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万爆文的操作者,我想告诉你这些可复制的经验

2019-10-08   媒玩儿

上周,媒玩儿的文章 国旗头像刷屏:同样的玩法,不同的马甲,“爆”是必然的(新媒体运营第151回)(以下简称《刷屏》)在今日头条上爆了!

今日头条的“炫耀”海报

这是媒玩儿号内第一篇百万爆款文章。这篇文章有多爆?

截止9月29日21点,在头条上阅读数高达116.8万,头条号内粉丝增长翻5倍,个数为1400+,头条收益为1640元+(青云计划1000元,广告收入640元+),公众号引流粉丝增长数为70+。

头条收益情况

不得不说,这是一串让人很振奋的数字,但这个数字,是媒玩儿团队在踏实耕耘了150篇原创内容,历时一年左右达到的。

第一回的媒玩儿在2018年9月10日

问题

从这回的爆款文章经历里,有哪些经验可以被反复运用?

回答

作为这篇文章的操作人,我先为大家说说文章本身可能引发的一些思考,再来说一些可以被复制的经验。

一、复盘一下文章在头条上的数据情况

1、单篇的推荐量与阅读量

截止9月29日21点头条文章数据

有些朋友看到这张图,可能会觉得不以为然:嗨,推荐上千万,你阅读才百十来万,这个转化率真够低的嘿。

但如果你熟悉头条的推荐机制,就会明白,头条的推荐是有“等级”划分的。

比如,第一推荐等级是1万的量,第二推荐等级是5万的量,第三推荐等级是10万的量……只有你完成了第一等级的推荐与阅读的转化率,你才能得到第二等级的推荐量。

不过,具体每个等级是怎样的推荐量,以上的标准仅是千千个人从业经验得到的一个指标,具体的情况,我在去年参加的头条生机大会上,也没被头条相关的负责人透露过。

而一篇文章进入什么档位的推荐量,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取决于系统对文章关键词的抓取。第二,编辑进行的人工干预。想要编辑给文章加推荐的方法有:一,手头上有头条内部沟通的群组;二,文章获得青云计划。

所以,面对这篇文章的情况,不是说单纯看转化率低,而是要反向思考:为什么它的推荐量能这么高?

说一件这篇文章加分的事:这是我获得十多次青云计划的文章里,最早收到获奖通知的一篇,仅在1个小时左右就收到了。

发布后1小时左右的获奖短信

要知道,大部分的青云计划文章审核,就算你是自荐,甚至发到头条内部的沟通群里,可能都需要1天以上的审核时间。

极短的获奖审核时间,一是说明文章质量高,二是说明编辑可能在早期就进行了人工推荐的干预。

2、单篇的具体阅读情况

用户阅读行为分析图表

在第一张图表里,我们可以看到,读者的内容平均阅读完成度为59%,点击文章后跳出页面为11%。

而在第二张图里,第二个饼状图的数据大体是:文章阅读完成度在20%至80%的人为总阅读人数的43%,80%以上为45%,20%以下为12%。

从这些数据来看,无论是阅读完成率,还是文章跳出率,这都是一篇足够吸引读者的文章。

而它为什么吸引读者?大家可以听听浩淼老师的回答。

浩淼老师的三分钟快评

这篇文章的爆款基因包括:

第一,最高效的蹭了最有热度的热点,证明在热点的使用上,快字当先,而且蹭的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热点;

第二,全文作为观察者的第一人称视角“我”极为讨喜,代入感很强;

第三,旁征博引,将微信的圣诞头像活动、QQ里的马化腾过生日送会员等都纳入到文章中,使内容具备了足够的背景式张力,这样的设计尤其对一知半解的用户受用,他们会觉得“诶,说的有道理啊!”;

第四,从“我”参与活动的体感不佳引入,直接说到了活动准备不足等问题,同时还明确点出了“有些活动创意,换件马甲就能爆”的文章落点,对于求快求捷径的用户心态而言,这种方法论是明显受用的。

综上四点,这篇文章的阅读破了百万。

二、可复制的操作经验

看完浩淼老师“三分钟快评”,接下来我就具体说说自己的经验。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我想表达:我们很容易被相似的人吸引。

再往下刨一层,我想表达:去找你和你的读者相同的部分。

再往下说就是:用户心理至上。

如果你认真去看《刷屏》这篇文章,就能看到一些文字是专门描写换头像这件事对用户心理意义的文字。比如:

看到这些文字,我不知道上面说的心思你有没有,但我相信,这是现在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心态。为什么我这么自信?

