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胸腔内的心脏之外,人体还有一个“第二心脏”,就是小腿肌群。更具体点说,是其中的比目鱼肌部分。
所以强壮有力的小腿,直接反映了你的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把人类描述为“两足行走的无毛动物”,这个定义非常有趣,有两个关键词,直立行走和无毛——
直立行走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让双手能够用来制造工具,成为更智能的生命体。不过直立姿态也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直立状态后,成年人类心脏的位置距离地面超过至少1米,这就导致人体70%的血液都在心脏以下,而其中约85%的血液都在静脉、而不是动脉里。
因此人类静脉血管就非常的Q弹,以承接如此多的血液。
然而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因为人类的“无毛”,表面皮肤相当的柔软,这样积聚了很多血液的下半身就很容易变得臃肿。
那为了让血液顺畅的在直立身体内流动,人类也有独特的生理机制,这便是小腿肌群(尤其是其中的比目鱼肌),它们除了提供必要的运动支持外,在肌肉的每一次收缩运动中也会将腿部的血液泵回心脏。
这种特殊的能力,便为小腿肌群赢得了第二心脏、外周心脏(the peripheral heart)的称号。
接下来详细说下,小腿肌群这个第二心脏具体的工作原理。
小腿肌群又称为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顾名思义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内侧头和比目鱼肌。
腓肠肌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是俗称的“小腿肚”的内外侧部分,而比目鱼肌则位于腓肠肌的深面,顾名思义,因为它的形状长得很像比目鱼:
与心脏肌肉很相似的,比目鱼肌内部存在肌肉静脉窦(muscle venous sinuses),负荷了大量的血液和淋巴液,可以让Q弹的血管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被过量的血液撑爆。
只有当腿部动作出现,比如步行和跑步时,比目鱼肌的第二心脏功能才会最有效的开启——动作信号产生,神经系统会刺激小腿肌群收缩,小腿处的血液就会被挤入静脉,并把血液逐渐回流至心脏,这样就实现下肢血液回流、即和心脏一样泵血的功能。
当然整个过程中大腿、小腿、足部的肌群都会发生作用,只不过论头功,小腿肌群、尤其是比目鱼肌是其中最重要的,产生了极大的压强(比休息时高220-230毫米汞柱)。
整个过程中,肌肉收缩的效率是关键。因此越是强壮有力的小腿肌肉,就越能高效的运转。
(长跑or短跑选手,可能他们的身材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会拥有非常强健的小腿。)
相应的,久坐不动或者缺乏锻炼的人,小腿肌肉往往比较柔弱,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也相对会差很多,比较常见的状态就是小腿看起来过于纤细,或有明显的水肿,有些则还会出现静脉曲张等——最近几十年,下肢慢性静脉功能缺失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代病。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常有建议,成年人应该多走路,力争每天8000-10000步的原因。而且在常规的健身锻炼里,更加重视对小腿肌群的锻炼。
最后,介绍三个非常简单、但很有效的小腿肌肉锻炼方法——
动作说明:
脚趾向外,单脚站立;
手扶墙或椅子,稳定身体稍微前倾;
提起脚跟并降低身体,保持抬起脚膝盖向后伸展;
确保使用脚趾力量抬起整个身体。
动作组数:
视个人情况而定,左右腿各进行15到50次。
如想要更强的锻炼目的,增加身体倾斜幅度或让脚跟在最高处停顿一下。
注意事项:
脚趾朝外,整个动作中勿将抬起脚放下。
动作说明:
与脚趾向外提踵相反,这个动作避免脚的内翻和扭曲。
动作组数与注意事项同上。
动作说明:
脚趾向前,与膝盖方向一致,单脚站立;
手扶墙或椅子,稳定身体稍微前倾;
提起脚跟并降低身体,保持抬起脚膝盖向后伸展;
确保使用脚趾力量抬起整个身体。
动作组数与注意事项同上。
进行以上三个动作时,尽量加快提起脚跟的速度、放慢下落的速度,也可以在前掌下方垫本书/瑜伽砖,以让小腿肌群得到更大程度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