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的事儿大家都听说了吧?这次,江一燕让沉寂许久的翟天临又被拉出来“鞭尸”了。
本身,娱乐圈的事儿和新媒体没有太大关联,但是,江一燕事件出现后,有一位用户在后台提出了与之极其相似的新媒体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新媒体的人格化运营形象,可以做跨界吗?
人格化运营形象的问题,很多做新媒体的人都会问,也都会去了解。但是,关于人格化运营形象的跨界,倒是一个“新鲜”的想法。
小张老师要从线上到线下,从虚拟到真实,好好的说一说人格化运营形象的“跨界”问题。
首先要把结果抛给大家,新媒体的运营形象,真的没有必要做跨界。最大的原因是在于:太累。
首先,我们要排除垂直领域的账号,因为他们不需要跨界。比如你是做法律的,以一个律师或者某行业的企业老板形象出现就可以了。而对于不在垂直领域的新媒体号来说,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跨界的可行性。
首先,跨界的先决条件,是你已经在某一个领域有了一定地位,而这对于从零开始做的新媒体人来说已经非常难了。而当你拥有了自己擅长领域的一批粉丝以后,你又说“我最近在专注做另外一件事”,这时候你的粉丝肯定是一脸问号。
且不说他们能不能接受你的新形象的专业程度,当你把新形象确立起来,老形象还能不能被用户记得,就是一个大问题。
混子曰作为一个日常10万+的大号,从跨界的角度来讲绝对是典范。最初,这个公众号的粉丝都是因为混子哥用长图说历史故事,生动形象,而且好玩,才关注的。大家对他的印象,是一个拥有丰厚历史知识积淀的人。
然而,现在的混子已经是天文地理无所谓不谈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感觉到:他懂的确实多!
从历史到物理,从物理到化学,从化学到汽车,混子的粉丝认为,混子哥讲的,一定是最专业的!
然而,这种跨界,是建立在混子曰这个公众号非常吸引人的长图形式,和强大的策划基础上的。
说别人没意思,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想跨界,我们还有其他手段。
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一种句式,叫做“我有一个朋友”。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想买iphone 11。然后,就会有很多人回复他这张图:
原来,电视剧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想跨界,找朋友出镜啊!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想让用户记住1个人的N种属性很困难,但是如果让用户记住N个人的N种特长,就相对容易了。
举个例子,混子曰在之前,有过“老王”“石头”等人物出镜,讲不同题材的内容,这就是一种“朋友”的介入;再比如,曾经咪蒙每篇文章开头,都是“我有一个朋友”。
一个公众号做大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格化运营形象的确定,以及这个人朋友圈的建立的过程。
这里,我们就说到了另一个层面,即运营形象的真实性问题。其实,大多数新媒体号选择推虚拟的形象出来,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新媒体号,他们不得不有一个真实的形象。
比如,小张老师喜欢玩dota,dota的新媒体中有一个公众号,文章作者叫做“燕辞”,由于他会不定时的组织线下粉丝的聚会,所以也经常在出现在粉丝面前。其实,这就是一种从“虚拟形象”到“真实人物”的转变。
当然,即便你没有这么一个真实的形象,你也可以强推一个出来,只要他符合你设定的标准。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的粉丝开始认识你这个“真实的人”了,你就可以开始跨界了,但这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
从虚拟到真实,从线上到线下,这其实已经完成从IP到明星的变化了。
在线下接触粉丝后,运营人员会和粉丝走的越来越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不能主动寻求跨界,而是要旁敲侧击,等待用户的反馈。
我拿薛之谦来举例,前些年他刚火起来的时候,是因为《演员》《绅士》这些歌,除此之外,他经常在微博上发段子,他的粉丝对于这些段子喜闻乐见,于是乎,他段子手的形象就确立起来了。现在来看,他上众多综艺节目,与他当初塑造的段子手形象密不可分!
我们在做新媒体时候也是同理:大家已经知道我是某个行业的专家了,比如我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律师。而后,我在朋友圈里面经常发自己打羽毛球的视频,大家就会知道,原来你喜欢打羽毛球。经过粉丝深入了解,发现你羽毛球有半职业的水准,这时候,他们就很自然的贴附到你这个“人设”旁边了。
而大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用户主动发现,不要我们主动展现,这样就会有一种用户不断“挖掘”你的感觉,你就变成了宝藏男孩/女孩,给人的感觉会更加自然。
总结起来其实不复杂:
1.做新媒体最简单的增加内容属性的方式是“我的朋友”;
2.虚拟形象不要跨界,虚拟走向真实、线上走向线下后可以跨界;
3.不要显摆,要做宝藏男孩。
“媒玩儿”,是由云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群热爱新媒体的年轻人,搭建的新媒体知识答疑公众号。他们通过代运营的60多个公众号,新零售、原创KOL的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体方法论。新媒体,有问题,找媒玩儿!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