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塢》已不僅僅是一個綜藝節目,還是一場貫穿始終的「行為藝術」,並有著現實的社會意義以及更多延伸的商業及精神價值。
作者|張偉
「我還挺希望可以回到21天之前,好想和你們再重新走一次」,孟子義哽咽著說道。
隨著影展後的「告別」環節結束,節目《五十公里桃花塢》也迎來了收官。十期節目,見證了15位嘉賓在距離北京城區50公里外的「桃花塢」,經過21天的群居生活,建立起一個集藝術、人文於一體的現代社區。
相比於第一期時滿屏的尷尬及網絡上各種質疑的聲音,和播出中期逐漸出現的對節目情節、人物的褒貶不一的討論,最後一期節目的評論氛圍充滿了意猶未盡和對現實社交的思考,節目口碑顯然已經實現了翻盤。
而節目中的15位嘉賓,也都有了各自的成長。我們可以看到張翰從沉默寡言到說話和笑容都變得越來越多的過程,也能感受到陳陳陳作為非藝人嘉賓,找到和大家更好的溝通方式之後的輕鬆。宋丹丹更是直言桃花塢共同生活的其他14個人改變了她,並且所有改變她、讓她變得更好的動力都來源於他們。
從不理解到理解,從個人到集體,觀眾們作為一個大規模的線上「觀察團」,由於節目帶來的真實感和強烈共鳴,在觀察嘉賓的同時,也不自覺將自己代入了桃花塢中他們的角色。「戲裡戲外」的人都通過節目有了變化和更多思考,這也代表著此次社區實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雖然最後一期節目的開頭字幕就打上了蘇軾《臨江仙》中的詩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告訴大家人生是一場艱難的旅途,我們都是匆匆過客,不要為分離悲傷,要享受當下。但不管是嘉賓還是觀眾,心中都充滿了不舍。
跟隨15位嘉賓在每一集中的關係遞進,從彼此陌生到完全打開心扉,和現實生活中並無二致的社交場景,讓觀眾也融入到了他們的生活故事中,和他們一起感受著喜怒哀樂。
從某種意義上說,《五十公里桃花塢》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節目,還是一場「行為藝術」,更有著社會意義,以及更多延伸價值。
01|節目本身即是一場貫穿始終的「行為藝術
早在2015年,騰訊視頻就推出過一檔同樣是關於十五位陌生人群居生活的綜藝《我們15個》,彼時的節目關注點還在於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可以視為是一次生存實驗,素人嘉賓需要在相對原始的蠻荒環境中從頭開始,建立一個理想的田園世界。
而現在的《五十公里桃花塢》,雖然沿用了「十五個人」這一構成社會形態所需的最小樣本單位,但節目初衷卻和前者完全不同。
桃花塢是一個「社區」,代表了節目組從最新的社會現實出發,對年輕人生活方式的細緻觀察,記錄了十五個人從無到有構建的社交關係和生活方式,展現了一個理想社區建成的全過程,表達了對真實美好生活的追求。
從社會生存實驗到社交觀察實驗,關照現實的《五十公里桃花塢》不單是實驗的延續,更是實驗的升級。
相比於《我們15個》,同樣沒有劇本的桃花塢多了一些可控性。「半成品式」的社區環境,給嘉賓們提供了生活和社交的最基本場景,但在固定的場景框架下,每個人又有著充分的自由。
無論是投入更多在「生活線」上,願意花時間去做飯或是發獃;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花壇、建立冥想屋,傾向於「事業線」的發展;亦或是在兩線相交的必不可少的討論社區生活及建設重要事項的會議參與上,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沒有固定任務牽引或限制的情況下,他們呈現出了生活的最真實狀態。
而關於建設社區的形式,也因為嘉賓們的自由發揮而有了無限的創造力。對桃花塢的建設,並不局限於裝修或是新蓋一棟房子,也包括了新場景的建立。比如在第七期節目中,桃花塢就出現了一個新的業態:「桃花塢超載藝術展」,把社區的藝術感和整體審美都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自由的生命活動,便是一種「行為藝術」,能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交流中,給別人帶來共鳴。所以從綜藝形式看,桃花塢本質其實就是一場開放式的「行為藝術」。
十五個人用自己的身體和行為,在時間的延續中自由的表達出生活中的思考,呈現了社交場合的各種情況。
每位嘉賓性格迥異,大部分彼此並不熟識,一開始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他們初來桃花塢,和第一次看節目的觀眾一樣迷茫,對將要發生的劇情毫無所知,於是,觀眾便更容易的和他們站在了一起。
剛開始坐在長桌最遠處拘謹的看別人發言的彭楚粵,像極了面對陌生狀況手足無措的我們;善良細心的周也,又如身邊總在熱心關照我們的閃閃發光的一二好友,每個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在社區中,不同代際的社交場景也準確擊中了年輕人的共鳴神經,看到郭麒麟被問有沒有戀愛時候的尷尬,仿佛就是自己過年時候被親戚催婚的情景重現;而誰的周圍,又沒有一位像周傑一樣熱愛養生的長輩呢?
