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綜藝節目《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口碑炸裂,給變幻交織的 2021 年帶來一陣歡笑聲,也讓一批喜劇新人走進大眾視野。伴隨 其第二季的招募,相信 2022 年還會有更多的喜劇人被觀眾熟知。
文:劉青青 石丹
ID:BMR2004
「前段時間我和土豆、呂嚴3個人去泡澡,澡堂子裡就星星兩兩幾個人,有人把我們認出來了,不知道是經常看我們的老粉兒還是因為《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喜劇節目《三狗直播間》的演員之一李飛對《商學院》記者表示。
在2021年的下半場,喜劇綜藝節目《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口碑炸裂,給變幻交織的2021年帶來一陣歡笑聲,也讓一批喜劇新人走進大眾視野。伴隨著其第二季的招募,相信2022年還會有更多優秀的喜劇人被更多觀眾熟知。
這帶來的不僅僅是喜劇行業的喜訊,更是激起了人們對於喜劇40年變遷的喟嘆和思考。
回顧喜劇往事,能夠看到喜劇的發展脈絡從各個地區衍生,又因為特殊的時代彙集於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後來又跟隨影視技術的發展慢慢走進各地電視台、廣播,最終鋪瀉在各大視頻網站上,呈現出線下演出穩固、線上綜藝化火熱、知名IP影視化等特徵。
但是走過這麼多年,中國喜劇產業並不成熟。喜劇人大多生活清貧,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在喜劇行業耕耘多年卻難見曙光,唯靠熱愛發光。
就像節目主持人、米未傳媒創始人馬東在節目開場時反覆誦讀的台詞:熱愛可抵漫長歲月。
《歡樂喜劇人》(上圖)的參賽演員聚集了多位知名喜劇人,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 (下圖)的參賽演員則都是寂寂無名的新新喜劇人
喜劇40年
從電視到網絡、從劇場到線上、從電視節目到短視頻……喜劇融進了影視視聽行業發展史,各種趨勢交織。
央視春晚已經走過近40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喜劇和春晚相伴相行,之後喜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疊代流瀉在不同的平台上。
從30年前央視以曲藝為主的欄目《曲苑雜壇》開始,相聲、小品等喜劇形式就隨著電視節目的普及面向千家萬戶輸出喜劇的魅力。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崛起,喜劇又搭上了綜藝的快車,在各個視頻平台上開花結果。
從電視到網絡、從劇場到線上、從電視節目到短視頻……喜劇融進了影視視聽行業發展史,各種趨勢交織。
鯨准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喜劇行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從2014年開始,純喜劇類綜藝逐漸走入觀眾視野,並取得很好的收視率。在明星真人秀已經審美疲勞之後,喜劇表演類綜藝成為各個衛視主要發力的項目。
喜劇在綜藝市場的成長變遷很快得到觀眾的認可。2015年競賽喜劇類綜藝《歡樂喜劇人》橫空出世,曾一度將喜劇推上綜藝高點,此後該節目連續播出7季,成就了沈騰、賈玲、岳雲鵬等一批明星喜劇人。
6年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再一次攪動江湖風雲,一經播出就火爆網絡,立刻被對標為「2021年的《歡樂喜劇人》」,喜劇綜藝似乎要迎來又一高峰。