在写这篇文章当天,一个反复上了微博热搜榜的热搜又上了榜首,待了至少2小时,还有一段时间的“沸”。那就是#朋友圈60元就能环游世界#。

看到这条消息,千千第一个反应是:这件事不是半年前就被爆过了吗?同样上了热搜榜,怎么现在还有这么多热度?

除了官媒加持,看评论区也会发现好多网友依然在说自己“朋友圈被炫富”的经历。

看来,这就是一团“春风吹又生”的生意。而有产业链必然就有需求。

那么,看到#朋友圈60元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话题(不清楚这个话题的朋友自行百度啦!),对于用户心理这个领域,你会想到用户的哪些心理诉求?

我想到的是:大多数人需要被关注、需要建立正面人设、需要被夸赞。

如果不需要被关注,他不会费尽脑力想自己能被关注的渠道;

如果不需要建立正面人设,他不会在那么多被关注的渠道里选择正面方式(毕竟选择宣布负面事件也可以得到很多关注,而财富,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人能力的一项反馈);

如果不需要夸赞,他不会选择“炫富”这种最直接、最容易让人产生生理刺激的方式。

而我就是根据总结出来的这三点现在大部分人可能有的心理特点,写出来了《刷屏》中可以反馈用户心理的文字。

不说自己的推断对不对,但现在来看,至少是成功的。

所以,输出观点前,用心去想用户在想什么,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他们能听明白的、能接受的话一点一点输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接受。

这就像猫咪换粮,如果你要给猫咪吃全新的猫粮,必须要先用旧粮掺着新粮更替一周来吃,然后猫咪的身体才能完全适应新粮。

2、做事件的观察者

这篇文章除了对用户心理的揣摩比较成功,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非常关键——文章呈现了事件发酵的整体过程。

现在大家都太忙了,很多时候看新闻,只看了事件的开头,而丢了后续和结尾。

比如,之前比较火的一件事#中国孕妇泰国坠崖案反转#,如果你第一次看到的是这件事的后部分,阅读相关的新闻通稿,读完了,你应该还是会觉得疑惑: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呢?为了解除疑惑,你必须再去查找相关的通稿。

但如果这时,你看到了一篇陈述事件始末的文章,是不是会觉得更省心呢?

当然,这次也巧,刷屏事件整体发酵的时间为一天,事件结束了,我观察完了,稿子也就出来了。

补充一下,我作为观察者观察的渠道是什么,好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在事件全网爆发的时候,去关注各个平台都有什么消息和声音。比如去看微博、微信、豆瓣、知乎这类比较通行的社交软件,或者36氪、头条这种新闻类评述比较多的平台。

3、提出属于你自己的观点

《刷屏》的最后,有一个观点总结,那是属于我作为事件观察者的个人总结。

有个人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如果只是简单的观察,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那与普通的资讯没有什么差别。

而作为新媒体文章,仅仅去做新闻资讯的输出,你是做不过官媒的。想要被用户记住,你需要个性,而个性,往往建立在你所表达的观点里。

总结

虽然云知团队先前早就有过爆款文章的经验,但这次的爆款,从选题到策划再到文章具体的输出,都是千千自己操作的(当然同时也很感谢配合我踏实把文章按照总结的经验发布到多平台的小伙伴,以及爆文总结会上提出各种各样想法的队友们!~)。所以,这次爆款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个平凡人,有了困难想抱怨,有了成绩也想炫耀。

于是我发了条朋友圈。主要是说自己有了这么个成绩,很开心。

于是,一些好友给我点赞,一些好友给我评论。而我面对夸赞的评论,说的最多的,是这句话:

当拥有了这样的成绩之后,被推到了这样的位置上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运气”是建立自己谦虚低调正面人设的最好说辞(多数人会把谦虚低调等同为正面,浮夸高调等同为负面)。

而我想要告诉你,你要是真相信我为了建立朋友圈人设而说的鬼话,你就输了。

“媒玩儿”,是由云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群热爱新媒体的年轻人,搭建的新媒体知识答疑公众号。他们通过代运营的60多个公众号,新零售、原创KOL的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体方法论。新媒体,有问题,找媒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