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道歉了!比失败更可怕的,是说出口的“成就”

2019-11-26     职否

江一燕道歉了,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我为老旧的房子,开启了改建的计划,我有一些创意和设想在改建中付诸实践,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设计创意参加建筑设计的专业评比获奖,我晒了奖项引发群嘲,当我还陷在这次人设垮塌的群嘲不能自拔的时候,我的房子被举报了,然后我亲自参与的“建筑作品”将由我亲手打碎。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10月22日江一燕发文称自己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大奖,引发网友质疑;11月7日,有网友向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反映称该建筑不合规;11月18日,经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顺义分局核实,反映的江一燕私自改扩建工程,未依法取得规划审批手续;11月21日午后,江一燕微博道歉称,接受所有规范下的决定。

江一燕会晒建筑师大奖,与过去的翟天临晒博士学位一样,自认为是一个跨界的成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获得认可,吸引大众的目光,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为什么说出口的成就反而毁了他们?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职场假象,很多成就并不是结果,而是中间的一个过程,大脑其实并不智能,它会把“说的”,当成是“做的”,你说出口后,会产生一种“已完成”的假象。我们常常以为,一点工作上的成就是该被外人知道的,以此来振奋人心,可是他们忘了,这并不是终点。

前段时间,老板和我们说,接下来一个年度大项目,可能从明年开始会变得很忙碌,当时公司员工都很开心。可不久之后,煮熟的鸭子就飞了,大家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原本好好的合作,说散就散了。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说出口了,就变了,得到的会失去,未成的会失败,我们成了那个泄露天机的人,在职场上摔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说出口的成就,会毁了职场人的筹谋?

经历的同类事情多了,我们不得不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说出口的成就,非但没为我们带来意料中的掌声,反而成了自己挖的一个坑呢?

1.满足感被提前消费

延迟满足的概念我们都听说过,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当这种满足被提前,忍耐和克制都消失了,而诱惑则被无限放大。

凯利·麦格尼格尔 的《自控力》里说:把事情在做到前说出来,会让自己产生将要、快要甚至已经完成的错觉,提前了满足感,会很容易导致事情失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中午吃饭,享受美食的满足感如果在中午之前就被消费,职场人还会对中午吃什么产生兴趣吗?一个公司想用金钱来激励员工,当这个员工因为意外中奖获得奖金,满足感被提前消费,老板的金钱奖励还会凑效吗?我记得《谍战深海之惊蛰》里,当陈山没有假扮肖正国回到重庆时,周海潮将被提任为科长的消息已经传的到处都是了,只差一个手续。周海潮提前消费了满足感,他讨好处长,去余小晚面前显摆,他失去了忍耐力,最后就什么都没有得到。

TED《不要公开宣布个人目标》里面讲到:当你告诉别人你的目标,大家也承认你的目标,就慢慢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思维定势让你感觉你的目标已经达到,然后因为你的满足感,你不那么积极做那些实际很艰苦的工作。

我想起我的前任东家,当时公司财务紧张,他到处找投资,有一天他特别开心的告诉我们,公司估值比预想的要高,已经有投资商有意向进行投资。当时前东家因为这件事还特地带我们出去聚餐,来庆祝这件事情。所有的满足感提前被消费了,我们迷惑在假象里,以为目标已经达到了,于是原本紧绷着地的积极努力的行为都松懈了,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来投资我们公司,一切都是我们的臆想罢了。

2.成就感被预支

什么是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即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满足感被提前消费,忍耐会被毁灭;而成就感被预支,就会陷入虚假的成功之中,削弱奋斗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会增强焦虑感,令真正的成就感受挫。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 .韦格纳做过的非常著名的“白熊实验”。白熊实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大脑会出现两种提示:一是提醒我们不要去想;二是跳出来检查我们到底有没有想,而这两种提示都在强化我们去想,反而加剧了我们的焦虑,当我们越焦虑,我们就越想解决问题,问题就越严重。

