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你想要什么?
你在这里,靠这么近,
你是阴性的、苛刻的,
以你妒忌的百叶窗
审查我的思想。”
苏佩维埃尔诗选[法] 于勒·苏佩维埃尔吴燕南 译
请愿书
噢,死者们,你们还未学习如何死去吗,
当只需要一劳永逸地闭上双眼,
直至这眼皮的刺痒连同妒忌
一起消失?
让爱情重拾关于遐想的课程,
让我们的生命重获牧场的葱郁。
别为了导致我们暂时的衰竭,
把你们的手指这般放在生者的心上,
再一直品头论足,
用你无词的言语。
别在夜晚靠近我们,
对我们倾倒疾病,
别把你们与我们的思想混淆,
如同混淆新鲜血液与受伤牲畜。
别阻止我们这只手,它不属于你们!
别这样看我们的关节与膝盖。
任果实在它的闲暇深处成熟,
别让突来的悔恨腐坏了它。
这奔腾的小马,这狗,这乌鸦,
轮到它们了,任它们躺下。
这是灵魂活泼的孩子们
在令人惊惶的楼梯上跑上跑下的时间。
就让人们看着生命欣然赴约,
自白日的第一只鸽子直至狼的黑夜。
就让路上的石子趁没人注视
在重新守卫前稍稍变换位置。
就让人们在最忠于大地的村庄里
聆听深海中珊瑚成形。
为让·安热利[1] 而作的悲歌
给亨利·普拉 [2]
为遏抑它的诉苦,
夜晚看向远处,
天空继续赶路,
而让在瞄准他的
星辰下低头。
给他你的手,
他是最糟的盲人,
他垂下眼睛,
却再不能抬起。
他不知该怎样
才能一直走到白天,
谁能触碰到
昂贝尓教堂的钟塔。
死者们行动笨拙,
被星辰妨碍。
风为胆怯的姿态
恰到好处地缺席。
远方,从峰顶到峰顶,
零星的雪在等待
安热利把它们猜中。
轮到他活着
来看我们了,
轮到他走到窗前
拉开窗帘了。
轮到他追随
一个孩子的主意,
看一只野兔
倏地钻进林中。
让·罗拉涅,你是否
等得太久?
然而我为你战栗,
再无法战栗的你。
[1] 让·安热利(Jean Angeli,1886—1915),法国作家,出生于多姆山省的市镇昂贝尔,曾用笔名让·罗拉涅(Jean L’Olagne)。他与亨利·普拉是好友,共同创作过作品。
[2] 亨利·普拉(Henri Pourrat,1887—1959),法国作家。1925年,苏佩维埃尔与他相识。后来,苏佩维埃尔还将自己1927年出版的诗集《奥洛龙-圣玛丽》赠送给他,并题词:“给亨利·普拉,纪念我们在昂贝尔附近的漫步,以及我们的友谊。”
Jean Dubuffet|Hobbies (1962)
卡纳瓦雷博物馆
无身的连衣裙,无腿的连衣裙,
不缺一颗纽扣的连衣裙,
这缺席的喉咙有着怎样的激动?
跳得多快,
这颗仅是回忆的心?
耳朵靠近上衣,
像死者的医生,
我还能听到
血液和它的轻快随从吗?
丝绸的胸膛鼓鼓囊囊,
这是灰色粉色的海滩,
然而衣袖多么平顺,
去寻找电熨斗,
去寻找柔软的肚腹和脾脏。
去找到,如果你办得到,
这没有情人的女子的头脑:
些许一七零七年的空气,
不比孩童的拳头大多少。
镜 子
路程中途人们给她一面镜子,
她会在此看到生命从她手中流逝,
一颗星星闪耀,如同一颗不规律的心脏,
时而跳得过快,时而过于微弱。
当她最爱的鸟儿靠近,
她观看,却不会懂得,
她会被恐慌占据,想要看见自己的脸,
镜子将在蔓延的寂静中缄默不语。
移 民
我听到我心的脚步,
它步履匆匆,离我而去。
若我呼唤,它定回避,
要消失在远方。
不见夜晚,亦不见黎明,
它这样忙碌,去往何处?
它走得这般安静,
即使我们走到终点,
答案也将是未知。
无论到达还是停止,
它都仅余残力
吹灭它的光芒,
到那时我依旧一无所知,
除了任死亡经过,
死亡应是最先
和最后知道的。
Jean Dubuffet|The Grand Arab (1947)
小 径
“别去摸那个骑马
路过的人的肩膀,
他会转过头来,
那时将是黑夜,
没有星辰的夜,
无弧线亦无云。”
“那么,这组成天空的
一切,月亮和它的行迹,
以及太阳的声响,
都会变成什么?”
“你们需要等待
第二个跟他一样
强壮的骑马的人
同意路过。”
切近的灵魂
我的灵魂追随我的身体,
——夜以继日,
为了成为阴影,
灵魂不需要阳光。
“灵魂,你想要什么?
你在这里,靠这么近,
你是阴性的、苛刻的,
以你妒忌的百叶窗
审查我的思想。
你用葬礼的手绢
蒙上我的双眼,
当轮到肉身
来来去去,
与路人交错而行,
把他们观望,
当肉身忘记远方,
神情失望,
当肉身碰到
因触手可及
而美妙的物品。”
Jean Dubuffet|Supervielle, Large Banner Portrait (1945)
选自《陌生的朋友们:苏佩维埃尔诗集》,拜德雅|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5
/点击图片跳转购买此书/
|于勒·苏佩维埃尔(Jules Supervielle,1884—1960),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生前出版的主要作品包括十九部诗集与诗文选、十三部小说与故事集、六部剧作。1949年,获“评论家奖”;1955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1960年,获“诗人王子”称号。其作品深受里尔克、纪德、瓦莱里、拉尔博、米肖、艾田蒲、布朗肖、科克托、雅各泰等名家的推崇,也深刻地影响了戴望舒等中国诗人。
|译者简介:吴燕南,巴黎三大法国文学博士。闲暇时喜欢将翻译当作阅读的延伸,当作遇见钟爱的文本时想从一种语言游向另一种语言的不可抑制的冲动。翻译的法国作家有雷蒙·格诺、于贝尔·哈达德、克洛伊·德洛姆和安·杜福尔曼特尔等。
题图:Jean Dubuffet | Group of Faces II (1946)
策划:杜绿绿 | 排版:阿飞
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个人信息
言语必须远游
1945年,爱情第一次自由地遭遇了革命
神用人在灼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