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億元跨界新能源」陷烏龍!巨虧188億的正邦科技臨資金危局

2022-06-30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400億元跨界新能源」陷烏龍!巨虧188億的正邦科技臨資金危局

文:劉青青 石丹

ID:BMR2004

正邦科技(002157.SZ)正因為一場「400億元進軍新能源」的風波而受到關注,說好的「加快布局光伏、風電、綜合智慧能源等產業」,結果僅僅是對新能源項目收取租金。

而順著「蹭熱點」的風波回溯,能夠看到的是一個嘗到過「豬周期」的「甜」,目前吃到了「豬周期」的「苦」的養豬大戶。從盈利57億元到下一年巨虧188億元;從2019年凈利潤同比增長751.53%到2021年凈利潤同比大跌427.62%,正邦科技如今正經歷虧損、負債率飆升、商票逾期未兌付、控股股東被動減持股票乃至接連違規等等窘境。

《商學院》記者就其「進軍新能源」事件、業績虧損、商票逾期未兌付、連收監管函等問題向正邦科技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復。

400億元跨界新能源?

6月18日,正邦科技的一則合作公告激起水花。彼時,正邦科技宣布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下稱「國家電投浙江分公司」)簽署《「碳中和」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合作協議書》。

圖源:正邦科技股份

據介紹,國家電投浙江分公司將正邦科技視作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將對正邦科技的土地、能源進行統一規劃,力爭在三年內建設生態光伏、風電、分布式及集中式綜合智慧能源約1000萬千瓦,預計投資總額達到400億元。

正邦科技方面表示,公司與國家電投雙方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有利於充分發揮雙方產業優勢,提升雙方市場競爭力,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符合公司實際發展需要。

「同時也為公司的轉型發展助力,通過對農業的空間立體利用,藉助光伏、風力發電等優勢,打造農業智能化及節能化,為公司經營賦能,促進公司未來的業務發展,不會影響公司業務獨立性,符合公司發展規劃和公司的整體及全體股東的利益。」正邦科技方面強調。

消息一出,正邦科技股價開盤漲停,當日股價大漲9.97%,市值一日(交易日)大漲33億元。

不過,正邦科技提出的「轉型發展」、「加快布局光伏、風電、綜合智慧能源等產業」,似乎與股民們的理解略有不同。

6月20日,深交所下發關注函,問詢此次新能源合作事宜。正邦科技解釋稱:本次與國家電投的合作,公司目前主要以租賃經營形式推進項目,項目的前期主要將由國家電投進行投資建設,公司將通過租賃屋頂的方式收取租金。在此合作模式下,公司將提供符合條件的房屋建築及土地,無資金流出。

也就是說,所謂的正邦科技豪擲400億元進軍新能源的消息,並非將真金白銀投入新能源產業,而是通過租賃屋頂的方式收取租金。

不過,正邦科技也強調,公司將持續深耕綠色農業,後續將根據公司實際經營情況及戰略目標,在合適的時機下採取多種合作及投資模式參與相關業務,進行資源盤活並輸血主業,帶動產能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並促進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對於傳得沸沸揚揚的「進軍新能源」一事,第三方獨立研究機構透鏡公司創始人況玉清認為,此前正邦科技的公告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尤其是「400億投資額」的說辭是誤導消費者和虛假陳述的核心。

不過,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陳文明指出,誤導性陳述是指虛假陳述行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過媒體,作出使投資人對其投資行為發生錯誤判斷並產生重大影響的陳述。因此上市公司的公告是否構成誤導性陳述,除開要看公告內容外,還要結合公告披露後對市場產生的影響以及是否被監管部門認定為構成誤導性陳述。

「正邦科技此前公告,有『蹭熱點』的嫌疑,深交所發函後,正邦科技及時披露其合作內容和商業模式,因此,正邦科技被認定為虛假陳述的可能性不大。」陳文明表示。

資金危機待解

早在深交所問詢函之前,就已經有不少股民對「400億進軍新能源」產生質疑了。畢竟當前的正邦科技正面臨業績壓力和債務壓力,一時間「錢從哪來」的疑問不絕於耳。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6月18日股價漲停之後,正邦科技又連續4日股價下跌,分別跌4.6%、2.87%、1.09%、1.57%,直至27日股價才反彈上升。

