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殊時期,體育再次展現了它最不可取代的振奮人心的力量,雖然存在不和諧的聲音,但「情同與共」的奧運理念已受到廣泛認可,在人類更需要攜手共進的時代,奧運的精神應該被延伸。
作者|黃澤正
因為疫情的原因,原計劃在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推遲到了2021年空場舉行。這讓東京奧運會從開始就籠罩著某種不確定性。
以至於臨近開幕之時,都有很多中國社交媒體用戶在詢問,「奧運會到底什麼時候開?」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而言,奧運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體育本身所擁有的感染力,人類對於自己極限的追求和挑戰,在奧運會的高水平對抗中一直得到最集中的體現;其次,中國人長期以來將奧運會成績視為國家與民族自我證明的最好機會,所以在短短十幾天後,社交輿論就從「不知道何時開幕」快速進展為「最後一天中美金牌數總對決」。
四年一屆的奧運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窗口,我們可以看到體育的價值,可以看到瞬間凝聚起來的人們,可以看到負面情緒的爆發與宣洩。
特別是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經歷了疫情大流行的世界,是變得更為分裂還是更為共情,我們變得更為從容還是有了更多的戾氣。重要的是,在經歷了這與眾不同的五年之後,我們在這一個奧運周期里,更加了解自己了嗎?
我們從奧運輿論場之中挑選出幾個案例,進行觀察。發現在本次東京奧運會「情同與共」(United by Emotion)的主題下,共識與噪音始終存在,有時甚至超越了奧運本身。
01|規則
7月28日,在東京奧運體操男子個人全能決賽中,日本隊19歲小將橋本大輝在跳馬比賽中有一條腿直接踩出了界外。在如此失誤下,他依然得到了14.7分的高分,並最終戰勝中國選手肖若騰奪得金牌。
賽後,「橋本大輝跳馬出界」的話題,在輿論場持續發酵。中國體操隊副領隊葉振南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今天從發揮來說,每一項都發揮得很出色,不過打分項目就是這樣。」
當晚,《澎湃新聞》針對葉振南發言,連續發布了題為《東道主打分優勢明顯?肖若騰遺憾錯失體操男子全能金牌》、《肖若騰被裁判故意壓分?中國體操副領隊:打分項目就是這樣》兩篇報道。
在國內網站,如微博、豆瓣、知乎、虎撲等,關於橋本大輝出界的截圖、表情包以及諷刺言論層出不窮。奧運全能王楊威表示,本次比賽的判罰稍顯不公;體操名宿李小鵬也在微博發言:「不是我看不懂,是我看得太懂了。」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中國網民由對賽事規則的討論,直接上升至對橋本大輝本人的言語攻擊。
7月29日,橋本大輝在「Instagram」帳號上留言稱:「(體操項目)並非主觀,而是通過客觀打分進行評分。希望更多的人對作為國家隊選手一直努力的運動員給予肯定和稱讚,被視為誹謗中傷的行為能變少。」
7月29日,女子個人全能決賽賽後,日本女子體操選手村上茉愛哭著表示,自己在社交網站上受到傷害。雖然她並未透露具體內容,但是表示:「即便不想看也會不由自主地看到令人厭惡的評論,我感到很難過、非常遺憾。」
這場跳馬風波一直持續到30日,國際體操聯合會(FIG)的發聲,才讓一邊倒的輿論態勢有了轉變的契機。
首先,國際體聯在官網公布了東京奧運會體操男子個人全能決賽中,日本選手橋本大輝的跳馬動作扣分細節,公開回應外界對橋本跳馬得分14.7的質疑。國際體聯的調查和分析顯示,當場裁判打分符合現有規則,是「公正和準確的」。
橋本大輝跳馬動作(直體笠松轉體720度)的全部扣分點包括:第一騰空輕微分腿,-0.1;輕微屈髖,-0.1;第二騰空輕微分腿,-0.1;落地準備不足,-0.1;落地未轉正,-0.1;落地右腳邁出一大步,-0.3(落地一大步最多扣0.3);此外,單足出界追加扣掉0.1分。