2021年10月中旬,愛奇藝、米未傳媒聯合推出原創喜劇競演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主打素描喜劇(sketch comedy),以即興表演為主要創作手法,在短時間內由演員在固定場景中完成喜劇表演,節奏較快、笑點密集。
截至2022年2月10日,《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豆瓣上的評分達到8.5分。同時,該節目多個相關話題衝上熱搜,其中「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詞條的閱讀達到26.4億次,討論次數122.5萬。
值得一提的是,《歡樂喜劇人》聚集了多位知名喜劇人,比如沈騰、賈玲、宋小寶、小瀋陽、吳君如等,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則都是寂寂無名的新新喜劇人。
對此,中國青年劇作家、導演向凱認為,近年來觀眾越來越注重內容,而不是只看重喜劇人的名氣,尤其是當下年輕人創作的內容更符合社會發展節奏,而老派喜劇則要面臨與社會笑點脫節的挑戰。內容質量大於名氣和流量,這是年輕觀眾的選擇,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也就是說,新的喜劇形式、新的演出渠道、新的精神需求都在社會發展中慢慢變化,而市場和喜劇行業對喜劇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飛(後排右二)、張祐維(後排左二)所在的比賽團隊
「圍困」喜劇人
「圍困」喜劇人的是喜劇節目本身的特殊性,是生活節奏加快帶來的新挑戰,但歸根結底還是喜劇產業不成熟。
- 「快樂監獄」里的苦
馬東說:「所有叫喜劇的節目,一般都非常難,因為調高了大家的預期,萬一我坐在下面不樂這件事怎麼辦?」對於一個喜劇人來說,無法逗笑觀眾絕對是一件殘酷又可怕的事情。
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里,焦慮無處不在。喜劇演員大鎖把節目排練期間一間間凌晨燈火通明、氣氛壓抑的會議室叫做「快樂監獄」。喜劇演員張弛說:「從來沒有這麼焦慮過」;王皓眼神呆滯地說:「腦子空了,真的枯竭了」;大鎖凌晨2點站在他團隊的「愛馬室」(十三代宗師會議室名稱)門口苦笑,並溜達到「Piu Qiu Pia Qia」會議室門口說:「據說他們現在連初稿都沒有出來,空氣估計都能殺人。」
這折射出喜劇行業的一個顯著「弱點」,即喜劇的情節發展往往是出其不意的,這就導致了喜劇節目的不可重複性,少有或者沒有「長尾效應」,需要喜劇創作者源源不斷的、大量的、與時俱進的創意。
「我們要想辦法讓觀眾歡笑,但不能總使一種手段,要不斷產出新的內容。」演員李飛表示,如果有一天喜劇人的精力被榨乾,觀眾看你不再歡笑,也就代表你失業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觀眾也更難「討好」。李飛指出,現在的人愛看短視頻,如果15秒不出一個梗、不抖一個包袱可能就看不下去。所以像傳統的小品敘事邏輯,有鋪有墊地先花3分鐘講一個事,現在很少有人能看下去。
就像是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加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快樂閾值」在提升,人們的笑點也要越來越密集。
「圍困」喜劇人的是喜劇節目本身的特殊性,是生活節奏加快帶來的新挑戰,但歸根結底還是喜劇產業不成熟。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喜劇產業並不成熟,沒有專門的喜劇編劇職業,他們基本上都兼職脫口秀演員、劇場演員、電影龍套等等。不像娛樂產業發達的韓國,喜劇演員、喜劇編劇是可以干一輩子的職業。
