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Michael C. Haffner医学博士的说法,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前列腺癌变体,很少有医生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并治疗这种疾病。与每年超过一百万例前列腺癌确诊相比,相关文献中仅确定了100名左右的前列腺基底细胞癌患者。
在接受采访时,Haffner博士表示:“(前列腺)BCC这个名字一直存在长期争议,该疾病在1974年首次被发现时被称为前列腺腺样囊性癌(ACC),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将ACC重新归类为BCC。虽然它在某些方面与更常见的ACC相关,但基底细胞癌显示出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特征。”Haffner博士和他的团队对2名BCC患者的档案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他们确定前列腺BCC的特征是总拷贝数低和突变负荷低,以及16号染色体的复发拷贝数丢失。(编者注:复发拷贝数变异是指不同样本的相同区域出现的拷贝数变异。)
Michael C. Haffner, MD, PhD
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人类生物学部和临床研究部助理教授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相关背景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由前列腺基底细胞构成的罕见的前列腺恶性肿瘤,由Frankel等人于1974年首次报道,称其为腺样囊性癌,后被命名为基底样细胞癌、腺样囊性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2004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基底细胞肿瘤包括基底细胞腺瘤和BCC,将细胞丰富结节性基底细胞增生称为基底细胞腺瘤,类似于基底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的恶性基底细胞肿瘤则统称为BCC。2011年外科病理学将前列腺基底细胞样肿瘤分为两种:腺样基底细胞肿瘤:形态类似涎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较温和;BCC:形态类似于肛管基底细胞样癌,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此两种类型肿瘤免疫组化标记鉴别比较困难。在2016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的基底细胞肿瘤删除基底细胞腺瘤,只保留BCC,并等同于腺样囊性癌。前列腺BCC非常罕见,目前国内文献相关报道较少。
《WHO(2016)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只保留了前列腺基底细胞癌
Haffner博士表示:“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正常的前列腺有2种不同的细胞类型——管腔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基底层被认为是再生细胞部分,而管腔细胞是产生前列腺分泌物的细胞,它们是前列腺的业务末端。前列腺中出现的大多数ACC具有与管腔细胞非常相似的表型。相比之下,基底细胞癌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特征和生长模式,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可用于区分腺癌和基底细胞癌。有些病例可能在诊断上具有挑战性,但可能通过整合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来建立基底细胞癌的诊断。”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临床特征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相关报道中,患者发病年龄为28-89岁(中位年龄为68岁),其发病年龄较前列腺腺癌年轻,其临床症状与前列腺腺泡细胞癌相似,而血清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浓度一般在正常范围内,成为临床上与前列腺腺泡细胞癌鉴别要点,但少数情况下也可出现血清PSA浓度轻度升高。前列腺BCC可与腺泡细胞癌伴发,引起血清中PSA浓度明显升高。
根据2020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的研究结果,前列腺基底细胞癌通常“具有较低的恶性肿瘤潜力”。然而,已经报道了多例侵袭性BBC导致转移和复发的案例——高达10%的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出现转移,超过40%的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的转移倾向于肝脏、肺和肠道;相比之下,ACC倾向于转移到骨骼中。在一项针对19名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4名患者(21%)发生转移;在15名随访0.3-11.8年的患者中(患者年龄从43岁到83岁不等),2名患者死亡,3名患者带癌生存,10名患者无疾病证据(NED)。
组织病理学
前列腺BCC大体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 部分可呈鱼肉样,界限不清,有时可见微囊形成,而普通前列腺腺癌通常为黄色,但肉眼难以与前列腺增生症区分。肿瘤主要位于前列腺的移行区,也有的位于外周区。前列腺BCC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常排列呈巢团状、假腺样或腺样囊性结构。前列腺BCC除最内侧腺腔样上皮外,大部分肿瘤细胞表达基底细胞标记物,如P63、34βE12、CK5/6等,目前认为P63是前列腺基底细胞特异性高及敏感性强标志物。Shah等人认为P63对于基底细胞识别比CK(34βE12)敏感性更高,联合应用CK(34βE12)及P63可提高检测结果稳定性并减少假阴性结果。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HE染色)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与分子检测
因为前列腺基底细胞癌很少见且难以诊断,Haffner博士表示BCC是一种研究不足的疾病。2022年11月,Haffner和他的同事发表了一项旨在揭示BCC遗传驱动因素的研究结果。“与关于前列腺腺癌基因组改变的广泛文献相反,BCC的基因组驱动因素是未知的,”Haffner博士表示,“这促使我们研究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的基因组组成。”Haffner博士和他的团队对2名BCC患者的档案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他们确定前列腺BCC的特征是总拷贝数低和突变负荷低,以及16号染色体的复发拷贝数丢失。此外,BCC与KIT、DENND3、PTPRU、MGA和CYLD的驱动基因改变有关。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前列腺基底细胞证明CYLD基因丢失导致细胞增殖增加,进一步证实了CYLD蛋白在前列腺基底细胞中的机制作用。他们最终得出结论,前列腺BCC显示出与ACC不同的基因组改变,并强调了16号染色体丢失在这种罕见肿瘤类型的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总结
“总体而言,前列腺BCC的基因组显示出相对较少的改变——这包括拷贝数变化、结构重排以及突变。”Haffner博士表示,“令我们震惊的是,我们在这两个病例(的石蜡包埋标本)中并没有发现前列腺腺癌中的经典基因组改变。而且,我们开始看到涉及16号染色体复发拷贝数的改变。尽管16号染色体是一条易受到其他肿瘤类型拷贝数变化的影响的染色体,但这可能是这些肿瘤基因组结构的差异化导致的。”大多数发生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的患者接受标准的前列腺癌治疗,包括手术切除,但大多数病人可能需要放疗或化疗。Haffner博士表示:“大多数患者对局部治疗反应良好,但这些基底细胞癌有不同的‘口味’,有些病例表现得更具侵袭性。文献中已经注意到的是,一些表现出较高坏死率和较高细胞增殖率的肿瘤在其临床行为中往往更具侵袭性。这些病例丰富了我们对前列腺基底细胞癌转移和发展的认知。”
Haffner博士最后表示:“即使标准不是很明确,但基于组织形态学和非常简单的分子评估,人们可以开始尝试对前列腺基底细胞癌进行风险分层。
参考文献:
[1]Researcher Highlights Need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Prostate Basal Cell Carcinoma.https://www.onclive.com/view/researcher-highlights-need-for-improved-understanding-of-prostate-basal-cell-carcinoma
[2]K,Frankel,J R,Craig.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Report of a case.[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1974,62(5): 639-45.DOI:10.1093 /ajcp/62.5.639.
[3]申发燕,白冬雨,张海萍,钟山,庄严阵.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20,29(01):56-60.
[4]藏素红,张静,石怀银,吴彦,罗丹,张亚静.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10):1434-1436+1441.
[5]Dong S, Liu Q, Xu Z, Wang H. An unusual case of metastatic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Front Oncol. 2020;10:859. doi:10.3389/fonc.2020.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