我刚毕业工作的时候,因为专业技能特别突出,得到了老板的嘉奖和肯定。作为一个享受他人赞扬和眼光的人,我为了这种认可就想要做得更好。但我越想做得好,反而越做不好,原来轻松的活动项目吸引不来人,原来的专题文字策划也出了问题……表现比一开始差了很多,老板也有些失望。我突然就想起小时候老师夸我字好,我为了写得更好,写了擦擦了写,最后纸破了,字也难看了!这就是成就感被预支,造成的焦虑加强。

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什么意思呢?你不去聚焦成功,就不会产生焦虑,关注即强化,只有淡化这种关注,才能够成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越不容易穿入。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职场上也是如此,当我们过于关注某件事情的成败,心理就会焦虑,一旦焦虑,就会导致错误率不断上升。

卡夫卡在著名的小说《城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子上的好东西都扯在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成就感的预支,不但会增加焦虑,还会削弱动机。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里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成就感被预支,人的动机就会下降,而使工作效率下降,使任务难度增加。所以,原本高动机简单的任务,被你认为板上钉钉不会有变化的任务,变成了低动机复杂的任务,导致最后结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后你还在奇怪,为什么自己嘴里的鸭子会飞了,为什么不过是说了一下,结果就全变了。

有一则很经典的“力比多外泄”现象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力比多时刻寻找着外泄的途径,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我们的行动。

  • 积极的外泄方式,是动起手来将它解决,它会消耗我们的力比多,同时也会带来长效的满足感。
  • 消极的外泄方式,则是将它说出来,在潜意识中把它判定为“已完成”,享受一瞬间“达成目标”的快感,它同样让我们开心,但却不能长久。

3.神秘感被打破

我们都喜欢惊喜,因为这其中包含着神秘感,能够吸引人的好奇心。我们都会期待年末老板给多少奖金,我们都会期待年末公司发多少福利,如果现在就告诉了你,你的工作激情就会大打折扣,拿到奖金和福利时的快乐也会有折损。佛教中有一个说法:目标在未实现之前,说出来会产生违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机不可泄露。但往往,我们的本能会逼着我们去泄露。

巴尔塔沙·格拉西安的《智慧书》里有一句人生格言,是这样说的,“勿使所行之事公开亮底”。神秘就是靠其神秘性来赢得敬重的,即使你必须道出真相,也最好避免什么都和盘托出,不要让人人把你里里外外都一览无余,小心谨慎是靠小心缄默来维持的。你决心要做的事一旦披露,就很难获得尊重,反倒常常招致批评。如果事后它们结局不佳,则你就更易遭到双倍的不幸。

江一燕事件难道不正是如巴尔塔沙·格拉西安所描述的那样,一旦披露,就遭致批评。所以有时候,适当的保持神秘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浙江卫视的沈涛,我们都以为他是个主持人,但其实他还出版过散文集,2012年情感随笔集《妹,嫁了吧》出版。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往往在他们已经非常成功的时候才发现,哇,原来他还有这样的才能。所以,不要打破这种神秘感!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将自己的成就公布出来呢?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如果什么都不说,那自己的那些荣誉需求如何满足呢?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何时才是你将成就公布于众的时机,何时才不会让这种“说出口”成为你的终结者。

作家亦舒说过:掘一个洞,藏起来,勤加修炼,秘密练兵,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非得像十七年蝉那样,混着桂花香,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1.定性成就的可重复性

2017年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罗振宇提到了一条人生算法: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罗振宇讲的是对于人生,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 对待成就也是如此,只有不断重复强化,才会转变成我们希望的那个结果。

现实中,我们会听到很多这样的面试对话,应聘者说,“我曾经零预算让一个项目获得了上万的流量”。当你问他能否让这种成就有可复制性时,他会回到,“现在时机已经过了,做不到了”。如果一个操盘手,他只对特定的唯一的项目起作用,这样的人在职场又有什么用呢?公司不可能只有一个项目,职场更不可能只有一个项目。

在《Repeatability》一书中,贝恩公司在2001年对来自12个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2000家资产超过5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开展跟踪分析,发现在那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仅有10%的公司能实现可持续性收入和盈利增长,而且这些持续价值创造型企业实现增长的关键在于,它们成功地复制了成功,即不断地复制核心差异点,将自己的差异化复制到新的领域。

