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AI已來,智能時代的變革與創新

2023-04-04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朱嘉明:AI已來,智能時代的變革與創新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突破,是人工智慧的里程碑,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思維、經濟、政治和社會傳統結構和機制。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重大突破,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自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科技使得機器可以像人類大腦一樣具備思維的能力,並由於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耕耘,帶來了一系列可驚可嘆的技術成果。今天的人工智慧不僅可以琴棋書畫、吟詩作賦,還可以以物理形態從事體力勞動,甚至成為令人畏懼的塔那托斯(古希臘神話中的死神)。所有的一切,都以極高的效率進行著。由抽象到具象,從內容生成到邏輯推理,人工智慧正在成為繼承人類思想寶庫,並從人類尚未開發的領域中獲取靈感與經驗的通才型技術。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簡稱AIGC)的突破,是人工智慧的里程碑,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思維、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傳統結構和機制。人工智慧具備基於高準確性和規模化的數據,形成了包括學習、抉擇、嘗試、修正、推理,甚至根據不同環境反饋來調整並修正自己行為的能力。它可以突破線性思維框架並實現非線性推理,也可以通過歸納、演繹、分析,實現對複雜邏輯關係的描述。人工智慧正在全方位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的決定性元素,而人類開始進入如何面對與人工智慧共處和互動的新時代,即智能時代。

那麼,人工智慧的出現,對傳統的經濟模式將帶來哪些革命性的改變與挑戰?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又將有哪些新變化?

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 朱嘉明

01

人工智慧改變的經濟模式

在智能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徵是人工智慧改變了經濟增長模式。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線性的,表現為時間與增長對應的固定比例。今天的經濟增長模式則完全改變,原先的線性增長中會不斷分叉。

這種變化,具體表現為:第一,人工智慧帶來的這場革命,顛覆了過去人們對經濟增長的理解,因為它改變了經濟增長函數的辯證關係。在智能時代,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內生因素。

第二,人工智慧顛覆了傳統經濟結構。自工業時代以來的勞動力、土地與資本等資源稟賦,因為人工智慧而喪失了天然的和不可替代的優勢。在智能時代,人工智慧不僅成為了與傳統勞動力並存的的經濟活動主體,而且具有顯而易見的低成本特徵。因為人工智慧沒有人類基於個體和家庭的需求慾望和消費偏好,不需要支付工資、醫療保險、失業金和退休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工智慧也不可能有所謂的工會。特別是,人工智慧具有自我學習能力,不再需要所謂的職業培訓。進一步說,因為人工智慧所具有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本性,加速管理的智能化轉型。最為主要的是,人工智慧的成熟與發展,一方面改造甚至顛覆傳統行業和部門,另一方面會形成全新的,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產業,最終形成智能時代的產業結構。

第三,人工智慧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也表現在對就業的影響上。當考慮到人工智慧作為生產主體時,經濟學家們對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關係的思考再一次被刺激了。沒有儲蓄的人工智慧既不能投資,又對通貨膨脹沒有反應,本身日漸式微的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又無法界定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之間是否還存在確定的聯繫,這就導致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比如:各類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是否可以被視為同質的,還是在概念和構造上異質的?或者說,它們是替代就業的,還是也存在用以輔助就業的?另外,應該如何考慮人工智慧與資本的關係?人工智慧加入人類活動是否會影響當前人類對不同生產要素的需求,從而影響其收益?以及是否可以利用稅收政策來緩和相關的負面效應?在認識到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長期貢獻的同時,這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

第四,與其他數位技術類似,人工智慧技術往往具有將高固定成本讓位於低邊際成本的成本結構。因此,當考慮到大量的應用時,人工智慧技術的平均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我們所使用的非常有價值的低價或免費服務,不論是微信還是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ChatGPT,已經按其邊際成本進行了合適的定價。同樣,人工智慧的能力和效用的幾何級進步也可以以最低成本實現。

今天的智慧型手機比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的超級計算機功能更強大,而價格為其九牛一毛。同樣的動態成本結構有望在許多福利領域產生大幅增長,如人工智慧輔助醫療,而且許多此類服務將可以遠程提供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包括窮人或其他弱勢群體。同樣,低邊際成本的人工智慧技術改進可以對可持續性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影響人類長期福祉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先進的人工智慧經濟中,從事傳統工作的人將會減少,政府的稅收將會減少,國家的GDP也將會減少,但每個人都會過得更好,自由地消費越來越多的與收入脫鉤的商品。

第五,人工智慧所導致的額外收益都沒有體現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中。因為GDP的主要缺陷在於它是不完整的,既不包括以負增量成本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範圍的增加,也不包括個人福祉的非物質方面或更廣泛的社會進步。這導致GDP和人類福利的收益最終可能完全脫離。經濟學家阿代爾·特納(Adair Turner,1955-)設想:在2100年的世界裡,由機器人製造並由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太陽能機器人,可以提供支持人類福利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務。所有這些活動將只占GDP一個微不足道的比例,僅僅是因為這些機器人是如此的便宜。

