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马拉松跑得轻松一点?

2023-09-12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怎样才能让马拉松跑得轻松一点?

马拉松跑得“不轻松”,绝大多数因为两种情况,

——当然,这里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客观影响,诸如高温高热强逆风的比赛都会更加痛苦、诸如频繁折返和上下坡的赛道显然也要艰苦得多。

毕竟对每一个跑者、即便是顶级职业选手而言,马拉松都是一项艰苦的挑战,谁都无法真正轻松地去完成。题目中的“轻松”,也并非绝对而是相对。

就着“夯实有氧基础”和“采用正确的比赛策略”两个角度,具体说下怎样才能让马拉松跑得轻松一点。

有氧耐力的两大基础训练:有氧慢跑+长距离慢跑

有氧能力代表了马拉松的下限,对绝大多数业余跑者来说,它至少决定了90%的马拉松结果。因此不断去夯实和提升有氧基础,是所有马拉松跑者都应该做的。

有氧慢跑和长距离有氧慢跑又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训练方式。

有氧慢跑训练的几大关键词——

75%比例

在所有的跑步训练中,以轻松有氧慢跑进行的训练量,应达到75%左右、至少不能低于70%

比如A跑者的单周跑量为50公里,其中38公里应该以相对较慢的配速完成,剩余的12公里,则可以是强度更高的马拉松配速跑/乳酸阈值跑/间歇训练等。

即便是顶级职业选手,他们的轻松有氧慢跑依然会维持在这一比例甚至更高(因为单周跑量会达到惊人的150+公里,故其中有氧的里程占比也会更高些)。

匀速地跑上较长时间

有氧慢跑要求在有氧心率区间(最大心率的60-70%,储备心率的59-74%)、或按照自己的有氧配速来进行。这个配速强度较低,因而需要以较长时间持续匀速的慢跑,才能从中受益。

一般来说,单次匀速慢跑25-40分钟,身体的有氧耐力即得到了一定的刺激

多数以马拉松为目标的跑者,其日常单次有氧慢跑很容易达到60+分钟。这里建议可以把有氧慢跑分为两种形式,

1. 接近有氧心率区间上限的匀速慢跑。持续时长30-75分钟;

2. 达到有氧心率区间下限的放松恢复慢跑,其主要目的在于消化此前的训练成果,也为日后训练做好调整,持续时长在25-40分钟。

尽可能降低你的配速

始终强调“慢”跑,是因为当跑者在以该配速去跑步时,心脏肌肉的单次搏动泵血量能达到最高,最大效果的锻炼到心肌——想象一下,你在冲刺跑的时候心脏可能更加剧烈的跳动泵血,然而它单次的泵血量其实不如有氧慢跑。

这也是为什么要慢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点,当速度较慢时,身体会逐渐养成以更高比例燃烧脂肪、而不是燃烧糖分和其它原料的方式去提供能量。众所周知对于耐力运动来说,人体内储存的脂肪几乎是“用之不竭”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身体尽量去适应燃脂供能的状态,打造耐力型供能方式。

另外,较慢的配速也有助于提高体内线粒体的含量。某种程度上,线粒体才是身体运动的最主要发动机。

当下很多耐力训练理论认为,提高配速/强度虽然对身体肌肉的刺激更大些,然而增加了训练负荷,其带来的益处相比更慢的有氧慢跑并无明显提升,那何必在训练中跑得更快呢?

持续规律地慢跑

关于有氧耐力的基础夯实有句俗话,提升如抽丝,放弃如山倒——即停止训练后两周,身体的有氧耐力就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主观上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而想有效提升自己的有氧基础,则可能需要至少12-16周(3-4个月),才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果

所以建议每位想要完成马拉松、且不那么累的跑者,每周至少进行2-4次的训练,持续规律去执行自己的有氧慢跑计划。

这会是一个长期工程。

长距离慢跑的几大关键词——

长时间/距离

关于长距离慢跑的时长或距离有很大争议,通常来说,90-150分钟的持续性慢跑都算得上是长距离慢跑的范畴。对马拉松训练来说,很多训练会标准,长距离跑的距离应该至少达到26公里以上——不过这些依然因人而异。

大体讲,超过150分钟的持续跑步,有氧收益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少,而从中得到的压力负荷/身体负担甚至损耗却极大增加,所以并不建议经常进行超过这个时长的跑步。当然如果是为了备战马拉松,想让自己有更足的底气,那么赛前1-2个月进行数次30-35公里距离、或150-200分钟的拉练也是可以的。只是你可能不得不给自己安排更多时间的恢复。

进阶跑者的长距离不见得只是匀速的慢跑,其中可能还包括强度更大且变化的多组训练。

长距离慢跑的重点,长+慢

除了距离和时长,长距离慢跑一定要慢一些, 配速与有氧慢跑一致即可

某种程度上,用有氧慢跑的配速去完成一次长距离跑,和你用马拉松甚至更快的配速完成,其对身体收益的差别并不明显。

当然以上结论更多还是针对初阶马拉松跑者,尤其是希望稳妥轻松完赛的。

至少7+天的恢复时间

单次长距离有氧慢跑,彻底恢复时间需要7-10天,进阶跑者最少也要间隔4天进行。该训练产生效益的时间则是在持续进行4-6周以后。

怎样的配速策略,可以让马拉松跑得更加轻松?

针对完赛成绩在4小时以外的初阶跑者,以心率确定速度——

1. 前25公里:以不超过E区间的强度完成

2. 26公里-39公里:以介于E~M强度之间完成

3. 最后3公里:如有余力,可以小幅提速完成

具体到马拉松的每个距离阶段——

出发阶段(0-5公里)

初阶跑者并不需要像精英跑者一样,进行30-40分钟的热身。可以通过比赛前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外加比赛开始后前2-3公里作为热身。所以出发后的几公里,前10-15分钟最主要慢慢将身体“热”起来,心率逐渐提升至比赛状态,再开始整整的巡航。

将前五公里当成适应-投入比赛、并作为决策今天身体状态的依据,不要过分在意前五公里时间上的得失。

比赛前半段(5-25公里)

如果以心率来恒定,前20公里都应处于E心率区间内。即,25公里内最高心率不要超过自己的马拉松配速心率。很多人会在10-15公里之后迎来身体的一个正向反馈高峰,开始觉得脚步轻盈跑得很愉悦,常常收不住速度开始提速,这可能会导致你过快的消耗糖分,在30公里左右出现撞墙的情况。

补给方面,如果前5公里并未进站补水,接下来的5-10公里间最好能小口抿水。并且保证后面每隔5公里至少有一次50-100ml的补水。

如额外需要补充能量胶(以每场比赛3个能量胶为例),15-18公里处可以吃掉第一个胶。

比赛中后段(26-38公里)

26-32公里会是很多初阶跑者比较难熬的一段,赛道上会陆续出现开始步行的选手,在心理上也会成为动摇的因素。依然保持匀速的完成,如体感已有明显的疲惫,适当放慢速度,待这种体感缓和,后面的路段也许会慢慢弥补回此前落后的时间。

进入32公里后千万不要急躁,认为只剩下十公里应该提提速,这是很危险的想法。

保持轻松的心态去继续奔跑。

最后完赛阶段(38公里-终点)

最后5公里,维持每个补给站抿一口水的习惯。

比赛至今,能否完成目标已经很明朗。

此时身体体能会接近耗竭的状态,即便体感良好,身体肌肉也很可能非常的紧张,盲目提速很可能导致抽筋情况,让比赛功亏一篑。需要做的,就是维持住该速度(不必过分紧张10秒左右的掉速,它影响不了太多最终成绩),稳妥的完成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