「在中國很多喜劇人都能編能寫能演,身兼多職。」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喜劇人平時的生活都沒有保障,比如喜劇圈的一位山東編劇,平時表演脫口秀,一周有兩三場演出,一個月大概演10場能賺兩三千塊錢,可以說如果光靠表演脫口秀生存的話,基本上就得餓死。
中年喜劇人張祐維說自己是「沒有公司、沒有經紀人、沒有代表作,也沒有任何能夠維持自己生活的固定收入的方式」,掙扎著在喜劇的小天地里沉浮,他自稱是喜劇圈的「梭邊魚」。「喜劇其實很難,讓人發自內心的笑,比讓人感動、讓人哭都要難,但是喜劇能給大家帶來快樂,仍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喜劇節目出現,有越來越多的演員投身喜劇行業。」張祐維對記者表示。
他用堅定的語氣說:「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喜劇,在舞台上存在著、表演著,也覺得開心。非常希望自己以及和我一樣熱愛喜劇表演事業的演員朋友們,能夠堅持自己喜劇藝術道路的同時能『養活自己』!」
但對喜劇演員們未來的發展,喜劇市場的格局變化等問題,米未及愛奇藝方面並未回復記者的採訪。
- 分裂的上下游
中國喜劇產業不成熟的問題不僅僅表現在喜劇人身上,也表現在喜劇廠商的身上。
李飛告訴記者,他在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寫段子,吸引了不少節目組的關注,後來他考上了公務員,在稅務局一邊工作一邊給《今晚80後》《郭的秀》等欄目供稿,直到2017年,笑果文化把他從體制內「挖」出來。這是喜劇人的常態——為喜劇節目供稿、寫段子,或者自己邊寫邊演。一個幾分鐘的喜劇節目可能需要準備上百個段子,而喜劇節目的無法複製性還要求這上百個段子並非「老梗」。
喜劇節目對創意的渴望更甚其它影視行業,但喜劇人卻遭遇生存和上升空間的「圍困」。
《報告》指出,現在影視行業都是明星為大,作品都是IP改編,原創編劇得不到重視。產業不成熟,喜劇演員、編劇收入少,人才留不住,加上培訓體系不完善,這些都限制了產業的發展。沒有上游輸送人才,下游的喜劇節目、影視就容易陷入同質化、沒創意的困局。
也就是說,一邊是喜劇人「吃不飽」,整體收入偏低,另一邊卻是喜劇節目找不到人才,易同質化。
這樣不完善的產業也造就了喜劇行業一旦有過硬品質的節目就成「爆款」的現象,但這絕不意味著喜劇內容創作公司就能夠「獨大」。
《報告》提到,喜劇內容創作公司收入水平的天花板很低。線下喜劇表演口碑好,但市場規模小、利潤低;綜藝節目廣告收入高,但周播的頻率對演員及編劇的消耗太大,容易導致創作枯竭,可持續性差;影視行業門檻高且票房波動性大,如果沒有好的劇本及導演,大部分作品都只能淪為「影院一日游」。
因此,當《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總決賽時,節目現場邀請來的10位影視行業代表人足以振奮人心,這代表著表演平台不僅讓喜劇人有機會在舞台上綻放自己,而且「硬核」也為他們帶來了繼續上升的機會。
據了解,在節目收官現場,所有參與「畢業」的新興喜劇人都將直面正午陽光董事長侯鴻亮、檸萌影業聯合創始人兼CEO陳菲、華策集團常務副總裁傅斌星、壞猴子影業CEO王易冰、耀客傳媒總裁呂超、花兒影視總裁敦勇、稻草熊娛樂集團CEO劉小楓、長信傳媒創始人郭靖宇,以及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總裁王曉暉。
其中,王易冰幫導演寧浩帶話「他的電影在等你們,『壞猴子』的導演不只寧浩,還有其他19個導演也在等著你們。」陳菲更是現場帶著合同,簽下了王皓和史策出演《二十不惑2》中的角色
前路在哪裡
隨著年輕喜劇人的不斷湧入,喜劇創作團隊露面機會的增加,喜劇行業在未來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 再度崛起?
