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线“智慧零售”:这只是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未来

2019-11-16   媒玩儿

11月2日,微信正式上线“智慧零售”小程序,不过目前仅福州地区的用户可见。

这个基于LBS,聚合了用户附近好店、商圈,并提供购买、上门配送等服务的小程序,被腾讯定位成“零售服务集合与推荐平台”。

主界面包括三个板块:小程序好店、店员说、商品类目。除了生鲜到家服务,还涵盖了服饰、家居等多品类。

“智慧零售”小程序页面

问题

“智慧零售”真的“智慧”吗?

回答

1、表面的亮眼经不起推敲

腾讯会认为,这是把微信线上用户向线下推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个功能里,有两点亮眼之处:

一是,微信尝试邀请大品牌商入驻,并且给这些品牌商提供用户入口;

二是,通过”智慧零售”的小程序,可以实现一种店员式的导购社交环境,从而实现私域流量的变现可能。

这两点看上去很美,似乎是对传统零售业务往线上引流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

我们仔细来过一遍这个环节的流程:

用户在线上看到商品后,表达了对某些商品的需求,然后就在线上完成交易。

现在的”智慧零售”小程序里,还不能直接下单,需要跳转到相关品牌的小程序。比如,在”智慧零售”里,你看到了永辉超市的信息露出,产生了消费冲动,点击跳转进入永辉超市的小程序,才可以实现下单,而后由永辉超市完成配送。这才完成一次线上到线下的消费过程。

马化腾说,“我们不会教大家怎么做生意,只是希望通过微信支付、腾讯云、社交广告、小程序等连接人与商业的工具,不断地为零售企业提供‘水电煤’和‘工具箱’。”其实微信在这样的流程里,就提供了一个功能。这与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道理。

微信公众号提供给号儿主的就是一个功能,有些号儿主凭借这些功能,让公号为已所用,自己赚的盆满钵满。但同样的功能,在一些号儿主上,就为了一个砸钱的入口。

其实,功能背后也有一个问题——相关的功能设计者依然没看明白销售和市场的关系,他们看见的都是商家和流量的关系。

2、微信做的是“市场”的事儿

销售是什么?是商家把商品直接推到消费者手里,让消费者买单。

市场是什么?是商家把自己的产品组、服务组、品牌推到消费者眼前,提高这些组合的曝光量,曝光量由商家买单的。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看到这个逻辑之后,我们反过来思考,”智慧零售”做的到底是市场还是销售的事儿?

我认为,微信做的仍然是市场的事儿,而非销售的事儿。

如果这是销售的事儿,”智慧零售”就应该设置交易闭环,并且入驻的品牌就不需要向腾讯付费了。

再来说,智慧的销售方式是直接把附近好的店、品牌,推送给用户,让用户自行根据喜好下单的吗?并不是,这样和传统电商的“人找货”模式没有差别。

在”智慧零售”里,唯一能体现“货找人”的是“店员说”——当用户看见了自己需求的货品,想表达追问的需求时,可以联系店员,但仅此而已。

腾讯并没有根据用户画像、用户潜在需求,把商品推送给用户。

而现在,把“货找人”做的比较好的,是公众号里的内容导购类销售稿。这类稿件与“人找货”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他们在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二,他们在不断刺激用户的冲动消费。

这些运营者在一个用户画像、用户消费水平趋同的公号里,推荐用户可能需要的商品,在用户看到这个商品之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它,但由于一篇内容的“教育”,他会突然发现,自己是需要它的,或是有花闲钱买来试试看的兴趣的。

这就叫挖掘用户的潜在消费需求。但我并没有看到”智慧零售”在做这一件事儿。

总结

在这次的新功能里,我至少能看出两个问题:

一是,在设计这个商业模式时,腾讯应该首先要明确,自己做的是市场还是销售;

二是,正因为微信有流量,它就更应该做C端的生意。它应该要找到潜在用户的发掘方法,只有这样,B端的钱才会源源不断给腾讯。

但现在,微信做的依然是“市场”的生意——我有流量,我把流量卖给你。

这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行为,这并不具体,它不是未来。

“媒玩儿”,是由云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群热爱新媒体的年轻人,搭建的新媒体知识答疑公众号。他们通过代运营的60多个公众号,新零售、原创KOL的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体方法论。新媒体,有问题,找媒玩儿!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