從業績上看,作為養豬大戶,正邦科技無法擺脫「豬周期」的影響。據財報,2021年正邦科技營收476.7億元,同比微降3.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由盈轉虧,巨虧188.2億元,同比暴跌427.62%。

圖源:正邦科技2021年財報

正邦科技還指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較上年同期減少148.41%,「主要為生豬市場行情影響,公司經營虧損所致」。

而伴隨著業績虧損,正邦科技的其他經營問題也一一浮現。

首先,正邦科技的負債率飆升。2021年,正邦科技資產負債率高達92.6%,而上一年該數據還是58.56%。截至2021年底,正邦科技的短期有息負債(未來12個月內到期的債務)金額約188.01億元,總有息負債(短期有息負債+長期有息負債)已經高達246億元。

其次,在負債高企情況下,正邦科技已發生商票逾期未兌付情形。6月8日,正邦科技公告稱,受豬周期影響,公司及其多家子公司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部分商票逾期未兌付的情形,逾期未兌付餘額合計5.42億元。

第三,資金危機下,各種違規現象正陸續發生。6月21日及6月22日,正邦科技連收兩份監管函,一份是正邦科技未及時將暫時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的11.02億元歸還到2019年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專戶、未及時將暫時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的24.4億元歸還到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專戶,違反監管規定。

另一份是正邦科技的控股股東在廣發證券帳戶的股票擔保比例低於平倉線,被動減持了正邦科技的股票;正邦科技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在東方財富證券帳戶的股票擔保比例低於平倉線,也被動減持了正邦科技的股票,合計減持股票數量達到正邦科技總股本的1.11%,違反監管規定。

況玉清指出,基本上企業一旦出現違約情況,就屬於非常嚴重的問題。正邦科技2021年光是有息負債就達到200多億元,1年所產生的利息至少也有一二十億元,至於違約的罰息就更高了。同時正邦科技主要的資產是不可變現的固定資產,包括在建工程等,帳面現金有限,連支付利息都有點吃力,更別提解決負債。

陳文明也認為,對於正邦科技而言,5億商票逾期,恐怕只是正邦科技巨額債務的冰山一角。如今的正邦科技可謂是困難重重,除了業績巨虧之外,對於豬企而言,公司運營需消耗大量現金流,正邦科技當前的資金鍊狀況不容樂觀。

「豬周期」下的擴張

陷入盈利困境和資金壓力的正邦科技在這一輪「豬周期」來臨之前還是一派火熱景象。

正邦科技所屬集團為正邦集團,成立於1996年,最初靠畜禽飼料生產起家。2003年,正邦集團收購養豬育種中心,正式進軍養殖業。到如今,正邦集團的產業已經包括畜牧、種植、食品、金控等,而生豬養殖也成為其支柱性產業。

2021年財報顯示,正邦科技的養殖板塊占總營收的比重達60.74%,其次則是飼料板塊,占總營收的34.57%,接下來依次為原料貿易(2.1%)、食品(1.98%)、獸藥(0.39%)。而正邦科技極為倚重的養殖板塊,也曾因為豬周期而獲得巨大的紅利。

據了解,2018 年12 月中下旬至2019年1月,生豬價格加速下滑至最低點,該輪生豬周期結束。2019年是生豬價格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的起始之年,也是正邦科技業績騰飛之年——2019年、2020年,正邦科技的凈利潤增長達到驚人的751.53%和248.75%,其營收也出現了大幅增長。

圖源:《商學院》根據正邦科技財報數據整理

急速增長的營收和利潤當然離不開正邦科技的快速擴張。

早在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暴發之時,正邦科技就表示「抓住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的歷史機遇」,生豬出欄量從2012年的84.5萬頭快速增長至2018年的553.99萬頭。由於加大豬場建設投入,正邦科技在建工程增加38.06%。

2019年,正邦科技繼續加快生豬養殖場建設的步伐。一方面,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再融資募集資金推動產能擴張;另一方面,公司也積極自籌資金在適合的區域新建、租賃生豬養殖場。這也意味著,正邦科技已經走在舉債擴張的路上。

