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的作用

2019-11-16     哆啦A梦育儿

文/哆啦A梦育儿

儿童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具体是指儿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形成自我意识,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形成独特个性和行为的个体,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正常结果,是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畴之内,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妥善处理复杂多元的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实现有益于社会的理想。婴儿出生后,首先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员,得到家人的生活照料和行为方式影响,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和生存的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对儿童的性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成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的角色认识

家庭教育内容包括家庭环境及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的影响。儿童在他人生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中,与家人的接触、交流、互动,在家人的“镜子”中慢慢地知道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认识自我,促进角色认识。从而知道“我是谁?”“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等人生的基本问题。家人还能够提前告诉儿童学校或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以及儿童进入这些环境后应该怎么样做。所以,家庭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认识,还能为儿童进入学校或社会后的角色认识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促进儿童习得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

儿童一出生便要受到家人对其生活的照顾,否则,弱小生命在没有自理能力的情况下得不到生存。蒙台梭利在其著作中提到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印象,以此来塑造自我。家人对儿童的生活照料,也被儿童吸收,慢慢地他能够模仿大人的行为来照顾自己,使自己获得生活的基本技能。而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互动或与外人的交际中,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在影响着儿童。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家庭和社会所承认或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融入自己的行为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儿童会形成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融入社会。

(三)家庭教育促进儿童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他们心中都有一种期待,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朝着这个目标行动,那么父母都有他们独特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智商高低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现在家庭教育对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培养已提前到胎教,给胎儿听音乐、讲故事等已很盛行,还有孕妇的营养补给和行为习惯也受到重视,以期待生出一个身心健康而且是智商较高的孩子。出生之后,家庭教育又进一步为儿童的智力开发提供各种条件,如:亲子阅读,亲子活动,及参加早教活动等。父母希望儿女成才的愿望可以理解,但儿童个性的形成有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性格相作用,作为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顺应孩子的天赋发展的教育才是正确的选择。

(四)家庭教育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安慰和捐赠等。亲社会行为也是儿童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亲身感受到家人是如何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如何共同分享喜乐、团结克服困难,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亲社会行为的学习机会。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恭敬和气、团结互助等美德的培养,最先是在家庭影响中形成的。和谐的家庭氛围,相亲相爱的成员关系,让儿童沉浸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了解到生活在和睦的家庭中是非常幸福的。儿童把良好美德观念融入自己的内心,以此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促进自我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小编有话说:

儿童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注意,需要观察力强的父母,良好地解决需要智慧的技巧。现已放开二孩政策,父母想要生老二还需密切关注老大的反应,发现反对抵抗情绪时,要及时地疏导。父母不仅要照顾儿童的身体发育,也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本文由哆啦A梦育儿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9GBg24BMH2_cNUgAw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