02

人工智慧推動生活方式的持續轉變

如同每一次歷史上大的生產力提升所帶來的工時縮短,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了從保留為自己做事的空間中獲益的可能性。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1904-1997)在1948年曾對人類的「無產階級化」提出警告,並呼籲將休閒作為文化的基礎——「工作是生活的手段;休閒是目的。」在為有尊嚴的生活所必需的工作,以及為積累財富和獲得地位而進行工作的兩類工作中,前者有可能被完全消除。經濟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1864-1920)筆下新教徒的工作倫理也會因此而過時。

藝術與科技結合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智能時代也不會例外。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在他的著作《隱秘的知識:重新發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Secret Knowledge: 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一書中描繪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們如何將透鏡技術融合到自己的藝術創作當中。在AIGC時代,裝備了新式人工智慧圖像與音樂引擎的數字藝術家同樣也會與時俱進,而且此類嘗試幾乎與人工智慧本身一樣古老。「人工智慧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於1951年即開始了計算機製作音樂之旅,所以,DALL·E 2等人工智慧藝術工具的風行並不令人意外。

既然人工智慧能夠在藝術創作領域發揮革命性作用,那麼就可以想像它在引導人類消耗閒暇的其他領域上也會如此。人工智慧直接支持學習者,其涵蓋了智能教輔系統、探索性學習環境、自動寫作評估、學習網絡協調器、聊天機器人和支持殘疾學習者等人工智慧工具;支持教學行政系統,如招聘、時間安排和學習管理;以及支持教師,如課件生成與課綱安排。人類教育體系顯然是會被個性化的AIGC課程安排、教學內容與材料以及評估系統所充斥,並擴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知識範圍。

人工智慧影響了我們對於社會主體的認知。如果一台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和感受,它是否應該被視為人類?一些人認為,如果人工智慧的載體擁有意志和意識,就可以被賦予所有的人權。如果人類學會了對人腦進行數字編碼,那麼人工智慧就會成為我們的數字版本,它一定也擁有意識。這也涉及了人工智慧的法律人格問題,及其在AIGC領域的人工智慧創造的智力活動成果的法律地位問題,以及這些作品的智慧財產權持有人的問題等等。當人工智慧被真正賦予了法律人格,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人工智慧突出了可能的道德衝突。道德標準並不具有普遍性,其可變性取決於具體的人和事,並且道德規範和價值觀之間存在衝突的可能性。同時,人工智慧系統可能出現內置或算法錯誤,導致其違反關於特定主題的道德標準。這都要求我們在人與人工智慧之間實現一定程度的信任。

人工智慧是一個令人敬佩和崇拜的對象。人工智慧提供的無限機會,它的效率、生產力和幫助人類解決各種任務的能力,這些任務包括了從家庭問題到太空探索和理解宇宙的奧秘等等,所有這一切,讓人工智慧可能會成為人類崇拜的偶像。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技術創新有一種崇拜,而他們的動力不僅來自於時尚和展示某種生活水平的願望,還來自於一種既定的需求。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斷更新的虛擬數字空間中,為此必須使用最新的電子設備,而這些設備已經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工智慧的可喜成果激發了比智慧型手機更多的可能性,並利用一切機會吸收人們的內心世界,成為全球崇拜的對象。

03

一場心智轉換上的思維革命

經濟學家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1962-)指出:一個常見的謬誤認為,所有或大多數提高生產力的創新都屬於自動化。然而,在過去兩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增強勞動力的創新要重要得多。自1820年以來,以工資位數衡量的市場價格已經增長了10倍以上。僱主願意為一個被推土機放大能力的工人支付更多的錢,而不是一個只能用鏟子工作的人。所以,積極理解並運用人工智慧,是新時代人類創造財富與享受閒暇的必要態度。這樣的心智轉換正是一場思維革命。

實現這樣的思維革命需要六樣法寶:一、高度重視技術研究,實現跨學科協作;二、改變教育制度,讓教育制度適應科技發展;三、不斷創造適應科技前沿的創新平台;四、擁有融合Web 3.0的意識;五、探索元宇宙的視角;六、明白每天當自己醒來的時候,就可能有新的科技顛覆之前的觀點和想法。

哲學家盧恰諾·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1964-)說:「所有這些深刻的轉變迫使我們認真反思我們是誰,可能是誰,以及希望成為誰……我猜測人工智慧將幫助我們識別人類存在中的不可複製的、嚴格意義上的人類元素,並使我們認識到,只有在我們成功地實現了功能障礙的情況下,我們才是特殊的。在偉大的宇宙軟體中,我們將仍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而人工智慧將日益成為一個常態的特性。」

本文來源《商學院》雜誌2023年4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f73fd7ef1cf076a0e5cd1a2a8bbb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