根據國際體聯首次公布的打分細則,橋本大輝14.7的最終得分符合現有規則,系最終結果。隨後國際體聯也在官方推特上發布聲明,FIG可以確認橋本大輝的得分是正確的,符合打分規則。最終排名也是如此。
同時有媒體指出,當時打分的裁判包括中國裁判李敬,證明中國對該項目的打分並非毫無話語權。
即便肖若騰本人向橋本大輝和納格爾內都表達了祝賀,並表示,「希望大家不要過度攻擊運動員本身,運動員都是很棒的,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很勵志。」
國際體聯也公開回應質疑之後,國內依然有媒體將肖若騰的行為解釋為「大度」,並在社交媒體上繼續引用「澳大利亞解說員對裁判判罰表示的不滿」等言論。
02|他國
7月26日,在桌球混雙決賽上,日本組合水谷隼和伊藤美誠最終以4:3的成績戰勝中國選手許昕和劉詩雯贏得冠軍。
這是本屆東京奧運會桌球項目中決出的第一枚金牌,這場失利也象徵著中國包攬全部5枚桌球金牌的希望落空。
混雙決賽結束後,劉詩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淚灑賽場,她表示:「比賽過程中,很想釋放出來,但是一些球的力量不夠,很對不起大家。」面對運動員的自責,中國網友大多獻上了祝福,表示沒有必要道歉,兩名球員永遠都是球迷心中的驕傲。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發布短視頻:「拼過,就是強者」獻給「昕雯」組合,並說到,「沒有一帆風順的勝利,只有不言放棄的賽局。」
與對中國選手失利展現出的溫情一面不同,對於勝利者伊藤美誠,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大量負面言論。
例如,用Photoshop將伊藤美誠照片加工成帶有侮辱性的表情包;在個人社交帳號下進行辱罵;伊藤美誠之後關閉其中文社交帳戶;呼籲網民停止網暴的網民也會被路人打上「漢奸、賣國賊」的標籤;甚至伊藤母親教育女兒的視頻也被反覆剪輯和傳播,並被稱為「對中國懷有敵意」。
這種情緒在7月29日的女子桌球單打半決賽後達到頂峰。「孫穎莎4比0擊敗伊藤美誠」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頭條,《中國青年報》也發文表示:「只有完爆像伊藤美誠這樣一心一意以戰勝中國桌球隊為目標的『偏執型選手』時才會過癮。」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可以視為這樣情緒的一個開始。7月23日,#陰間開幕式#、#東京奧運會開幕式,史上最慘奧運會#等等話題,占據著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媒體的頭版。新浪微博#東京奧運會開幕式迷惑行為#話題,在24小時內吸引了超7000萬次閱讀,引發4.1萬次討論。
相應也出現「藝術可以接地氣,但請不要接地府」,「藝術可以有靈魂,但是不能有鬼魂」等熱門評論。
實際上,在這場網絡狂歡之後,很快就有媒體指出多幅被傳圖片並非來自此次奧運開幕式。如被中國網民瘋傳的「瘮人妖怪」圖片,其實來自六天前的奧運會特別節目「東京2020 NIPPON wassai」。
知乎博主「Pure White」以「被誤解的奧運會開幕式,被營銷號掌控的網際網路情緒」為題,對針對開幕式的大量不實言論展開了探討。
她分析稱:「許多人並不了解圖片的來源,甚至根本就沒有觀看開幕式,僅僅通過營銷號提供的信息,不加思考,根據評論的風向就形成了對開幕式的印象。再憑藉網際網路信息流,經過種種社交媒體的傳遞,本沒有出現在開幕式上的節目,轉眼間變成了奧運會開幕式陰間節目的代表。」
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觀眾與網絡用戶也表現出對於其他國家優秀運動員的支持與讚賞。
7月25日,46歲的烏茲別克老將丘索維金娜在跳馬資格賽後,無緣決賽,她的第八屆奧運會之旅宣告結束。在她揮手告別賽場時,全場起立鼓掌,其他國家的運動員也紛紛上前向她致意。