觀眾之所以能產生共鳴,是因為節目呈現出了最真實的社交場景。藝術作品照進現實的背後,是桃花塢節目對年輕群體生活方式和狀態的關注。
02|立足現實,引發社會思考
「一邊社恐,一邊渴望社交」可以看作是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標誌性的生活方式。
微博話題#社交恐懼症#、#交友#,均有數十萬的討論量。據此前一份《新獨居時代報告》公布的數據稱,預計到2030年我國獨居人口數量最多或達2億,獨居率將超30%,其中20-39歲獨居青年或可達4000-7000萬人。
雖然新獨居時代已在逐漸到來,但孤獨的外殼下,藏著年輕人渴望社交的內心。他們希望發展自己的興趣圈層,結交「同好」,於是聚集在追星、語音社交、視頻社交、遊戲社交等的各類app中,汲取溫暖。據《2020陌生人社交行為報告》顯示,參與調研的近九成網友表示,願意和陌生人作朋友。
而本著鼓勵年輕人從網絡世界來到現實生活,進行「面對面社交」的創意,節目在構建理想社區,探尋溫馨而有創造力的群居方式時,給年輕人提供了高質量、可進行有效社交的行為參考,並引發如何與別人、與社會相處的深入思考。
正如孟子義在最後一期的「告別發言」中說到的,「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只要存在過,就有痕跡」,在和別人相處的體驗過程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義的。關注過程,不焦慮結果,便是節目中「烘焙屋」建立的過程中,輸出給年輕觀眾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烘焙屋」籌備階段,彭楚粵毫不掩飾的暴露出自己的焦慮,擔心做不出好吃的食物,害怕其他人不滿意。經過周也的陪伴和疏導,他也終於釋然,做烘焙的意義並不在於是否可以做出米其林大餐,而是享受和朋友在一起邊烹飪邊聊天的樂趣。
節目有意避免引導觀眾情感焦慮的趨勢,放大了積極的生活理念,也讓觀眾更加輕鬆。觀眾從彭楚粵和周也的交流中,感嘆周也像天使一樣,「太治癒了」。而能夠治癒觀眾的節目,生命力也一定更強。
享受體驗和參與的過程,顯然比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更生動、更有生命力。比如陳陳陳帶領大家圍成一圈在院中集體午睡的這項行為藝術,第一次,所有人更像是旁觀者,好奇和疑惑做這件事的目的及意義,想著如何快速結束,但到了最後一期,大家再一次在同樣的地點集體午睡時,因為多日的相處產生了神奇的羈絆,再加上這次每個人都真心的參與和融入,大家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甚至在行為藝術結束後主動留下互相交流感想。
如同汪蘇瀧「調侃」的那樣,連「最不乖」的郭麒麟,這次都在藝術中「酣睡了」。從不理解到享受藝術,中間是「一個人」到「一群人」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抵達,一群人出發」的節目立意的一次呈現。
而尤為可貴的是,走入群體後,每個人也依然保持了獨立的自我。大家找到了最舒服的社交邊界,給了彼此充分的尊重。在桃花塢,可以獨處,給自己充分的思考和放空時間;可以沉浸在小圈子,相約結伴去拍視頻或聚集在廣播站;也可以投入到大集體,一起籌備時裝秀、參加運動會。
李雪琴曾在節目中說過,「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做的話,就違背了一個社區的初衷。被迫參與一些看上去不孤獨的集體活動,但是並沒有緩解內心的孤獨」。沒有強行把15個人聚集,形成表面上的集體,而是通過群居生活實驗的方式,真實還原了現代年輕人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似乎不按常理出牌,敢於「曝光」空氣凝固的尷尬瞬間,也能捕捉嘉賓間悄然出現的和諧變化,而這也正是桃花塢節目的魅力所在。
