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玦塵」反應在長視頻發展中自身新位置

2021-07-26     三聲

原標題:「千古玦塵」反應在長視頻發展中自身新位置

這種成功,反映著一種模式對當前影視製作市場的適應性,也來自自身團隊的精密與投入。它是一種強調製片人能動性的模式,但同時又在精密的項目管理當中,構建了楊曉培和她的西嘻影業的競爭力,也能在長視頻平台的發展進程當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作者|周亞波

《千古玦塵》開播之後,楊曉培迅速進入了戰鬥狀態。儘管在之前的項目里,「戰鬥」就已經是她的常態,但《千古玦塵》還是很不一樣。

首先的不同是身份,嚴格意義上,《千古玦塵》是楊曉培離開老東家檸萌、創立西嘻影業後的首部作品,此前已經操刀過多次「大古裝」項目,楊曉培必然會處在更加嚴格的行業審視下;內容上,《千古玦塵》也是楊曉培首度操刀仙俠類作品,放在她的性格當中,勢必要「用力很足」。

楊曉培承認,項目上線之初的一些非議和自己先前的預期有所落差:臨近上線,在清晰而完整地經歷了整個項目的推進後,楊曉培對《千古玦塵》的故事、美學、製作上都充滿了信心。但6月17日上線後,最初對選角、對劇情乃至對題材本身的質疑聲還是有些猝不及防。

這成為楊曉培「戰鬥」的一項內容之一,甚至個人微博也開始活躍了起來。

順遂的是,經歷了最初的糾結後,《千古玦塵》迅速在播放數據上展現了自己種子選手的實力,從播出到超點結局,劇集總體熱度位居騰訊視頻內地劇榜、貓眼全網熱度榜、骨朵熱度指數排行榜、德塔文電視劇景氣指數等多個榜單榜首。口碑上,相關討論也逐漸走向了劇情和演技的正向討論,包括楊曉培個人微博下的評論。

面對媒體,楊曉培將整體的感受定義為「痛並酸爽」。她自信,但也焦慮。自信是對項目管理和內容誠意的把握,焦慮的是外界的評價。她明白「評分只是一個方面」,同時也坦然接受合理的批評,但遇到「不講道理的黑」,她還是會上頭。

《千古玦塵》已經是楊曉培操刀的第四部頭部內容的古裝,哪怕有時伴隨著爭議,但她的團隊也實質上一直在取得成功,與平台的合作也愈發純熟。

這種成功,反映著一種模式對當前影視製作市場的適應性,也來自自身團隊的精密與投入。它是一種強調製片人能動性的模式,但同時又在精密的項目管理當中,構建了楊曉培和她的西嘻影業的競爭力,也能在長視頻平台的發展進程當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01|「不一樣的故事」

《扶搖》之後,楊曉培已經兩年沒有做過古裝劇。在《千古玦塵》項目正式開始之前,楊曉培就已經和騰訊視頻方面就原著小說《上古》有過交流,從最開始,敘事結構就成為了關注的重點。

《千古玦塵》對原著最大的改變就是敘事結構。原著當中,敘事直接從第二世開始,對於第一世的種種,採用的是預設懸念的方法,相當於先講結果,後講原因。事實上,在總編劇饒俊、原作者星零和原著鐵粉李真如的帶領下,編劇團隊寫出的第一版劇本,的確是按照了原著的結構。

但一遍一遍的劇本會當中,團隊逐漸發現了這種敘事方式的弊端,如果採用這種方式,小說中的大量心理活動的難度將會增加,這其實與仙俠劇「大眾化」的特點產生了衝突。

「那樣的話大家在入劇門檻上會更高,我們希望的是用更加通透、直觀的方式給大家展現這個世界,讓故事更加通俗易懂。」楊曉培在接受《三聲》採訪時表示。

《千古玦塵》是仙俠劇,但顯然又有許多與常規仙俠劇不同的地方。楊曉培表示,「《千古玦塵》並不是之前市面上普遍的『三生三世』的故事架構,團隊在改編中也刻意弱化『轉世感』,包括在人設上,我們也希望打破以往仙俠劇中女主的常規設定,既不是「傻白甜」,也沒有「黑化復仇」的既定套路。

