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的游戏

2023-08-19     飞地APP

原标题:蒋志的游戏

当代艺术是反对滥情主义的,所谓零度写作。蒋志也正是通过游戏获得了他与生活的距离,但我们不能由此肯定蒋志的作品没有痛点,从《我们都是你的礼物》中的关键词“短暂”,我们能窥见怜悯……蒋志是个纯粹的人,或者说是个孩子,他在他的天性中找到了创作的源头。

蒋志的游戏郭熙志

我和蒋志大约在2000年左右相识,那时我们是电视台的同事,我住在六楼,蒋志住在五楼的一个单元房内,大厅用木板简易地隔成一个房间,这是蒋志的宿舍。我第一次去这个宿舍,是为了看他的纪录片《食指》,看完之后,蒋志要与我做一次关于纪录片虚构的对谈。自那以后,他离开电视台,先是去了《街道》杂志,后是去了《凤凰周刊》,他的夫人娃娃,写了一篇关于我的纪录片《渡口》的文章,发表在《凤凰周刊》上。蒋志不习惯于在单位工作,有一次他对我说,我真不知道你们为什么喜欢单位。

一、蒋志游戏史

一开始,除了《食指》之外,我们对蒋志的了解还有一些短片,比如《飞》,拍的是蒋志自己的手臂(1),孤独地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像一只翅膀一样飞行,这大约是蒋志作品游戏的开始,有点寂寞,且并不痛苦。在《街道》杂志工作的那段时间,他大约还完成了两个摄影作品集,一部叫《谬》,一部叫《洞》,内容也都是行为艺术为主的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这两部摄影行为记录作品集之后(2),蒋志进入摄影系列《木木》和纪录短片《空笼》及《片刻》阶段(3)。《木木》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女孩的木偶,蒋志将它置放在海边、沙漠、树林里,成为一个拟人的存在,童趣而与社会批判无关,仿佛蒋志依然沉眠在他的童年时光,在摆弄着他心爱的玩具。后来《木木》成了一个成人的面具,成了一个真正的拟人化处理,这个扮演木木的人成为了蒋志的夫人娃娃,木木成了一个由人扮演的玩具,这种替代带来了创作的广阔性,木木出现在废弃的工厂,木木出现在街道围观的人群中等等,你似乎发现蒋志由一个纯粹游戏的儿童开始变成一个对社会有旁观兴趣的青年人。与此同时,这种旁观在短片《片刻》中间也经常出现,比如镜头对准一群观看电视的民工们,在这个短片中,蒋志并没有表现民工们的生活,他更多的兴趣是画面里民工们观看过程中的一张张面孔以及突然爆发的笑声。蒋志的“看”依然是游戏的,尽管他在工厂、街道这些社会场景,他关心的不是社会批判。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观看的着眼点还在于有趣、好玩所带来的陌生化效果。这之后,有两三部影像作品,诸如一次去韩国旅游的印象式的记录,他拍摄了许多树影在墙上的运动,类似水墨,还有一部颇为游戏短片,叫《一百下》(4),描写了一块猪肉切开之后,被一个男性生殖器插入了一百下,这让我们想起在半纪录片《香平丽》中那个用油条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画面(5)。《香平丽》描写了一个同性恋的小伙子,他喜欢扮演美丽的女性,却在实际生活中屡遭自己的恋人虐待,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然而看完片子却无法引起我们对香平丽的同情,甚至有几分戏谑的荒诞(6)

这之后,蒋志去了北京,开始了以摄影为主的创作阶段。系列摄影《娇羞》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蒋志寻找了一百位女性,要她们做出娇羞的表情,进行拍摄。这显然不是一次对传统女性的“娇羞”品质的寻找,蒋志更多是在呈现“娇羞”的消失,在这个作为女性的传统定义的表情消失背后,人们看到的是时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天换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些摄影作品,例如一个年轻女子身材容貌时尚性感,却孤独地坐在一个房间里,在充满欧陆风情的空间布置之下,坐在意大利式的天鹅绒的床上,剪下自己涂着红色美甲的脚趾,美甲的脚趾洒满地毯,时尚女子毫无痛感,仿佛木偶(7)。这一系列作品中,蒋志显然在游戏的背后有了对社会批判的内涵,对消费主义时代人的物质化的呈现具备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景观社会的审视。但蒋志通过游戏的批判不仅仅是借助时尚的西马理论,他对中国有“在地性”的指向,比如录像作品《奔跑》(8),就通过三代领导人循环往复地奔跑动作表现了对社会发展主义的反思。

“变得成熟这事让我觉得可怕”,蒋志说。蒋志拒绝长大吗?不,蒋志通过游戏的角度获得一种新的“看”。

《娇羞的,太娇羞的》摄影,2007年

二、《我们都是你的礼物》:“空”的诗

蒋志的新作《我们都是你的礼物》让我想起荒诞剧《秃头歌女》,那个每天早上醒来都会歌唱一句“我们的生活多美好!”的秃头歌女。这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挥之不去的俗艳愿景,是人类自欺欺人活下去的精神源头。人类需要礼物,人类也需要把自己变成送给别人的礼物。蒋志通过购买,获得了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埃及、欧洲乌克兰、亚洲泰国等地的定制影像,制作成实验电影《我们都是你的礼物》。实验电影《我们都是你的礼物》仿佛是一幕在全世界上演的宏大歌剧,既全球化又中国化。在不断重复的“我只想让你平安、我只想让你愉悦、我只想让你开心、我只想让你幸福……”的问候中,形成了某种空洞的诗意,在这些诗意中,欲望被嘲笑,正如“每天硬邦邦”、“男朋友八百个”、“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做爱”,发财梦也得以圆满……在这种使用了类似于中国春晚电视问候的形式之下,融合了当地的土风舞蹈,从草裙舞到击鼓舞,雄壮的男性肌肉和女性暴露的比基尼,夹杂着射向天空的子弹,构成了一系列狂欢的游戏。这是一副类似于浮世绘的全景式画卷,在里面既能看见个人欲望状态,又能看到世界的战争状态,既有家庭的分离,又有伟大祖国走进新时代,杂糅了每天像雨点般袭击我们的人生百态和世界景象,然而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儿童的介入达到的,不仅仅是画面里出现的儿童,也是通过儿童化的游戏方式达到的,这使作品有了距离,在作者与作品之间所形成的距离带来了诗。然而,在《我们都是你的礼物》的作品中,这首诗又是一首“空”的诗,“空”的诗的“空”,是对内容的取消,对意义的取消,又是对意义的重新赋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作品虽是影像,却是一首荒诞诗。因为游戏与荒诞使影像作品《我们都是你的礼物》具备了哲学品质。

