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有哪些影响

2019-11-06     哆啦A梦育儿

文/哆啦A梦育儿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和思考模式等产生极大的改变,使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龄层逐渐下降,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纵观校园暴力行为,大多都因小事而起,经过深层次分析都与学生心理品质长期积弊有关。家庭是人生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能否形成。此外,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它既是日常教育,更是终生教育。因此,分析家庭教育,找出家教育的弊端,对于防治校园暴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校园暴力简述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及其附近发生的暴力行为的总称。其内容主要有学生暴力老师暴力和校外暴力。从大量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不难看出,校园暴力的危害及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给学生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施暴对象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伤害,更严重的是由暴力伤害引发的自卑、焦虑、恐惧等精神障碍,而且会使一些原本品行良好的学生成为施暴者反过来侵害弱小的低龄学生,加剧了校园治安环境的恶化。对施暴者而言,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1、家庭暴力观念的传输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凸显,多元利益集中爆发,严重冲击着社会公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一些青少年父母在纷繁复杂的各种观念的冲击中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上处于焦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则是一种缺乏理智的动作。他们在遭遇利益矛质冲时容易意气用事倾向于暴力维权,缺乏理智,冲动冒进,逞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孩子本来就有模仿能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孩子更乐于接受父母的行为示范,加剧了父母暴力行为对孩子的感染和孩子对其不良行为的模仿。如果孩子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不难看出,父母对孩子有意无意的传输暴力观念,“示范”暴力行为,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暴力行为埋下隐患,促使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2、家庭不良氛围的潜移默化

每个人都注定归属于一个家庭,都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是个人最早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的家庭环境是促使青少年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原因,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也逐渐增多。离异的父母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关注,忽视残缺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有的父母甚是扭曲的认为只要经济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可以弥补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一味的用钱解决孩子的问题,极易是孩子树立错误的金钱观和利益观,导致孩子逐渐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用金钱解决暴力问题的错误观念有的离异父母则因离异对自己造成伤害而不愿抚养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有的父母因走不出离异阴影中。对孩子而言相向,暴力相加以转嫁自己的痛苦,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导致孩在外以同样的暴力方式释放自己的负能量,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寻求变态的“快感”。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进入学校后不良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的发生,这必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3、家庭教育的功利性

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之家普遍增多,孩子成为父母的中心,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则更胜。这容易使得孩子在一家人的宠爱中变得骄纵任性,我行我素成为家庭的小暴君,促使孩子形成个大主义。望子成龙向来是父母的愿,随着社会的变迁,各种价值观、利益观的充压着人们的原有观念在纷繁复杂的多种价值观中有的父母急功近利意于求成,望子成龙成了“逼子成龙”,家长们渐渐开始笃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进行轮番轰炸,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所有的技能。更有一些家长认为“严师出高徒,孩子就是要打出来的”,采取传统的棍棒教育方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大的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的损伤。家长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把教育的重心完全倒向技能和智力训练,忽视了孩子人格养、身心素质等的养成。功利性的家庭教育以及棍棒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更甚者可能会默认此类教育方式。有的孩子因受棍棒教育长大,在他心灵中认可这一种棍棒教育的方式其以后在生活工作中也同样会使用棍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更有可能产生一种非常极端的人性扭曲。

小编有话说:

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社会、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的关注日益增多。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家庭是人的第一教育场所,并且贯穿于人的一生,它对于学生是否产生校园暴力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防治,家庭教育理应起到基石的作用。

(本文由哆啦A梦育儿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GFkQG4BMH2_cNUggR5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