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以完成半马为目标, 建议跑者至少应该具备“相对轻松的持续不停跑完至少15公里”的能力,在赛前可以尝试2-3次距离在18公里左右的长距离匀速慢跑。
如果身体没有大碍,配速也没有太过明显的起伏(<30秒/公里),即可视为能顺利完成半程马拉松了。
从十公里到半程马拉松的突破,其实难度要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小一些。相对而言,“从零开始到完成十公里”和“从半马过渡到全马”,都需要投入更大的准备和决心。
但如果能相对轻松的跑完十公里——这个轻松指的是,完成后身体会感觉疲惫但不至于失态,跑后第二天的生活不受明显影响——意味着身体已经有了不错的有氧耐力基础,(目标突破半马)后续需要做的,只是继续夯实自己的有氧能力,同时去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里程/时间及配速)。
客观条件上,请确保先满足3点:
1. 匀速慢跑一个小时(无需过于看重配速,更关注保持配速的稳定),身体没有明显的局部不适,尤其注意膝踝关节、脚底筋膜、大腿后侧腘绳肌和小腿处的比目鱼肌等部位;
2. 每周可以安排至少3次,总计约5个小时的运动时间;
3. 安排12周的系统训练,确保75%的训练计划完成度。
附上两套三个月/12周的训练计划,分别针对完成半马(完成时间在2小时30分或更久)与进阶突破半马(完成时间在2小时左右)。
训练分为三个周期,基础耐力期(5周)+强度训练期(4周)+比赛准备期(3周)。
完成半马——
【基础耐力期】
基础耐力期主要为夯实有氧基础,也是一个强化有氧能力+避免受伤的过程。
基础耐力期几乎都以有氧慢跑为主,以时间为训练单位,可以避免跑者训练中过于兴奋、中后半程不自觉的加快速度以完成的情况,更好的用维持配速的状态执行每次训练。
【强度训练期】
具备一定基础有氧能力后,在强度训练期会有更多更长距离的跑步,比如最长至18公里的挑战——这些中长距离跑不求速度,主要为增强你的完赛信心。如果你能坚持跑完,那幺半程马拉松的距离也不会遥远。
跑者也可适当提升有氧慢跑的速度,达到综合有氧慢跑的强度。
【比赛准备期】
距离半马比赛时间最后三周,本阶段的重点在于消化此前的训练成果,以及让自己做好比赛的准备。
你可以尽量将这三周的作息调整至与比赛日相似(马拉松比赛往往较早,5点左右即要求完成起床洗漱和进食),尤其是早餐的饮食习惯。
比赛的所有装备请在最后三周前确认,并有足够的熟悉度,确保它们不会在比赛中出状况。最后一周会有一个比赛服装跑,作为模拟测试。
进阶挑战——
半马跑进2小时,通常意味着十公里需要具备至少跑进55分钟的能力,且相比此前有更好的维持配速的能力。日常训练中会出现更长距离的拉练及乳酸门槛跑等项目,切记,每次相同(强度)训练,至少间隔3天。既是帮助消化训练成果,也是给身体和肌肉足够的恢复时间。
破二选手比赛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比赛前半程跑太快,过快的消耗自己体能。当下马拉松都有兔子/PACER的设置,控制住自己加速的冲动,选择跟进兔子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另外在日常训练中可增加针对补给点取水的练习(如何拿捏一次性水杯,且尽量在行进中完成饮水),这会让你在比赛中减少时间损失,也避免降速-提速的反复过程。
最后,
半程马拉松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对有氧能力要求极高的运动。因而无论什么水准,不管什么目标成绩,日常训练有氧慢跑的比例,依然应该达到70%以上;
以完成半马的长距离训练,达到15-18公里即可。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跑得更快,或者同时会兼顾马拉松,此时的长距离可以达到26公里或2.5小时——但超过这一强度,意味着你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且未必对半马的成绩有明显的提升;
不要在中长距离训练中过度在意速度,过快的速度并不代表训练成果更高。维持训练的强度和匀速即可;
在中长距离的跑步中,除了维持匀速外,最后3-5公里逐渐提速可以给你更为强势的心理暗示。这对比赛中遇到的困难时无疑是有正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