《我们都是你的礼物》剧照,2023年

让我们回到作品的台词,“花花世界迷人眼,只有哥哥最耀眼”,这有点类似于古典小说的开头,然后就是“祝大便永远顺畅”、“资产百亿”、“要女人有女人”,诸如此类,也会关心俄乌战争,也会呼吁保护儿童,这些都是一些重复,循环往复的叠唱,它是诗,却表达毫无意义的空白,因为所说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一些达不到的愿望。到了结尾部分,作品中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女孩子念着同一首诗:

我只想让你恋爱

短暂

唱着歌

短暂

我只想让你平安

短暂

唱着歌

短暂

我只想让你愉悦

短暂

唱着歌

短暂

大家注意到,有一个关键词不断出现,就是“短暂”,很显然,这个“短暂”在整个表述中是跳跃的,他跟恋爱、平安、愉悦没有直接关系,正是这个毫无关系的核心词,让整个作品呈现出诗意。就仿佛在结尾的时候,面对着一群嘻哈舞蹈的欢乐人类,有一个上帝的身影,按下了暂停键,那就是“短暂”。在那一刻,意义被一笔勾销了,而些许的怜悯、同情又回到了作品的核心。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我们都是你的礼物》片段 - 非洲歌手

    三、距离与疼痛

    当代艺术是反对滥情主义的,所谓零度写作。蒋志也正是通过游戏获得了他与生活的距离,但我们不能由此肯定蒋志的作品没有痛点,从《我们都是你的礼物》中的关键词“短暂”,我们能窥见怜悯,而在蒋志的一个系列摄影作品《情书》中,我们能看到蒋志对亡妻的追念,作品《情书》拍的是各种形态的燃烧的花朵,那是燃烧的痛与怀念。有一段时期蒋志经常要手书《心经》,他在平静的日常中消化着自己的伤痛,又以平静而有距离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个燃烧的花的意象,触及痛点,但又是那么的轻,那么的美。

    蒋志作品的现代主义定位,是他通过游戏超越了表达内容,也即他关心的是“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但,蒋志作品又与社会现实、自身生活处境密不可分。在蒋志的作品中,你很难找出某个现代主义大师的身影,蒋志是个纯粹的人,或者说是个孩子,他在他的天性中找到了创作的源头。

    2023年8月11日于深圳市侨香村戒酒斋

    《情书》摄影,2014年

    校对

    (1)《飞吧,飞吧》,当时是请吴美纯帮忙“飞”的手。

    (2) 2001年开始筹备一本独立刊物《Paradox》(谬刊),收录了很多朋友当时的各种形式创作,主要以文本和图片形式。第一期主题为《谬》,2002年3月出版。第二期主题为《洞》,2003年出版。

    (3)《木木》创作开始时间是1997年,我是1998年12月移居深圳。2002年开始在深圳和香港续拍木木,从小木木变成大木木了。

    (4)《肉100》。

    (5) 提到的油条是另外一件录像《一根老油条》。

    (6)《香平丽》的主角是3个人,香香、平儿、丽君。

    (7) 这件摄影拍摄于2002年,《一种完美生活》,还是在深圳时期创作的。

    (8)《向前!向前!向前!》

    去年我制作了一件作品,取材于网络定制的“海外喊话祝福”视频,本来是作为一件多屏影像装置,但因为视频内容不被国内展览机构接受,就剪成了一个单片,作为和朋友们私下交流之用。

    前不久我把这件新作发给了多年老友、在纪录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老郭,他看完之后当即电话我,说要写一篇文章,也许这件作品,颇得他游戏人间的态度。当老郭发来时,我正和朋友在一小餐馆小酌,不能细阅,翻到最后写于“戒酒斋”,一乐,心想老郭终于戒酒了,真好,但是也知他往往酒后写文章、写书法,思维奔逸、妙语频出、挥洒自如,不知他是不是真的能舍得此境界,但饮酒过多,我也替他担心。当我酒后回家端坐,把文章从微信导到电脑里细读时,发现老郭对我的以往作品大多都记错了。为老郭的文章勘误之后,会心一笑。我与老郭2000年在深圳电视台宿舍楼里相识,随后就是二十多年朋友,知音难得,我们经常把酒言欢,我视老郭为良师挚友,2006年我又移居北京之后,只要一到深圳,一般都会找老郭喝上几杯。朋友之间,气息相投最为牢固和迷人,“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人生一大乐事。我想老郭也不必更正其中作品的细节差错,那些误差,毫不耽误我们的相知,说不定正是这些误差,是我们友谊的组成因素,这就是我为何会心一笑的缘故。

    蒋志于2023年8月11日晚

    转载自公众号“渡口文化传播”

    题图:作者口述文章

    排版:阿飞

    “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你的衣在那 却失去了主人

    ‍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2638133d62e71a0e70952fd86f6b9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