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什么都像流水账?做到这三点,让你的读者高潮不断

2019-07-16   媒玩儿

在写新媒体文章时,陈述部分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当一个观点比较绕,或是比较抽象时,咱们就要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来具体解读和论证。

或者,文章就是一个故事时,陈述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法。

但往往,咱们在写陈述部分的时候,内容会显得过于平淡,以至于有一种小学生日记的流水账感觉。

可是,在看大号文章时,咱们却有不一样的感觉。咱们会觉得人家写得故事好读且流畅,那么,这之间的差距是怎么回事?

提问

写文章记叙部分的文字时,总觉得写得很流水账,但是看“咪蒙”的时候,觉得她的文字很流畅,很好读。怎样才能把文字写得流畅好读?

回答

我们很多写作者没有经历一个过程——给自己的内容做大手术。甚至有特别多的写作者忌惮于,自己再看一遍自己写的东西。

因为他的原发点是工作,而不是爱好。即使是爱好,当你对自己的观点,觉得稚嫩或有质疑时,你也不爱读。

很多作家在成名后,也不爱读自己的东西。因为他会认为,那不是他最好状态或最佳品质的输出,写完就完了。很多写文章的人,就像写字和画画的人一样,作品有时只是应酬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

1、给完成的内容做手术

大家可以看我之前写的关于《美国国家地理》的这篇文章,文章前半部分是一行一行进行输出的,能这样输出,是因为我在心里做了减法。

也就是,我每写下来一句话时,脑子里其实已经写了一部分东西了,然后我会给它进行修改、总结,最后输出成一句话。

这东西是我脑子里可以做的,但如果你没有经过长期文字训练,我的建议是,先把自己的文章写出来,然后再根据它适合的方式去改。

而修改的过程必须精炼。

那么,怎样才有咪蒙的感觉?咪蒙的感觉是什么?

2、消灭阅读无助感

来说说阅读无助感。

除了文章长,还有这些东西会给读者无助感:

1.每一行字都占满;

2.看半天也看不到一个标点;

3.一个段落太长。

反过来想,怎样才能抵抗阅读无助感

1.段落不超过10行,6至7行为宜;

2.句子不宜过长,每一个逗号之前不要超过13个字。

为什么是13个字?因为大报纸的标题字数要求就是不超过13个字,这样做用户看的永远是标题;

3.如果文章每个段落的最后一行都超过半行,我建议你删减几个字,让有些段落的最后一行特地只留两三个字,这样会显得文章更短,读起来更精神。

3、给用户阅读驱动力

其次,文章要做的,就是给用户阅读驱动力。

而用动词,会给人特别好的阅读驱动力。

什么叫驱动力

1.文字读起来有劲,即读起来感觉是越来越亢奋,而不是越来越疲乏。

比如,很多人说《红楼梦》看不下去,是因为书里的形容词和名词太多了,你越看越觉得没劲,没力道,都是软绵绵的。

而《水浒传》和《红楼梦》比,《红楼梦》的文学造诣更高,百科性更强,但如果让高中生看的话,更容易把《水浒传》看完。也是因为《水浒传》有力道,有劲儿。

2.让大家在头脑里产生画面感,并且让画面动起来

用动词就更容易让用户有画面感。比如“我抡圆了扇了他一巴掌,同时在他脸上留下了5个手指印”,这样一描述,画面马上就出来了。

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点,咪蒙都做到了,只是咱们不容易发现,她动词的运用。她是把短段落用到了极致,因为她每行都折行,她段落的最后一句,都是空出了一半的。

3.在文章里设置多个高潮

其实,你很难让一篇文字有爆发力的感觉。文字是1000米,但爆发力是50米或100米。

如果,你有意识的在文章里设定一些比较刚烈的东西,会在短时间内,给你的文章一定的爆破感。而不光是动词,象声词也可以做到。比如“啪啪啪,嗖嗖嗖,哐哐哐”等。

大家都觉得文章只有一个高潮,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分别用高潮占领文章的小山头,即让文章形成多个高潮的裂点。

但故事结局的高潮只有一个,这时你可以用动词、象声词描述出味觉、触觉,在用户通感上,给大家制造不一样的高潮感。

比如,形容酸,说“这东西真酸”,你可能没什么感觉。

但如果说“在特别渴的情况下,放一个特别酸的梅子在嘴里,这时候口水一下占满了口腔”,这时你可能会咽一下口水。

形容疼,“就像在伤口上撒盐”,这是最常用的手法。疼到什么地步?“被一个坚硬物弄翻了指甲盖”,还有一种形容疼的说法:“我的心疼到,就像有一把特别尖的小刀,在胳臂上一条一条地把皮全剌开一样”,其实这时候,形成的是感觉的高潮,就是你让用户感同身受了

文章结局的高潮只有一个,但在文章中要埋上这些能让读者亢奋的内容,靠什么?

象声词,动词,场景,而不是形容词。

所以,文章里形容词、成语是最要不得的,原因恰恰在此

“媒玩儿”,是由云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群热爱新媒体的年轻人,搭建的新媒体知识答疑公众号。他们通过代运营的60多个公众号,新零售、原创KOL的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体方法论。新媒体,有问题,找媒玩儿!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