喜劇產業如此困苦,當年《歡樂喜劇人》也是匯聚了國內頂尖的喜劇人才,才有了一場喜劇盛宴,由此,《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火爆無疑也引起行業的思考。
撇開請來各大製片人、影視公司、視頻平台為編劇演員們「搭線」不談,《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特徵也十分明顯:一是不遺餘力地「墾荒」,選擇發掘新新喜劇人;二是讓編劇「上位」,尊重創作。
李飛告訴記者,節目組從2021年3月就已經在尋找喜劇選手,「基本上全國所有從事喜劇或者劇場的人都找過了,我認識的朋友也全部被問了個遍。」
導演組翻遍了各種劇場,找來不少劇場專業演員,包括話劇、音樂劇、默劇、物件劇演員等。無數「腰部演員」 「十八線演員」 「二線編劇」被發掘,甚至連法學、地質學碩士都沒有「放過」,被導演組發掘並投入「訓練營」,進行一輪又一輪地排練、展演。
據了解,演員土豆、呂嚴在2021年3月被導演組「收入囊中」,張弛、史策等演員大約在5月進了訓練營,蔣龍在6月才「入群」,而李飛、宋木子、合文俊是最後一批進組的演員。
在舞台的鎂光燈打開之前,有幾百人蓄勢待發,等到2021年10月15日節目正式播出時,喜劇選手只剩25組,而最後觀眾看到的也只有17個作品真正呈現出來,37個喜劇人留在台上,即便金靖、劉勝瑛等人被「復活」晉級,也只有41人留下,頗有些十不存一的味道。
除此之外,節目組也毫不吝嗇給編劇們鏡頭,並特別為編劇們讓出主要位置,這也是與《歡樂喜劇人》的不同之處。後者的節目創意和劇本多出自喜劇團隊本身,而前者則單獨招募了大批喜劇編劇來為節目「保駕護航」。
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總決賽頒獎時,節目組頒出的第一個獎就是「年度喜劇編劇獎」,以回饋在幕後默默付出的喜劇編劇們。
北京市智慧財產權庫專家董新蕊指出,喜劇再次火起來跟編劇站起來分享幕後故事細節、潛移默化地將「共創」概念引入公眾視野不無關係。
「喜劇創作的『源頭活水』由演員、編劇共同組成,缺一不可,尊重編劇放大他們的價值,並讓觀眾和粉絲參與其中,在移動互聯中創造『喜劇社交』,這對推動喜劇行業的良性循環更具長遠價值。」董新蕊表示。
「一切藝術形式都得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李飛對於喜劇再度崛起的觀點很冷靜。在他看來,是時代讓當下年輕人節奏加快,讓人們更加接受「撒狗血」的喜劇演繹形式,這也是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
「現在的人生活節奏比較快,大家都需要一個釋放壓力的渠道,喜劇就是當代人在繁忙、快節奏的工作壓力下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隨著年輕喜劇人的不斷湧入,喜劇創作團隊露面機會的增加,喜劇行業在未來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向凱表示。
- 江湖流派
聚焦到喜劇綜藝上來,2015年,《歡樂喜劇人》橫空出世,一度成為近幾年最成功的喜劇節目,並推動喜劇綜藝在2016年迎來新高峰。
以沈騰、賈玲、宋小寶等為代表的喜劇人撐起了喜劇界的半壁江山。自此,以東北二人轉和趙本山喜劇為核心的遼寧民間藝術團(本山傳媒)、以舞台劇為核心的開心麻花(沈騰團隊)、以綜藝小品為主要內容的大碗娛樂(賈玲團隊)成為喜劇界的金字塔尖。
「江湖裡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各路大俠各顯神通。」張祐維對記者表示,不論是喜劇電影,還是喜劇節目,每個喜劇團體、喜劇人以及各種喜劇表現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最終的受益人一定是觀眾,而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好、更精彩的喜劇,是喜劇江湖人的共同目標。
「喜劇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形成了一個非常包容的狀態。同時,觀眾們對喜劇的審美、理解越來越豐富,需求越來越高,我覺得喜劇未來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精彩。」張祐維對行業的未來充滿期待。
至於當前的喜劇江湖格局,前述業內人士表示,按照廠牌分,開心麻花、大碗娛樂、德雲社、笑果文化等都是比較知名的喜劇廠牌。他們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儘管有部分重合或者合作,但基本是在各自的圈子裡生長。
該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喜劇江湖還有兩大特點:一是除了喜劇綜藝化的特徵外,電影市場對於各類喜劇內容公司的關注也空前高漲,《你好,李煥英》《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舞台劇紛紛走上銀屏。
二是在喜劇江湖當中,東北喜劇的「勢力」頗大,在頭部喜劇團隊中,都有東北喜劇的色彩。「我們認為,喜劇起源於東北。北方的語言體系相對比較發達,所以東北人做喜劇有天生的優勢。」該業內人士指出。
向凱表示,在喜劇江湖裡有流派之爭是很正常的,北方有北方的喜劇特點,南方有南方的受眾基礎,海派(上海本地文化)也有海派的風格,東北二人轉多調侃,西南地區喜劇精髓有一半在方言上……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文化,也衍生出不一樣的喜劇派別和發展方向,最終形成了一個「喜劇江湖」。
「鑒於中國處於消費結構整體從生存型轉向享受型的大背景下,參考海外經驗,可以預見一個全民休閒娛樂時代即將到來。目前形成了喜劇電影一馬當先,同時『網際網路+喜劇』發展的行業趨勢。」向凱預測。
- 「喜劇權」回歸?
