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要隔天跑还是每天跑?

2023-09-08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跑步要隔天跑还是每天跑?

不管跑步基于什么目的,本质都是通过向身体施加一定的压力刺激,来让身体实现想要的效果。只有当这种压力刺激足够且不过量,跑步训练才是有益的。所以天天跑和隔很久跑一次,都不见得就是最正解——

职业长跑选手,每周会安排7-12次训练。他们基本上至多只休息一天,周中也有2-3天会一天两练。除了跑步,训练内容也包含力量/柔韧/灵活性/交叉训练;

精英跑者,每周跑步也至少会达到4次。无论目标是马拉松冲击300,还是尝试突破自己的pb,这类跑者通常都会有自己的跑步训练计划,执行程度也普遍能达到75%以上;

进阶跑者,跑4休3、跑3休4较为常见。他们的单次跑步距离会在5公里以上,周末往往也会安排60-120分钟的长时间有氧慢跑。尽管有时候受制于生活、工作或天气原因,进阶跑者还是会尽量保持规律的跑步习惯,绝大多数马拉松跑者都可视为这一团体。在马拉松较多的春秋季节,他们的周跑量也普遍能达到50公里左右;

长跑爱好者,每周往往进行2-4次跑步,他们未必视参加马拉松或其他比赛为追求,但也有一定的跑步目标,比如加强自己的有氧耐力、维持体型/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等;

健身跑者,多数会在其它运动前后(如球类,健身房运动,游泳等),将跑步作为热身和冷身放松。单次跑步的时长未必很久(一般在5-15分钟左右),频次则视具体运动而定。

本质上,配速、跑步距离/跑步时长、心率、功率……都是衡量跑步强度的单位,很多人会再辅以外界客观条件(温度/速度/风力/日晒/上下坡等)来确认跑步是不是“轻松”、“适中”和“疲惫”,但绝大多数跑者都只会从单一数据去判断,可靠性并不高。

外加人的身体体感极具欺骗性,比如有些跑者觉得自己跑的时候很爽,但身体可能已经处于高负荷的疲惫状态,接下来可能“莫名其妙就伤”了,比如有些高温天气跑得很累很辛苦,但单次跑步的强度并不高,恢复时间也较短。

所以当下,职业选手和严肃跑者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负荷管理方式,就把很多的训练数据配合一些运动手表等设备的采集,再用一定算法去评估出来。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定制化评估方法,对于有些数据也没法采集——比如最重要的运动后过摄氧量(EPOC)——因此我们给出一些跑步频率的确定方式:

1.

不管什么类型的跑者,都养成记录晨脉的习惯。尽量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睡眠时长,每日醒来后静坐床边一分钟,而后测量晨脉(没有心率设备可以按压脉搏自行计数),如果今日晨脉较昨日提升幅度超过10%,意味着睡眠休息质量较低,或昨日的运动强度较大、身体压力较高,那今天就需要降低运动强度(跑少点,跑慢点),或者跑休

2.

健身跑者和长跑爱好者进行的跑步推荐以有氧慢跑为主,即在跑步时尽量只用鼻子呼吸、跑步的同时可以保持简单的对话。

只进行低强度的有氧慢跑,两次跑步间的间隔尽量不超过72小时,否则上一次的训练收益就会降低。至于有氧慢跑的强度(配速和距离/时长)因人而异,以可以轻松维持住匀速、且跑完身体没有明显疲惫感为准;

3.

除了有氧慢跑,进阶跑者的跑步则还会包括更长距离的有氧慢跑接近乳酸堆积阈值的跑步训练强度极高的间歇跑训练,后三者都属于强度训练。

长距离有氧慢跑,彻底恢复时间需要7-10天,进阶跑者最少也要间隔4天进行。该训练产生效益的时间则是在持续进行4-6周以后;

乳酸阈值跑步训练,彻底恢复时间需要4-7天,进阶跑者最少也要间隔3天进行。产生效益的时间则是在7-10天后;

间歇训练,彻底恢复时间需要至少7天,进阶跑者最少也要间隔5天进行。产生效益的时间则是在10-14天后;

4.

任何持续两日或更多日的跑步,第二天训练前身体应基本没有疲惫感;

除了强度训练中的间歇训练,绝大多数跑步都只要求以七成力的强度完成,完成后身体稍有训练感,跑完后2-3小时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