、學者、主持人、媒體人、還有世界拳王......他們對AI藝術表現了極大興趣,通過分享他們個人的獨特經歷和體驗,與AI共同演繹出一幕幕關於女性和愛的最美畫面和特定場景,藉由AI的無限創作力,向觀眾分享他們對於人生的美妙感知和深刻理解。

同時,王小慧還通過AI重構她的經典代表作《我的前世今生》,王小慧十年前用兩年時間創作的中國女性100年生活場景長卷為國際大收藏家收藏,近期,她與團隊用AI僅花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又創作了未來100年的女性生活工作的場景,讓熟悉她的觀眾看到一個前所未見的王小慧。

最新作品《我的未來一百年》,由AIGC創作出未來100個未來職業的「我」

*本文圖片均由被訪者提供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8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91c271b1002f760afbc47c482a5de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