相比一些IP改編,《千古玦塵》的一個優勢在於,原著作者星零就是編劇的主導者之一,敘事結構上的重大調整、對第一世內容的擴充,也是星零自己對故事的再解讀。

這種調整的方向從側面表現了,仙俠劇的整體思路,仍然是面向最具廣泛性的「大眾群體」,從網際網路用戶占比來看,自然包括了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下沉群體」。目標越廣泛,故事講述需要權衡的點就更多,播放量、話題度和評分之間就更難兼得。

雙刃劍體現在,這類作品,尤其是依託於大IP的作品,極高的期待值背後是極高的「吐槽價值」。

「長視頻是大眾泛娛樂消費的主要載體這一,古裝劇集則是長視頻劇集中的一大剛需,而其中仙俠類則又是王冠上的寶石。」楊曉培表示,「仙俠劇一定程度上是最能直接抓住年輕觀眾眼球,並抓取到年輕人的美學系統和訴求的劇集種類。」

02|「美學的信心」

與此同時,《千古玦塵》在本質上又不完全是沿著傳統仙俠劇的老路子。內容上,它也並不是典型的「三生三世」視角,審美上,它同樣有著完成突破的需求。但既要突破原本仙俠體系的美學系統,又能夠契合「仙俠為什麼能夠吸引人」的基本點,這一點並不容易。

在美學範疇,楊曉培遵從的是自己內心的一套標準。不論是《千古玦塵》的「壁畫式片頭」,還是內容呈現的服飾、建築等方面,這一套標準都得到了應用。

「我出生在敦煌,從小到大對敦煌文化耳濡目染。希望能夠將敦煌的美學文化與藝術價值進一步地展現,同時結合當下進行創新、轉化。」楊曉培告訴《三聲》。在項目初期,她就希望做一個有別於以往大家常見的片頭,於是在敦煌壁畫的靈感啟發下,一個以壁畫元素為依託, 勾勒出故事名場面,同時有現場遊覽感與沉浸感的片頭應運而生。不少觀眾看後紛紛在彈幕中表示「捨不得跳過片頭」。

看展是楊曉培的愛好,或者不僅是愛好。楊曉培表示:「只要有好的畫展,國內的、國外的,我都想辦法去看,這是我汲取美學系統的一種方式,也是開闊眼界的一種方式。」《千古玦塵》在橫店拍攝。開拍之前,她帶領劇組跨越2000多公里,遠赴敦煌實地考察,以求靈感。

在此基礎上,楊曉培又再次找來自己的老搭檔美術指導邵昌勇,並下功夫在橫店搭建實景。

楊曉培對《三聲》表示:「我的項目都會搭建很多實景,一方面我是非常喜歡建築與設計的人,另一方面,完整的美學體系呈現需要大量的載體,實景搭建越充分,越細節,就越能與特效更好的融合,讓整體視覺呈現更落地,更富有真實的質感。」

在楊曉培看來,對美學系統的信心,也是將美學更好地融入進故事的基礎,它不可避免地帶著主觀性。「我讀小說的時候、讀劇本的時候,眼前展現出來的就是我想像到的建築和整體畫面。所以雖然說是見仁見智,但這仍是我的習慣,也同時在我提升自我審美和製作意識的過程當中。」

美術和美學對楊曉培的重要不言而喻。一個細節在於,楊曉培在採訪當中將「服美化道」並列,不是傳統的「服化道」:「我對自己的審美體系和服美化道系統相對比較清晰,方向也比較明確。每一個項目,我也都會特別注重並把控服美化道等核心工種與審美體系上的一致性。」楊曉培表示。

在《千古玦塵》的服裝設計上,「極簡」的關鍵詞被納入,視覺上和以往仙俠劇在服飾上追求亮色、繁雜頭飾區分了開來。這種「不一樣」的追求,也與故事本身的不同形成了呼應,並構成了《千古玦塵》在製作方面穩固的框架,同時成為了特效等方面的依託。

當然,《千古玦塵》的特效工作並非一帆風順。楊曉培表示:「我們的特效在技術上已經能和國外媲美了,但特效呈現要進一步進階,更重要地還是在審美體系上的提升。」在《千古玦塵》的製作當中,與項目本身劇情和審美的契合成為了特效最為重要的點,甚至不惜中途更換了團隊,目的就是為了讓項目最終「從視效上、視覺上、劇情上都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創造出「新仙俠」。

