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用户都希望与自己交流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也是云知团队一直提倡构建人格化运营形象的原因。人格化运营形象不仅赋予公号鲜活的生命,更能为运营者清晰地描绘出用户画像。
随着号的发展,我发现用户画像与我一开始建立的人格化运营形象有偏差,我应该怎么办?公号真的需要人格化运营形象吗?
在公号运营初期,建立人格化运营形象,会更容易给自己树立标签,帮助运营者锁定第一拨用户,并能够较清晰的描绘出初期用户画像。对于粉丝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形象去追随和信任。
拿《凯叔讲故事》举例,一般来说,睡前小故事都是妈妈给讲,为什么一个光头大叔讲哄睡故事能够这么讨喜?
凯叔的人格化运营形象建立在他个人,不得不说,在知识领域上,往往男性看起来更具权威和专业性,而且男性讲故事逻辑感强,孩子容易接受。最重要的是,凯叔颇为亲切的大秃头形象,相比女人讲故事,他更受年轻妈妈的喜爱。他的人格化运营形象,帮助他清楚地抓住了自己的主要用户,不是听故事的孩子,而是年轻妈妈。
人格化运营形象不一定非得是真人,很多运营者文字输出能力很强,但却不愿意走到前台。对很多“当面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把自己藏在虚拟人物形象的背后,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
对于粉丝来说,他们希望有一个真实的人去跟他互动,而不是机器,无论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运营者描绘出来的。
随着用户增多,用户画像的外延与你构造的人格化运营形象产生偏差,这时要勇敢的做出改变。像演员朱旭老爷子所说:我所演的角色都是活着的,他既有前生又有来世。人格化运营形象也是一样。
如果用户画像越来越窄,你需要做的是“去标签”,通过规避某些做法、看法和性格特点,把不被用户接受的标签,慢慢从人格化运营形象上去掉。
如果用户画像越来越宽,你需要做的是“加标签”或者“换标签”。为了不使标签加的太突兀,最好营造一个合适的事件,作为形象性格改变的节点。比如性格开朗的李大拿,老婆跟隔壁王二跑了,从此变得低沉阴郁、愤世嫉俗。
既然你的人格化运营形象是一个活着的人,那么他肯定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当你发现某个标签实在与自己的形象不搭,可以利用朋友圈内的朋友来覆盖自己触及不到的形象运营。聪明的咪蒙就是这样做的,她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来源于“我的一个朋友”,巧妙地避免了同一个形象上出现过多标签,以至互相不搭。
但还是那句话,人格化运营形象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形象改变亦是如此,你需要不断地给用户强植你树立的标签。
云知团队运营的公号《雅昌艺术图书》中,阿雅是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文青,对很多艺术书籍有了解。
在某一期内容,涉及到美剧《斯巴达克斯》的剧情引入,这是一部充满血腥暴力、略带色情的剧,与阿雅的形象着实不符。于是该期内容,“阿雅的某位男性朋友”出场救火。
文章以“阿雅被一位男性朋友安利了这部剧,看了两集便看不下去,于是来吐槽一下……”为开头,既引入了《斯巴达克斯》,同时不损阿雅文艺女青年的形象。
“媒玩儿”,是由云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群热爱新媒体的年轻人,搭建的新媒体知识答疑公众号。他们通过代运营的60多个公众号,新零售、原创KOL的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体方法论。新媒体,有问题,找媒玩儿!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