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镜头下,遥远的印度

2022-06-12     飞地APP

原标题:布列松镜头下,遥远的印度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于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年少时学习绘画,1930年开始摄影创作,1931年广泛游历各地,作品也开始在报纸、杂志、书籍上陆续发表。他创办了世上最具影响力的马格南摄影通讯社,也是35毫米菲林摄影的先锋。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1947年,布列松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亚洲之旅,并在途中拍摄照片,供稿于马格南图片社。同年,他在三四十年代的早期摄影作品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由于布列松的第一任妻子拉特纳·莫西尼 (Ratna "Elie" Mohini)是一位印尼裔舞者,他对亚洲文化异常感兴趣,并关注亚洲殖民地在二战后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独立运动。

布列松和妻子拉特纳·莫西尼

布列松亚洲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印度。当时的印度,才刚刚脱离英殖民帝国的统治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布列松在逗留印度期间,拍摄了甘地最后的岁月,印度的街头景象和形形色色的人。

那也是印度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苦难和不公面前,布列松的摄影镜头似乎不愿意透露太多暴力和悲惨信息。1947至1948年间,是印巴冲突最为激烈的两年,布列松所拍摄的正在乘坐火车躲避战乱的难民最终能否穿越边境,在另一个家园活下来?也许布列松即便知道答案,也不愿作太多解释。

1947年,大批穆斯林难民从新德里逃往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布列松 摄,下同)

1948年,布列松的相机记录了甘地被刺杀前的两天里的生活,他拍下甘地在他的侄女的照顾下进行绝食,以呼吁印裔与穆斯林裔和平共处,然后采访了这位印度民族英雄。数小时后,甘地被民族主义者刺杀身亡。甘地逝世后,布列松追随着送葬的人群,记录一个国家悲痛而混乱的群像。

1948年,甘地被刺杀前夕

1948年,甘地在结束绝食后,由侄女搀扶外出

甘地被刺杀后,他中枪倒下的地方被简易地围起

在拍摄甘地葬礼的时候,布列松似乎有意识地避开西方新闻摄影对印度社会的刻板印象,他放弃了从上往下拍摄的角度,而走进人群中拍摄人们焦虑而哀痛的面孔,从而避免照片成为“优越西方的凝视”的产物。他在拍摄过程中不用闪光灯,使得照片成像显得温柔而具有人情味。他说: “我们注定了只是这里的侵略者,所以要小心翼翼地接近我们拍摄的对象,不要大张旗鼓地挤进这里的生活。”

甘地遇刺后,送葬的人群

匆匆赶往恒河边为甘地送葬的人群

布列松镜头下的印度不同于新闻纪录摄影,而是延续了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政治动乱之外,他拍下占星者的工作坊,正在午休的街头摄影师,节日欢庆的舞者。从这些影像可见,摄影师反映日常生活的微妙之处的敏感度,远远高于传统的新闻摄影框架理念。布列松在1952年所写的文章里,提出他的摄影理念为捕捉“决定性的瞬间”, “以活着的行动,来保留生活的本质。”

占星者的作坊

印度北部一个超过30万人的难民营

在所有的表达方式中,摄影是唯一能定格一个瞬间的一种。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在太阳下晾晒布料的女人

难民营里的情侣

布列松曾说:“摄影师每天的任务是拍摄持续不断地在消逝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一旦完全消逝,世上任何矫揉造作的挽救,都无法将这些东西带回人间。”如果说在欧洲拍摄时,布列松总是无限接近他的摄影对象,以捕捉最精准最完美的“决定性瞬间”,那么在印度的布列松则采用了一种更为安静平和的远距离,让照片自身去完成其表达。

在一张拍摄市场卖牛景象的照片中,他站在远处,拍下身穿白衣的人们和同样白色的牛只,近处,有两位默不作声,定睛思考的男人,整幅画面似乎过滤了现场的声音和景物的移动,只留下缓慢的时间和犹如田园诗的画面。

卖牛市场

印度王公的妻子的39岁生日礼物,她手上的钻石曾属拿破仑

从军的女子

一位摄影师必须永远对他的摄影对象心怀尊敬,并且能坚持己见,不受大众观点的影响。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卖香水的小贩

回忆很重要,每张照片都有它的回忆,在它所属的事件中,一切都保持着和当初的时间一样的速度在流淌。在工作的时候,你必须确保你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瞬间,你要捕捉一切事物,否则你将后悔莫及。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1948年,在喀什米尔博物馆的露台上的穆斯林难民,远处是贾姆穆神庙

1948年,围坐在地上上课的小学生

在恒河边洗衣的人们

喀什米尔地区苏菲教派的穆斯林女子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法国著名摄影家,年少时学习绘画,1930年开始加入摄影创作,偏爱黑白摄影,喜爱莱卡135旁轴相机与50mm标准镜头,反对裁剪照片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同时也是知名的马格南摄影通讯社创办者。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

题图:布列松摄影作品《印度全景》(India in Full Frame)

责任编辑:奕奕(前)

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个人信息

他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全然没有活人的世界里

阿拉·古勒摄影丨伊斯坦布尔有无穷美景,但那里的人是第一位的

谢阁兰的照片丨经历时间,穿越而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f076c534cfd8b1542274c134e6bdc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