楊曉培略顯自嘲地表示:「還好最開始被全網嘲的時候,製作層面沒有被嘲。」

03|「周冬雨就是上古」

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落在了選角上。

在最初,選角的爭議比劇情的爭議更早的到來。楊曉培也沒有想到,劇集剛剛上線,全網就出現了大量還未看劇就片面攻擊男女主、尤其是女主周冬雨扮相上的負面聲音。與美學的信心相通的是,在選角上,楊曉培也對項目的選擇深信不疑。

相比原著,上古和白玦的人設以及核心精氣神幾乎都沒有改變,這實際上成為了《千古玦塵》最終能夠在口碑上回暖,讓討論回歸到劇情和表演本身的基礎。

在最初閱讀小說之時,楊曉培就發現,與許多仙俠形象不同,上古並不是觀眾心目中傳統的仙俠劇女主,性格上,她靈動而俏皮,但在劇情後期,她的情感爆發又需要層次感和張力。「對我們而言,周冬雨就是最匹配這一角色的演員人選。」楊曉培告訴《三聲》。

「角色的匹配度以及在表演上的主觀能動性,是我們選角的標準。」楊曉培表示,選擇周冬雨並不是基於她背後的粉絲、她曾經獲得的獎項、以及所謂「電影咖下凡」的噱頭等因素考量。當然,這樣的選擇,各方面的顧忌確實不可避免。一方面,《千古玦塵》邀約之前,周冬雨從未參演過古裝劇集,另一方面,這仍然是一次外界看來的「非常規選角」,演員的團隊、自己的團隊、平台的團隊也都需要楊曉培來說服。

最終,作為項目的主導者,楊曉培對故事本身的理解,對美學的信心與堅持,成為了最終說服各方的關鍵。周冬雨也事實上不負眾望,她在前期被質疑、後期演技持續爆發,幾乎每一集都有高光時刻的表現,也成為劇集走向的一個縮影,成為了《千古玦塵》「不一樣」的一種印證。

男主許凱(飾 白玦/清穆/柏玄)則是最早確定下來的選角。早在2019年,楊曉培自己就和許凱的團隊在這一角色上有過交流。

雙方見面的第一天晚上,楊曉培親自向許凱和他的團隊闡述了兩點,第一點是想把《千古玦塵》做成一個怎樣的新仙俠體系,第二點就是圍繞著人物基調和處理方式。雙方的交談一直持續到兩點多。

「聊完之後,許凱團隊的人說希望能給到兩天的時間通看劇本,到了第三天,他們團隊就反饋說可以接演這部劇了。」楊曉培告訴《三聲》。

04|「項目立人」

敲定許凱過程當中的親力親為,是楊曉培做劇的一個縮影,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她的一種標識,成為了她與她的團隊的一種競爭力。

從表面上理解,「親力親為」讓不少複雜的工序集合在了楊曉培這種「新式的製片人」角色上,她處在這一角色當中,提供流程、審美和決策的穩定性。

這對決策人的旺盛精力和決策能力提出了要求,而楊曉培恰好是這樣的人。「我自己也問過自己,是什麼讓自己十年如一日保持熱情、保持鬥志,可能一切都源於兩個字:熱愛。對行業的熱愛,對探索與突破內容邊際的熱愛。」楊曉培在接受《三聲》採訪時表示。

而突破個人層面,對這種競爭力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於,在一個又一個大項目的操盤難度下,「新式製片人」被放在了一種精密的運轉體系當中,不論是在故事、審美、選角等要素當中的主導作用,還是技術流程、項目管理的運行保障,恰恰都指向著效率。

對內容團隊而言,在對效率的追求當中,對內容本身的追求必不可少,最好的是,將「效率」為內容所用。

這成為了楊曉培二次創業,將自身團隊進一步公司化運營的一種契機。西嘻影業成立之初,楊曉培表示,最開始自己預設的規劃仍是專注於製作,踏踏實實的「一年只做一個項目「。但是當市場的關注度以及周遭的期待值與信任度越來越高,將團隊升級為打造頭部內容的公司也勢在必行。

