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WMM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之一的东京马拉松为例,近几年的中签率在8%左右浮动,基本上12位报名者中只有1人才有机会最终站上起跑线,而总报名人数达到惊人的33+万人……近十年国内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的中签率也逐渐走低,小于20%近乎常态,在后疫情时代尤为如此。
——可能越来越多的跑者都需要接受一个事实,能参加大型顶级马拉松赛事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每年的参赛安排里或许也要根据马拉松的热门程度,做适当的搭配,而非只盯着那些头部的热门赛事。
摆正心态,且跑且珍惜。
以下这些方法未必可以直接提高马拉松报名中签率,不过也是很多在报名阶段经常犯错的环节,需要避免:
一定要符合马拉松报名需要的条件
很多人会忽略马拉松比赛的竞赛章程/报名细则,请反复仔细阅读后再开始报名。对要求的成绩证书、体检报告、紧急联系人方式、个人资料,都要做到准确无误。
千万不要试图去作假,妄图通过ps等伪造完赛证明,或体检证明,都可以导致直接被取消抽签资格,甚至被列入赛事的黑名单。
在上传完赛证明时,也请尽量上传近期大型认证赛事的完赛成绩证书,时间则尽量在最近2年内完成为宜。近年很多线上赛事,但多数马拉松组委会都不承认线上马拉松的成绩,因而除非赛事允许,否则不要试图“蒙混过关”。
紧急联系人等也请如实填写亲属家人,不要随意捏造。
考虑先完成数场免抽签赛事
多数名额紧俏需要抽签的马拉松赛事,其报名资格要求也较多,如完成全马的比赛证明等。除了这些比赛,跑者们不妨多考虑先完成一些先到先得的免抽签赛事,除了比赛质量外,可以重点关注那些高认证度的比赛——如有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田协共办赛事),这样相当于完成了有更靠谱背书的比赛,成绩的认可度也会更高。
参加比赛的场次越多,完成的认证赛事越多,有更多近期的符合抽签的完赛成绩,被抽中才有了基础前提。
尝试持续不间断参加某场马拉松
近年一些马拉松都设置了对连续多年参赛选手的报名福利政策,比如“连续参加*年比赛”的跑者,就可以免抽签直接报名比赛。*的场次要求则在3~5年不等。
有些马拉松更是为连续10年参赛的跑友设置了终身参赛号等,来感谢拥趸跑者的长期参与。
这也是越来越多马拉松赛事的趋势。
所以跑者不妨选择较为便利前往的马拉松(所在城市/周边城市),尽量积累某场心仪马拉松的连续参赛年份,避免中断,在未来可能也会实现免抽签直接准入的参赛机会。
这类比赛,通常以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马拉松为优先考虑。
达到精英跑者的成绩门槛
这是最稳妥、但也对绝大多数跑者难以逾越的门槛。
目前绝大多数马拉松都设置了达标成绩门槛,当成绩符合标准即可免抽签报名。不过这些成绩标准通常非常高,放全场比赛中,只有前5%甚至1%的跑者才能达到。成绩门槛需要注意这几点:
1.完成时间。
通常要求该成绩在赛前18~24个月内完成,有些则会附加在往届赛事达到***成绩的前提。所有完成时间也以最终比赛证书上的时间为准;
2.性别及年龄段。
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有不一样的成绩门槛。通常以5周岁为一个年龄段,年龄越大则成绩门槛越低;
3.成绩达标外的附加条件。
我们以最经典的波士顿马拉松报名门槛为例,其每年达标成绩BQ(boston qualify)都会有变动(通常是越来越严格),某年35-39岁的达标成绩是男子3小时05分女子3小时35分,但每年实际达标人数都超额,因而组委会会根据每年报名情况最终设定一个成绩门槛,而最终的入选成绩要比BQ快上5分钟左右。
所以对35-39岁的男性而言,想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最好他近19个月内的完赛成绩能达到2小时58分甚至更快,才是比较稳妥的参赛方式。
东京马拉松也是如此,其Semi-Elite组要求男子达到2小时32分00秒内、女子3小时19分00秒内,完成时间在赛前两年内。但并非达标就一定能免抽签,超额选手依然需要抽签决定是否能最终出战。
——大体上,成绩与中签率之间并无绝对的正相关。不过跑得快一些,对中签而言显然不会是坏事。
非常想参加某场马拉松,但未能中签是否还有补救的办法?
几率不大,不过可以试试——
马拉松是项大型城市体育活动,会有诸多的赞助商和合作商参与,借着马拉松,部分品牌会有活动名额/赞助商名额,所以在报名时,留意官方的赞助商名单,如有活动就积极参与一下。
同理,有些马拉松组委会也会设计类似的环节,来满足少数未中签者的心愿。
有些马拉松还设置了多轮抽签机制,如首轮中签但未按时支付的选手,其名额也会放出继续给到其它未中签者,排队顺延的几率虽小,也聊胜于无。
还有一种曲线参赛的办法,除了慈善赞助名额外,有条件的跑者也可以选择申请急救跑者、兔子(paceer)等——这类身兼其它任务的参赛者无法在比赛中随性而跑,不过成绩依然会被认可,也会有自己的完赛证明(及额外的一些证书)。
最后,
依然请每位马拉松跑者多看几遍参赛手册,绝对绝对绝对避免违反赛事的规定,特别是伪造号码牌、不按规定在自己出发区起跑、不正确佩戴号码布/遮盖号码布、完赛芯片的处理(有些赛事曾要求归还计时芯片)、赛道上的不文明行为……等,都可能导致被列入赛事的黑名单,甚至被禁止参加所有田协共办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