從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堅持到東京奧運,丘索維金娜對體育的熱愛,以及她為白血病兒子賺取醫藥費的故事,在中國廣為人知。在微博上,有中國網友對她給予了高度評價,「真正的奧運精神,可以忽略年齡,(獲得)場下觀眾不分國界的包容和鼓勵。」
03|傳承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中國奧運觀眾在以全新視角發現頂尖運動員身上「人」的部分,運動員自身也在傳承中突破、革新。
從7月24日拿下奧運首金,再到成為中國射擊隊首個單屆奧運雙冠王,在短短3天時間內,楊倩就已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體壇新星。
對比早期運動員「符號化」的宣傳模式,楊倩在新時代媒體語境下,展現了00後運動員更加鮮活的個性。在7月24日登上領獎台時,楊倩用雙手比了一個大大的愛心,精心塗抹的粉色美甲,讓她「指甲越粉,開槍越穩」的名號在網上傳為美談。
除開奧運冠軍的光環,楊倩「追星女孩」的個人愛好也在鏡頭前得以展現。7月27日,在賽後直播中,楊倩現場和自己的偶像白敬亭進行了一場隔空互動。「油燜大蝦」等詞彙也成為屬於這位年輕奧運冠軍的個人專屬梗。
老一輩運動員也在選擇以更加前衛的方式完成體育精神的傳承。
在楊倩獲得奧運首金後,中國第一位奧運金牌獲得者、射擊隊老前輩許海峰,在《人民日報》微博視頻號上發布祝賀短視頻。他說道,「楊倩,你好,我是許海峰,恭喜你拿下東京奧運會首枚金牌,對於這樣的成績,我只能用四個字形容,中國隊——永遠的神」。
在視頻的最後,他還展示了自己剛剛用毛筆書寫的「YYDS」,這個舉動打破了次元壁,贏得了年輕網民的稱讚。
奧運的意義絕不止金牌,而應該是在賽場上對自我、對極限的超越,奧運的火種也在一代又一代的運動員之間傳承。
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上,32歲的中國運動員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自己之前保持的亞洲記錄,成為亞洲田徑史上第一位跑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眾多用戶紛紛在彈幕留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無數觀眾在螢幕前潸然淚下。
正如央視新聞8月4日在微博創建的#這就是中國飛人的傳承#話題,閱讀量超2000萬次,在傳承中突破,是體育精神的紐帶,也是一代代體育人光榮與夢想的傳遞。更多的中國觀眾在那一晚上想起曾經的中國飛人劉翔。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飛人劉翔橫空出世,一舉奪冠,打破了短跑項目「黃種人奪不了冠」的魔咒。那個夜晚,NBC的解說員在直播中預言道,「從現在起,將會有多少中國的孩子因此愛上跑步啊!」
蘇炳添正是受到了這樣的鼓舞和感召。他動情地說道,「我時常會想起劉翔,他像星星一樣划過了我們的生活,照亮了我們,也讓我們充滿了希望。」
在蘇炳添創造亞洲記錄後,劉翔第一時間在微博上表示祝賀,蘇炳添也在賽後採訪中表示,「翔哥不斷地鼓勵我、支持我。我第一次突破10秒大關,翔哥也在現場。因此翔哥對我來說,不光是偶像,也是我的幸運之星。」
在職業生涯後期,劉翔受飽受傷病與流言中傷。當劉翔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時,充滿攻擊和謾罵的輿論風暴席捲當時的社交網絡。劉翔從原本萬人景仰的英雄,變成了懦夫「劉跑跑」。這樣的聲音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劉翔跟腱斷裂退賽後再度出現。
2021年,在兩代飛人惺惺相惜的傳承中,輿論場的焦點也在改變,人們終究想起一位叫劉翔的運動員,曾經帶來的歷史性突破,以及曾經給我們的萬千榮耀感。細心的網友發現,在東京奧運會的直播螢幕中,男子110米欄的紀錄保持者一欄里仍然寫著Liu Xiang。
有社交媒體用戶回到劉翔的微博下面留言,向那些年他所經歷的的不公輿論而道歉。一段錄製於2020年的視頻被再次翻出,劉翔在其中說到做道,「人都會成長,在年輕時候,可能說了一些話,我覺得都能理解,真沒什麼。有可能我年輕的時候也會這麼說,我會將心比心。」
