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未跑步,现跑步如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2022-07-03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长期未跑步,现跑步如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关于慢跑最重要的有氧能力,跑步圈有句调侃“衰退如山倒,提升如抽丝”。

长期未跑步,有氧能力的下降就是很明显的一个方面。但具体哪些身体机能出现下降、不同的停跑时长该怎样对待、如何恢复训练,其实是一个相当系统的事——

长期未跑步,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长期未跑步的“长期”,以周为单位。

  • 停止跑步一周

有氧能力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也基本不受影响。相反如果此前进行过强度较大的训练(如间歇跑,长距离跑),这一周的停跑兴许会让你感觉身体状态更好了。当然上述是针对有一定训练量的严肃跑者而言。

如果你有自己的训练计划,停跑一周,依然可以继续按原计划执行下去,无需修正。

对于单次跑步5公里内的健身跑者,停跑一周后恢复跑,也许身体会出现一些应激性的肌肉/关节酸痛、就像刚开始跑步时那样,没关系,你要做的只是适当降低强度。

  • 停止跑步两周

有氧耐力水准、肌肉量和胰岛素敏感性都会出现显著降低,最大摄氧量(VO₂Max)开始有约4%-10%的轻微下降。

完全停跑两周的情况下,此前有训练计划便不能照常执行,可先安排1周恢复、再继续停止前的训练。恢复周的跑量以暂停前65-75%为宜,尽量全部为有氧恢复慢跑。

疫情影响的当下, 停跑两周对每个人而言都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居家两周,建议尽量坚持进行无氧健身,这样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一旦恢复训练也能迅速回到此前的状态。

除了跑步机外,骑行台/椭圆机/划船机都是完美替代跑步的室内器械。

  • 停止跑步四周

最大摄氧量的持续下降可能会超过10%,所以停跑前能以“艰苦且长时间”巡航的配速,此时变得力不从心,比如5公里/10公里的成绩大幅滑坡。执着于以过去的配速去跑步只会让身体过量负荷,徒增受伤风险。

超过四周的停跑后,身体更明显的变化,是体重的浮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内血糖含量会比正常跑步期间更高些,外加运动习惯的暂停,很多人消耗下降,摄入却维持原本习惯——这样体重上升就变得很常见。

对有训练计划的跑者,停跑四周意味着这个训练计划需彻底作废,必须得根据实际从头再来了。

  • 停止跑步八周及以上

超过两个月的停训,有氧能力会特别明显的下降,心肌减少+心壁厚度降低。体内运动的“发动机”、线粒体的效率会下降甚至超过25%。

很多人恢复跑步会急着想“找回状态”,殊不知长期停跑丢失的不仅是状态,而是身体由“跑者”蜕化回普通人。用一个3-4周的训练计划恢复、慢慢回到原来的训练量/强度。

长期停跑后,如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恢复的过程对很多人都是煎熬,尤其发觉自己气喘吁吁力不从心、而配速和心率却处于很糟糕的状态。但也有一个好消息:

通常情况下,恢复到原本水准的时间,往往只需要你此前训练达成时间的1/3甚至更短。

比如A跑者,初期可以6分配速完成5公里,而后用了3个月时间,实现5分配速完成同样距离。那A跑者依然以6分配速恢复训练后,也许只用1个月或更短时间,通常就能“找回自己”。 长期停跑后的恢复可遵循两个阶段——

  • 有氧能力奠基

作为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工程,有氧能力的全面打造往往需要12-16周时间。仅仅作为恢复的话,我们也建议尽量安排3-4周时间,去尽可能的夯实有氧基础,才能逐步找回原来的状态。 以4周有氧奠基恢复为例: 第一周,原本训练量的50~60%,单次最长距离不超过原本训练的75%。训练不追求配速,可以心率(控制在有氧心率区间内)+时间为强度单位; 第二~三周,原本训练量的60-75%,每周加入两次交叉训练,及一次综合有氧跑(关于综合有氧跑,详见:慢跑的速度究竟多少才合适) 第四周,逐步达到原本训练量的85-100%,有氧慢跑之后可进行8-10组、单组10秒左右的跨步冲刺,并在周中进行一次中长距离,作为判断自己恢复情况的小考核。

  • 乳酸阈值/耐力提升

有氧能力奠基主要是让身体的心肺有氧能力重新回到较高的状态,恢复线粒体等的工作效率,跑量也回到原本水准。但这不意味着训练强度就回来了,所以这2-3周时间,会通过2-3次乳酸阈值、长距离、速度训练来上点强度。 第四~六周,训练以有氧恢复跑、乳酸门槛跑和长距离组成,所有训练的强度/时长皆以过往最低强度下限进行,如有困难,将配速/训练距离降低10-15%。 整个恢复周期的最后,可以用一次7成力的5公里/10公里作为检测,看看自己与原来正常水准的差异。

决定你恢复速度的因素

需要多长时间从停跑中恢复和适应过来,这在跑者间的差异会极大。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 年龄。年龄越大,恢复时间会更慢
  • 性别(睾酮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同等运动能力的男女,女性要比男性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 生活习惯。饮食、睡眠质量、精神压力、健康状态……
  • 基因

……等等。

——切记一点,任何人在每个阶段所能承受的训练量区别极大。因而不要去试图直接复制别人的训练计划,哪怕看上去你们的能力和条件都很相似。只有通过实际训练的积累/自身试错,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能掌握的那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