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梦育儿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的脾气都不太好,孩子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对待家长也会出现许多不尊重的现象。我们必须要注意这种情况了!其实,我们都知道身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礼貌、脾气好的孩子。
本次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想让孩子有好脾气,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1、家长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
2、家长要言出必行
有些家长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家长希望以后也被孩子骗。家长不要骗孩子。而且家长还刻意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会骗他,父母会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孩子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家长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孩子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3、家长要始终如一
家长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家长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孩子不行,就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混乱。家长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家长造成的。
4、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家长是为了孩子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家长也无法满足时,如果孩子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6、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家长不让孩子做,但孩子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孩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家长不想让孩子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孩子的探究欲,怎么办?家长一方面告诉孩子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孩子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可以建议孩子: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那么孩子会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
7、家长应该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家长或许会思考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孩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家长其实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孩子自己收拾。家长可以让孩子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在孩子摔倒后家长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家长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
8、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家长真的很累,家长也要睡觉,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玩,不要打扰家长;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当家长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家长还应该会让孩子知道家长抱着他很累,让孩子自己走;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家长的不对,家长会主动向孩子说对不起;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所以在孩子生病时,孩子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小编有话说: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家长的行为和动作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形成很大的影响。当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好的脾气和性格的时候,家长也要为此付出行动与努力哦!让我们一起加油,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吧!
(本文由哆啦A梦育儿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