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梦育儿
校园暴力是近年来时常被谈起的话题。校园本是圣洁而清净的学习之地,是学生增迸知识与技能、养成品格与行为的场所,但目前,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校园暴力已经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术界和社会学界对校园暴力问题做了大量的论述和调查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和防范措施。就人的品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言,学校和家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始于家庭,成于社会。从百年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分析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校园暴力暴露的弊端,是尤为重要且必要的。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何谓校园暴力,目前众说纷纭。不同学者看法不同,国内外也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对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人认为,校园暴力就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也有人认为校园暴力就是校园暴行,主要指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还有人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这些争议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对校园暴力概念的外延划定上。这里所使用的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履行教育职能期间,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非学校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的暴力行为。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
从当前具体问题分析,校园暴力呈现新的特点:
一是暴力事件发生地开始远离校园,向校园周边发展,学校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管;
二是暴力事件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预谋,突发性概率较低;
三是暴力事件由普通的打架斗殴、索要财物向以折磨、侮辱等方向多样性发展;
四是暴力事件通常借助网络、互联网终端扩散;
五是在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的性别化趋势发生变化,一改传统的男生施暴,女生成为高施暴的群体,并且呈现无矛盾的群体化特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是教育实施者,学生是教育对象,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传授知识、传承礼仪,提升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暴力对学校产生极大危害,给本该安静、安全、圣洁的校园带来极坏的影响,摧残学生身心、摧毁学生价值观,给学生心灵烙下疤痕和留下阴影,严重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校园暴力给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助长不良风气,甚至引发触犯刑律、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有逐年上升趋势。对于一种社会现象而言,它的出现、存在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就当前校园暴力现象而言,我们可将其简单归罪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短板。但就一个人品格的养成和教育的过程性而言,家庭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认真反省校园暴力问题,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还校园圣洁,杜绝校园暴力,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为一个人的一生做了最初的也是永久的积淀,一切教育都以其为基础展开。就此而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爱,抑或爱心。具体而言,这种爱的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父母给孩子的爱,包括物质养育和精神关怀;第二层是父母引导孩子学会爱。儿童在观察中学习,孩子在体验中长大,父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给予孩子全部的爱,也希望孩子学会爱别人。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髙深知识与复杂技能的教育,不是理性说教,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是人一生中爱的源泉和动力。家庭从一个孩子出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爱、给予爱,用真正的爱教育孩子,为孩子的人生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其中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养成、语言行为和思维品质的训练等。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孩子模仿练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习惯既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养成教育的最终产物。养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确是教育的灵魂。家庭是人生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是否实施得当直接影响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小编有话说: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从一个人的爱心、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中剥离具体知识与技能后,便得到道德品行。孩子必须具备分辨正确与错误价值观念的能力,并且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在孩子与父母、祖辈及同辈间发生的生活关系和道德关系以及家庭事件的浸润下产生。
(本文由哆啦A梦育儿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