「中國喜劇行業可以用『喜劇人生,人生喜劇』來形容,它在歡鬧當中迎來了曙光,未來肯定會有發揚光大的一天。」向凱這樣看待當前的喜劇行業。
他認為,年輕的喜劇創作團隊正在不斷湧現,創作內容和創作形式也在不斷升級,一些優秀的節目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驚喜令人欣慰,中國喜劇的陽光已經照耀下來。
中國喜劇正在崛起,喜劇人越來越受到追捧。資本的追逐讓脫口秀、相聲、小品等喜劇表演者從劇場、夜場逐漸走到銀幕前,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喜劇產業商業化的進程。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播出之前,已經有公司在做類似的喜劇競賽節目,只是因為憂慮效果不夠好才放棄了。如今《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通過米未傳媒被發揚,也引起了此前已經關注該領域的公司,以及目前關注該領域公司的注意。
「大家都認為喜劇行業有紅利,也會有其他製作公司想干這個事。在2022年初有幾家製作公司也在做類似的節目。」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喜劇行業預計也將因此帶來更大的活力。
由此,喜劇似乎成為了「有飯吃」的職業,「喜劇權」也似乎正在回歸演員。
相比20世紀90年代,喜劇演員大部分只能依賴劇場表演或者衛視台各晚會小品、相聲等節目演出曝光,現在的喜劇演員已經掌握了更大的話語權,頻繁地出現在各種綜藝、劇集、電影等領域,喜劇市場乃至電影市場已發生了變化。
向凱認為,中國喜劇正在崛起,喜劇人的地位也正在得到提升,現在國家特別注重內容創作,相關的版權保護意識也正在加強。作為內容創作者,除了在收益上獲得相應的回報,其地位也在不斷上升。
另一方面,喜劇行業正在蓬勃發展,這也對喜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喜劇節目有其特殊性,它不可重複,沒有「長尾效應」,這就要求喜劇創作者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搞笑能力。
張祐維指出,演員和喜劇演員並不是割裂開的,喜劇只是一種表演的風格而已,喜劇演員亦是演員,一樣的聲、台、形、表,一樣的真聽、真看、真感受。好的演員一定是喜劇能演、悲劇也能演,表演這門藝術本就是服務於角色和劇本的。
「所以,一方面,大家在條件成熟、時機合適的情況下,有更多的選擇、更具挑戰性的嘗試不是壞事;另一方面,看上去好像是演員掌握了更多的『喜劇權』,但其實是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了。」張祐維表示。
無論如何,在李飛看來,好內容的輸出對喜劇行業一定是一件幸事。對於喜劇演員本身,「希望大家一直能保持創造力,都有戲演、有活干、有飯吃。」李飛認真回復了《商學院》記者的採訪,更像在許一個樸素的新年願望。
*本文來自《商學院》雜誌2022年2&3月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ce66c8e9d54c86c76937ca67f9bd8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