可见,成就也好,成功也好,它们就像一个实验,验证他们可行的关键因素,就是可重复性。江一燕得一次美国建筑师奖不算什么,如果她用所谓的设计思路去验证更多的结果,能够得出相同的成就,她再来炫耀,或许网友就不会这么口诛笔伐了。一个员工要想得到认可,不会是只做好了一件事,而肯定是做好了很多件事,甚至不断做好公司交代的事情。一个好的员工,必然是运用自己的所学和技能,在可重复化的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所以,当你的成就能通过你的专业和技能重复化获得的时候,当你的成就有足够的论据去验证的时候,你再说出来,不仅不会打脸,还会收获真正的尊重。

2.制造成就的可重复性

我们在定性可重复性的时候,要如何去制造可重复性呢?本身的技能学识固然是基础,但是方法也很重要。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用执行意图去代替目标意图,让成就的执行力更加强大。什么是执行意图?就是使用“如果……那么……”的思考范式,从结果出发,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是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高尔威泽在《财富》杂志上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

在目标意图里,我们的规划或许是这样的:

  • 设定目标:一周内完成公司交代的一个小项目
  • 拆解目标:每天完成项目的五分之一
  • 规划行动:每天上午重点完成,下午辅助完成

你会发现,这样的目标意图好像总会被有意无意的事情所打断,最后不了了之。那么,如果换成执行意图呢? 就是当 A 出现,就做出 B 反应。比如:

  • 当8点半一到,马上打开项目书
  • 当10点半一到,将项目阶段性结果汇报给领导

没错,执行意图其实培养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一旦形成,自发执行。

我们会发现,执行意图要真正推进还很困难,这个时候,布里埃尔•厄廷根提出了“WOOP”的方法

  • W:Wish,设定一个你内心渴望的、非常具体的、有挑战性的愿望/目标。
  • O:Outcome,想象你实现愿望后的最好图景,越具体越好。
  • O:Obstacle,为了实现你的愿望,你将会遇上何种的困难,列个清单。
  • P:Plan,用 if/then 来设定应对场景的反应。

你可以设定一个你想要重复的成就目标,然后想象自己将这个成就公布于众时收获的赞誉,为了实现这个可重复的成就,最大的苦难是什么,列出来,然后制定计划,用执行意图去形成条件反射。

3.让社会认同来找你

人有八大欲:食欲、情(性)欲、享乐欲、物欲、名欲、生欲、占有(控制)欲、出类拔萃欲,这八大欲构成了欲阵。我们之所以在很多事情还未定论前就公布,就是希望自己的名欲和出类拔萃欲能够得到满足,形成社会认同感。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要想真正的填满欲望,最好的办法,是让社会认同来找你。社会认同找到你的途径是什么?通过市场的检验,而不是王婆卖瓜的自夸。

我们看到很多明星演戏,比如大家公认的油腻教主黄晓明,因为演《大汉天子》成名,那个时候演技真的很不赖。但在市场认可前,大家可有看过他在公共场合吹嘘过自己的演技,说自己在《大汉天子》里有多么多么的厉害?都是市场认可后,明星们才逐渐有了炫耀的资本。

工作中也是如此,以前有个员工来公司面试,把自己说的很厉害,说没有她搞不定的甲方,可是面对公司的第一个甲方,她就败下阵来,完全不行。这种虚妄的社会认同,这种急于说出口的社会认同,都是职场的假象。我们要让事实来找你,而不是沉浸在虚假的成就中。

江一燕冤吗?其实不冤!如果她低调地不发声,被市场挖掘出来的时候,她会得到很多掌声,可偏偏她自己说了,她在自己的成就还不可重复前就说了,这才导致了那么多的批评。职场上,我们要警惕的就是这样的假象,有时候不过是中场休息,却被看成是终点的荣耀,急切地想要享受在聚光灯下的赞美,结果却是南柯一梦。

不要提前消费我们的满足感,造成积极性的松懈;不要预支我们的成就感,让动机失灵,让焦虑加剧;不要打破神秘感,失去尊重。我们不需要急哄哄地去告诉别人自身有多优秀,当我们利用执行意图让成就有可重复性的时候,社会认同就会主动来找我们。

别被假象迷惑,有时候保持缄默,会让你拥有更多更持久的掌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TIxxW4BMH2_cNUglq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