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梦育儿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家庭教育是越来越重视。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并不是断章取义地选取一些教育理念来支持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的影响,避免重男轻女的教养态度,还需要防止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父母应该扩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吸取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他人的经验,分析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懂得孩子的天赋个性,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顺着儿童的气质、个性来教育,让儿童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快乐生活的人。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的核心角色缺失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城乡差别日益严重,贫富两极分化,不仅是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差别,更有教育上的差别。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小孩出生后便无力承担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压力,唯有托付亲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便显现出来。留守儿童的卫生、安全、心理、教育方面产生的问题时有报道。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其他任何亲人都不取代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也不是通过电话或其他沟通方式的教导可以完成的。父母在家又不能更好地维持生活质量,而一味地去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要父母陪伴儿童成长,也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这个问题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帮助,从各方面来促使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离婚率居高不下还有上升趋势的今天,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中既当爹又当妈的情况,首先就让与儿童一起生活的,作为照顾、教育儿童的父母那一方角色混乱,如果父母自己都处理不好自己的角色的话,教育子女肯定容易出现问题。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人际关系单调
自从我国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为,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这个家庭观念很重的我国,独生子女的存在现象,对很多观念造成冲击。如: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男丁延续香火等。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承受了太多的关注与期望,以致于形成懒惰、自我中心、孤独等性格特征。没有兄弟姐妹,家人都围绕着自己转,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不能在儿童期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谈不到合作、竞争、互助等,使其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志脆弱,挫折忍受能力差;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交往能力差;蛮横任性,自我控制力差等心理缺陷。儿童意识不到自己进入社会之后,并不是像在家庭中那样,随时有人关注与帮助,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处理人际关系。
(三)对儿童的过度保护、溺爱
就算家庭中不是只有一孩,也绝对是少子化,已不能如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个家庭养育多个小孩或是几代同堂的情况了。父母对小孩看得很重,过度地保护,能够代替做的事情一定会代做,唯恐怕不能满足小孩的需要,减少了儿童的动手与思考的行为。对儿童的过度溺爱其实是变态的爱了,造成儿童自私、反抗的性格,对儿童社会化起到阻碍作用。
(四)对教育理念的误解
希望子女成才,较多地只注意智力方面,非智力方面相对地就减少了。对一些教育理念,如“人的右脑只开发了10%”、“敏感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认为人的大脑还有更大的开发空间,要抓住儿童的敏感期,从小就按受各种培训,致使儿童过早地承受家庭期望的压力。儿童期是游戏、玩耍的时期,在这期间学会与人相处,应对困难,培养非智力的能力。而家庭对教育理念的误解,以为对这些教育理念的运用,是重视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更有益,其实是剥夺了儿童他自己应有的成长需要。
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家庭教育优化对策
(一)维护家庭的完整与和谐,重视家庭成员的角色行为
家庭成员的完整,特别是双亲的完整,在家庭教育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关爱自己的生命,要能处理好夫妻关系、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创造与维护家庭的完整与和谐。家庭角色的功能不能替代,母亲不是教育儿童的主要者,父亲角色也很重要,父亲的形象是儿童对男性的第一认识,父爱缺失的儿童成年后找对象会变成“恋父型”或是对男性产生恐惧。家庭关系不和谐则会对儿童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作为祖辈,也应该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不能越线代替父母执行一些教育行为,在教育方面要达到一致性。
(二)培养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
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的持续的情感联结,是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心理倾向。依恋对象比其他人更能抚慰儿童。如果孩子出生之后,父母或其他长辈没有帮助孩子与自己建立一种恰当的感情纽带,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绪、人际方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有可能伴随孩子的终生。儿童出生后,父母应主动与孩子建立这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因为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主动去活动、探索,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得以维持。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儿童形成与同伴的友好关系,因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易接触、攻击性低,朋友多,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在这里得到世间最初最纯的爱与关怀。
(本文由哆啦A梦育儿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