2020年,正邦科技定下「四搶」戰略:搶母豬、搶仔豬、搶養殖指標、搶人才,最終實現生豬出欄量955.97萬頭,同比增長65.28%,躍居行業第二。

到2021年,生豬市場行情下滑,正邦科技商品豬價格從年初32.65元/公斤下降到年末15.17元/公斤,特別是下半年以來,生豬價格直接被「腰斬」,凈利潤也從盈利57億元變成了巨虧188億元。

顯然,正邦科技嘗到了「豬周期」過程當中的「甜」,也嘗到了其中的「苦」。

在2021年財報中,正邦科技表示,2019—2020年整體行業均處於快速擴張狀態,公司通過自建、改造及租賃等方式大幅快速增加生豬產能。2021年,公司戰略迅速從規模化擴張調整為提質增效的發展策略上。

然而,即便轉變戰略,將「穩健」與「高質量」作為發展的主基調,正邦科技卻是積重難返,其2021年在建工程已達到38億元。

圖源:正邦科技2021年財報

況玉清指出:「早在『豬周期』到來之前,我們一直在提醒舉債擴張的風險,但是很多豬企還是一直按照『只要投進去就能夠收回錢』的預期在投入,最後造成了這樣的後果。『豬周期』如果不改善的話,其巨額虧損還會持續,大量的固定資產折舊和減值都會導致它嚴重的虧損。」

「另外,照目前情況看來,正邦科技近40億元的在建工程很有可能存在爛尾風險。」況玉清補充道。

陳文明也表示,舉債擴張確實讓正邦科技嘗到了短暫的甜頭,正邦科技或是希望複製舉債擴張逆周期的成功,但任何擴張過程中都不能忽視風險的存在,良好的現金流、對行業周期的正確判斷,技術、資源等壁壘的提升都是抵禦周期下行階段風險釋放的手段,高負債、過度擴張也始終是導致企業面臨危機的最主要因素。

「養豬+光伏」是一個好路子嗎?

如今,嘗遍豬周期酸甜苦辣的正邦科技把主意打到了新能源上,也並非完全是「過分之舉」。因為新能源向來被看做是豬企增收的好項目,如天邦股份(002124.SZ)、牧原股份(002714.SZ)等都有在布局屋頂光伏。

2022年4月,天邦股份宣布與國家能源集團江蘇電力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光伏、生物質發電等多個維度開展合作;5月30日,牧原股份回應投資者稱,公司在豬舍和屠宰廠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目前,子公司內鄉牧原肉食光伏項目已投入運行……

對於「養豬+光伏」模式,陳文明指出,從效益看,這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且國內已有不少私人豬場也有在嘗試利用豬場鋪設光伏電板發電,成功顛覆了傳統的養豬模式。

不過,反思「豬隊友」靠近新能源領域的現象,依舊挑戰重重。

一方面,豬企進軍新能源絕非易事。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表示,新能源產業不僅是一個真正的高科技產業,也是一個需要資本高投入、持續投入的產業,且投資回報相對較為緩慢,作為一個養豬企業想跨界進入新能源,就需要跨越研發、應用等種種環節,需要克服種種需求和資金、管理等層層難關,這絕非簡單,隔行如隔山,如果並不具備新能源的科技基因,要想進入新能源,無疑是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養豬+光伏」模式或許與新能源的聯繫並不緊密。

需知,多數養豬企業只是利用屋頂資源「收租」。此次宣稱「投資400億重點投資開發光伏、風電、綜合智慧能源等項目」的正邦科技,也在深交所的問詢函中透露目前主要以租賃經營形式推進項目。

「只是出租養豬場的屋頂算不上是跨界,而且作為養豬大戶,僅僅通過租賃屋頂配合別人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又能收多少租金呢?對於盤活資金或者增收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況玉清提出疑問。

陳文明則表示,中國光伏技術全球領先,已經是眾所周知之事,也由此摸索出了特色產業鏈。國內已有不少私人豬場在嘗試「養豬+光伏」模式,從效益看,這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但能否增厚公司業績,目前尚不明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eabc40710e9a153c03b9f5d768051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