一張2008年出版的《體壇周報》也被再次傳播,上面是一張劉翔退賽時的背影,寫著:「愛運動,即使它傷了我的心。」
04|未來
在本屆東京奧運會開幕前3天,國際奧組委正式更改了沿用125周年的奧林匹克格言,在以往「更高、更快、更強」之後,加入「更團結」。
全球疫情大背景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奧林匹克精神感召下,放下隔閡再度同台競技,奧運也依然展現出對不同背景、文化、年齡以及性別的尊重和包容。
疫情造成了世界不同程度的隔閡與阻斷,奧運承載著人類走出疫情的寄望。因此東京奧組委提出,本屆東京奧運會與殘奧會開閉幕式的共同理念為「前進」(Moving Forward),而奧運會開幕式的主題則為「情同與共」(United by Emotion)。
奧組委表示,「希望奧運可以傳達出我們都能接受彼此的差異、共情,並在共情中肩並肩地生活。」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指出,1949年以前的民國時代,中國對國際體育賽事的興趣,主要源自於「救國」的概念,希望國家富強起來,尋求「治國良方」。在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劉長春試圖向各國傳達的,正是中華民族不甘屈辱追趕世界的民族情緒。
這種情緒長期維持,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當全世界開始關注北京奧運,關注中國,中國則以自信、友好且發達的形象面對世界,並在奧運金牌榜上奪得第一。由體育引發的民族主義也在這一年達到高峰。
因此,當時的輿論無法接受劉翔退賽,郎平作為教練帶領美國女排擊敗中國隊,也被中國網民狠批成「漢奸、叛徒」,一度成為眾矢之的。直到2016年在里約率領中國女排重回巔峰,郎平才擺脫「叛國」的罵名,再度被輿論稱為中國英雄。
在本屆東京奧運,中國女排被寄予厚望,結果以參奧以來最差戰績結束了東奧之旅。《人民日報》在7月30日發文寫道,「徹底卸掉冠軍包袱,跟對手好好拼一場,享受奧運會比賽,這又何嘗不是中國女排的另一種成長?中國女排之所以為人們所稱頌,不只是順境時乘風破浪,更在於逆境中倔強地昂起頭。」
《新華社》也稱女排精神是時代的產物,被時代賦予了特殊含義,超出體育範疇,「不僅是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更是整個民族銳意進取、昂首前進的精神動力。」
網友在社交平台也紛紛表示了對女排的支持,尤其當郎平於8月2日在採訪中表示,「球隊包袱太重,一旦場上局面不如自己想像,就開始懷疑自己,或者精力不夠集中」。
實際上,相比在比賽時高度競爭和激烈的輿論世界,中國體育和世界已經在長期交往之中形成了建設性的友好互動。
如在本屆東京奧運中獲得金牌的伊藤美誠、日本桌球明日之星張本智和、德國男子單打名將奧恰洛夫、丹麥男子羽毛球冠軍安賽龍等,都曾在中國長期參加聯賽,或者接受過集訓,並與中國運動員保持著良好關係。
特別是奧恰洛夫和安賽龍,包括德國男子桌球運動員波爾等等,因為他們在中國長期的生活和訓練,熟悉中文社交媒體的使用,有著自己的個性表達,在中國一直擁有著為數眾多的粉絲。
在央視網7月30日的報道中,伊藤美誠與中國隊員關係密切,還將媽媽做的飯糰送給孫穎莎。劉國梁在結束奧運會的採訪中,也稱讚伊藤美誠,「她以一己之力,拿到了金銀銅牌,這個成績很出色,她已經和中國頂尖的桌球運動員,在一個層次上了。」
奧運會已經結束,無論外部如何變化,奧運仍然是現代體育的集大成之作,開賽之前對的一切懷疑和冷漠,早已被全民關注的熱度打破。在這個特殊時期,體育再次展現了它最不可取代的振奮人心的力量,雖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情同與共」的奧運理念已受到廣泛認可,在人類更需要攜手共進的時代,奧運的精神應該被延伸。
在奧運會帶來的希望中,總有人願意相信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