人才的樹狀培養機制開始納入其中,「項目立人」繼續成為關鍵詞。楊曉培介紹,在西嘻影業,新人的成長一定會先從執行製片開始,從熟悉整個流程開始,從「人」對「機制」的熟悉開始。

機制包括了人員管理、預算管理、時間管理等多個方面。在項目開始前,項目推進後,每一步都會有每一步相對細節、系統化的時間表。例如,通常古裝劇的劇本創作期是一年半,在此基礎上倒推籌備、開機、關機的時間,並且通過系統化的流程管理,保證項目不超期的基本底線。

不同團隊的進場時間也有更明確的標記,並且,往往比想像當中更早,「在籌備期間,我們的特效團隊、剪輯團隊都會進場,他們需要提前了解我們的項目調性,並且能與其他核心工在審美和工作方式上,保持默契。」楊曉培透露,劇組對項目的進度管理一向都是有條不紊,甚至開機後三天便會拿到拍攝素材進行同步回看,以及時對內容進行質控與反饋。

關機之後同樣如此。楊曉培介紹,以《千古玦塵》為例,殺青1個月內,粗剪版就已經到了楊曉培手中。「粗剪出來,我和我的團隊通常會第一時間一起審片,現場不僅包括製片、剪輯導演、宣發團隊也要在,有問題就當場提出並討論解決方案。」

在不斷的實踐當中,這些包含了許多細節的流程管理系統也在不斷完善。「這也是我將近6年的時間一直在做的事情,目的也是希望這套標準、系統化的流程管理,能保證整個劇組創作生態的平衡性。」楊曉培告訴《三聲》。

05|「平台加持」

楊曉培的實踐過程,恰恰也是平台與製作公司之間關係發生變化的過程。這方面,同樣在西嘻影業的成立與《千古玦塵》的實踐中形成了多層次的展現。

一定程度上,高效運轉的機制既與平台崛起有底層邏輯的相關,也在具體的時間中互相提供自身的能力。

楊曉培告訴《三聲》,從《千古玦塵》的籌備期開始,劇組主創團隊的高效率推進過程,是與騰訊視頻的製片、運營、宣發、商業化等團隊的聯動完成的,這種聯動最終貫穿了項目的全生命周期。

「可以說,《千古玦塵》的每一重要節點,平台都會與我們深入討論、聯動,也正是騰訊視頻對我們的加持,才共同助推了項目的成功。」楊曉培表示。

在楊曉培看來,如騰訊視頻這樣的頭部視頻平台,不管是在對用戶行為趨勢方面的洞察,還是在製作、運營以及宣發資源的調動以及組合上,都已經隨著實踐的深入越來越具備著專業的能力,將信任帶給製作方。

這種信任並不是所謂平台干預,恰好是反過來的一種「對操盤手的信任」, 楊曉培也表示,平台對項目的加持、對合作方的信任與默契,以及資源的協同與投入等 ,都是助推《千古玦塵》能逆襲的重要因素。

如今,西嘻影業在頭部內容的儲備層面,已有了近五年的儲備量。公司的長遠規劃是希望保持每年3-4部的產能。據楊曉培介紹,在公司組織架構上,西嘻影業也已經進入了由內容研發中心、製作中心、娛樂營銷中心等三大核心部門組成的運行軌道當中,其中前兩塊都由楊曉培親自管理。

在內部,「內容」仍然是西嘻影業強調的核心關鍵詞,也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楊曉培透露,除了自身擅長的古裝大劇,西嘻影業還將繼續開發現實題材、面向年輕觀眾的創新題材。

這在西嘻的公司定位上能夠清晰展現,「我們希望成為一家致力於面向年輕受眾,持續打造優質頭部內容,並積極擁護網際網路與產業上游的頭部綜合性影視內容公司。」楊曉培表示。

而在這樣的定位與實踐過程下,楊曉培和她的西嘻影業,一定意義上,正成為相對標準,同時能給平台帶來高效率創作,且持續穩定輸出作品的「平台夥伴」,這一模式,也通向了內容邏輯與商業邏輯的平衡,成為未來長視頻劇集競爭中,一種更有潛力的合作範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79721615_52428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