看似」不太和諧「的類型不同的嘉賓,其實在社交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性,隨著節目的展開,慢慢在社區中發揮出自己的價值。這其中,有一開始就能以大家長的狀態幫助維持秩序、推動節目進程的宋丹丹,也有在來桃花塢之前被經紀人特別交代不要「作」的孟子義,通過後來相處讓大家看到了她率真開朗的熱情性格,漸漸成為桃花塢的粘合劑,最終人人見面都想笑著喊一聲「孟姐」。
當然,節目能帶來的價值遠不止當下在節目中看到的這些,而是有更多的延續。
03|多元價值延續:美好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桃花塢」是一個有生命力的綜藝IP,和節目中的藝人嘉賓、合作品牌互相賦能,讓理想的生活、真實的人、高品質的品牌商品,以場景化的形式進入用戶心智,並不斷延續。
在這個過程中,桃花塢社區場景中出現的品牌商品,通過節目連接起了消費者,並大大縮短了兩者之間的距離,於是,「桃花塢嚴選」的理念也由此誕生。
「桃花塢嚴選」的品牌,和綜藝IP、節目中的藝人嘉賓相互作用,在打造理想社區和現代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彼此賦能,不斷提升品牌商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好感度及信任度,最終,也將作用在實際的銷量轉化上。
大多數生活類的綜藝,基本都是「用完即走」的模式,也就是說一個錄製場景結束之後,觀眾便不會再跟這個場景產生任何關係。而桃花塢的獨特生態,卻可把結局延續,讓綜藝場景繼續發揮價值。
桃花塢是理想社區的一個樣本,有著多元的生活功能和人文價值。不僅僅是桃花塢中建設的新場景,如廣播站、冥想屋等,嘉賓們一起打造的IP活動,也成為了一項項可複製的文化活動,讓此後來的遊客都可進行體驗。比如在公開招募來的第一批外部「塢民」的體驗中,大家就集體參與了十五個人在院中圍成一圈睡午覺的行為藝術,相信這一獨特IP也將成為之後的一個特色「打卡項目」。
除此之外,品牌的植入印象也會和桃花塢的場景捆綁保留下來。之後每個入住桃花塢的遊客,一看到節目中出現過的裝飾和家具,可能都會想到相應的植入品牌,並切實感受到品牌方打造品質生活的理念。
在物質層面,節目聯合各個合作品牌,打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居環境;而在精神層面,節目也提供了真實溫暖的群體關係構建的樣本,以及美好生活的示範,創造出了富含情感的人文景觀。
行業中觀察一類人群、展示一種生活的同類綜藝不在少數,但大多只關注在生活的一小部分。
《五十公里桃花塢》,卻展現出了真實的生活全貌,包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在飯後「玩什麼遊戲」的問題上,都進行過多次討論。
在這裡,人和人產生聯繫,構建了一個群體關係。在展現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也輸出了諸多讓當代年輕人產生共鳴並能有所啟發的觀點。如周也的「我覺得「光芒」就是一定要樂觀向上自信」,又如張翰說過的「真正能成為朋友的人,不需要示好」,這些富有現實意義的觀點帶給大眾對於社交關係的思考,也再次證明了節目組立足現實,關注當代年輕群體生活狀態的初衷。
「生離是這個世上第二浪漫的事情,因為離別之後每次相遇都是重逢,而重逢是這個世上第一浪漫的事情。」正如最後一期讓大家「破防」的李雪琴式「金句」,離開桃花塢的傷感被再次相遇的期待所沖淡,成為節目後繼續延伸的浪漫。
雖然《五十公里桃花塢》的節目已經結束了,但節目帶給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還在繼續進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79469919_52428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