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每天 10 公里跑一歇一好还是每天都跑每次 5 公里好?

2023-03-06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跑步每天 10 公里跑一歇一好还是每天都跑每次 5 公里好?

“隔天跑10公里”和“每天都跑5公里”,单月跑量都接近150公里,已经接近绝大多数目标完成马拉松的跑者月跑量了。不管目标是什么,把跑步系统性周期化,可以让跑步事半功倍得多。

养成用“时间”而非“距离”衡量训练的习惯

本质上时间、距离,连同配速、心率、功率…等,都是衡量跑步强度的单位。时间和距离无疑是其中最容易获知的。

那为什么要养成用时间而非距离衡量训练的习惯呢?

一来时间可以更直观的判断强度负荷,尤其基于跑者本身而言;二来在心理上,当身体状态感觉良好或训练即将结束时,能避免想尽早尽快完成的冲动。

以“一位跑者以有氧慢跑心率进行了6分配速的10公里跑步,用时60分钟”为例。

“60分钟的有氧慢跑”这一表述精准的说出了该跑者的训练输出(即承担的训练强度负荷),而“十公里有氧慢跑”就无法兼顾跑者的能力变动、训练环境的差异、跑者状态的变化——比如炎热夏季/高湿环境等要素可能让跑步的艰苦程度放大很多,相同强度输出下配速要慢很多,相比凉爽季节,跑一次十公里身体就付出更多、也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

很多跑者在最后1、2公里往往眼看完成在即而身体状态又不错,就会忍不住去提速完成,这也是很糟糕的习惯。用时间衡量就避免了这个问题,毕竟没有人能让时间变得更快一些。

把单一性的跑步调整为周期化的训练

与职业选手一样,系统性的周期训练同样适合业余跑步爱好者/健身跑者,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回报。这里的效率,既可以指跑得更快,还包括降低伤病隐患、更高的燃脂效率、更好的身体状态、跑步中更大的收益,等。

比如马拉松跑者的训练周期往往长达12-24周,会被分为基础耐力期、强度进展期、比赛备战期、减量调整期。不同周期内,单次跑步的强度和训练效果都不一样。

比如以减脂健身为目标的跑者,跑步同样需要周期化。前期的重点会是掌握跑步的技巧并养成跑步的习惯,以低强度有氧慢跑夯实耐力基础,中后期则应该适当加入不同配速的强度跑,来实现更高效率的燃脂。

——所以他们都会有一份“训练计划”,并按照这个计划执行。计划中的训练种类、训练强度往往会有3-6种不等,也能让身体充分在跑步中得到提升。

以下是一份希望在2小时30分~3小时(关门时间内)相对轻松跑完半程马拉松为目标的训练计划,12周时间分为三个周期,基础耐力期(5周)+强度训练期(4周)+比赛准备期(3周):

可以看到训练包括了有氧慢跑/恢复跑/综合有氧跑、中长距离跑、马拉松配速跑、长距离跑等训练内容,分别可以用心率和配速来决定跑步强度:

不要把训练内容固定在一两个跑步形式,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当身体长期承受相同强度的负荷时,非常容易出现潜在的伤病,获益的价值曲线出现明显的停滞。

如果只是每次都跑5公里或10公里,心理上也会出现乏味疲惫感。

并且距离只是训练课表/计划的一部分而已,只完成距离很难说就能收获想要的结果。

相比“隔天跑10公里”和“每天都跑5公里”,可以如何规划训练

系统性周期化训练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

  • 如有比赛的打算,训练周期至少需留12周以上,才能称得上系统性;
  • 无论怎样的跑者,有氧慢跑在所有训练中的占比都会达到70%甚至更高。这其中的20%可以以比有氧慢跑更慢的配速(恢复跑)进行,用来消化训练结果、且降低身体的配备感;
  • 速度偏快的训练可以更好的刺激到心肺,同时帮助提升跑步的节奏感,但强度也会增加。怎样在接近强度的同时又降低难度?可以尝试将单次训练分组进行;
  • 强度训练和长距离跑后都需要更长的恢复休息时间,因而同一训练之间最好间隔3-4天;
  • 跑步之余,增加交叉训练、力量训练和灵活性训练,它们都可以帮助你跑得更好。

我们以“隔天跑10公里”和“每天都跑5公里”接近的训练量为例,设计一周的跑步计划——

周一:有氧慢跑60分钟。其中包括10分钟的热身慢跑,40分钟的有氧匀速跑,10分钟的冷身放松跑。结束后进行10分钟左右按摩放松;

周二:休息或交叉训练(游泳/骑行/瑜伽或强度较低的球类运动);

周三:50分钟速度跑。其中包括10分钟的热身慢跑,3组每组10分钟速度偏快的跑步,组间慢跑或快走4分钟,10分钟冷身放松跑。结束后进行10分钟左右按摩放松;

周四:25分钟有氧慢跑;

周五:休息

周六:20分钟放松慢跑。跑后应尽量没有疲惫感,且觉得身体“充满电量”;

周日:75-90分钟的长距离慢跑。以有氧慢跑的配速匀速进行,也可在10分钟的热身慢跑之后,60分钟逐渐平稳加速,最后10分钟回归放松慢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