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人均装56款APP:企业围绕微信开启的功能性服务,越来越明显

2019-08-21   媒玩儿

8月15日,极光发布《2019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移动网民人均安装APP总量为56款,APP人均每日使用时长为4.7小时。

在所有类别的APP里,用户安装即时通讯类和短视频类APP数量最多。而微信在即时通讯类APP里,又稳居大头。

各大APP的市场渗透率

问题

从这个调查的小结果里,我们可以读出什么信息?

回答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通讯类APP有:facebook、line和微信等等。在国内,如果使用前两个APP我们必须翻墙,所以大家最常使用的社交工具就是微信。

在这次的调查里,社交通讯类应用之所以排名第一,90%是微信贡献的数据,而剩下的10%是微博贡献的数据。

1、APP类型和使用排序的关系

从这份调查来看,大家可能装了很多APP,但使用率到哪儿,咱心里都有数,就我个人来看,使用率的情况,有这么个排序:

第一大类,社交型APP

可能是岁数的原因,我很难把微博的使用率抬得很高。但微信就不同了,现在几乎大家工作、生活的联系人都用微信支撑,你很难不做到每天打开它10回以上。

第二大类,资讯型APP

对我来说,资讯阅读有两大来源,一个是微信里的腾讯新闻,还有一个就是今日头条APP。

另外,就我个人的兴趣而言,平常我喜欢关注一些体育类的新闻,所以,新浪体育也是我打开较多的APP。

第三大类,单独功能型APP

主要功能为:银行、地图导航、购物这类单一功能型的APP。如果大家留意,会发现,他们要么在微信里做了小程序开发,不然就是在公众号的底边栏里加入了外链。

这样的行为,其实表明,他们除了APP的固有流量外,也希望能从大平台上获得一些流量。

比如购物类的APP,朋友转给我们一个宝贝的链接,我们复制链接,就能打开各个平台。

所以我们会发现,新媒体用户的使用习惯或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流量的寡头化,就是流量越来越集中于大平台。

2、现在的APP主要在干什么?

大平台主要负责的是流量的聚合、增长,以及新用户的导入,而其他平台在干嘛呢?主要分为四大类:

(1)社会化社交功能的提供

这是很多APP自带的功能,比如小红书、知乎,它们的主打功能不是社交,但你在使用这些APP的时候,会被引导使用关注、取关这类社交型的功能。

(2)信息咨询的获取

比如,现在大家想要获得一些比较官方、权威的声音,就会去看央视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

(3)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讲,这类APP就是功能类应用。不过,微信已经通过卡包、小程序、公众号的底边栏功能,逐渐实现了我们对生活的满足。

(4)UP主

越来越多的人在对应的APP里创造内容,而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聚合流量之后,做价值观的宣泄;有的人是为了卖流量的广告,还有的人是打算直接做销售变现……

总结

归根结底,大家都在做流量的生意,不过过程里加了一个牵线者,就是社交类的功能。

在中国来看,这个功能的提供者就是微信。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是由它完成流量的聚合,以上提到的四大类或其他类应用,来享受它所提供的服务。

在未来,平台流量的寡头化会越来越明显。换句话说,可能APP会死得越来越多,大家会基于小程序、H5开发一些自己的功能,然后把入口放在微信就可以了。就不用再和过去一样,需要封装一套苹果、一套安卓系统,这个时代应该会即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