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跑步动作细节,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把它作为独立动作。而实际上每个跑步动作细节,都是全身一系列连贯动作下的呈现。
——所以具体到摆臂时手部攥拳or伸展的困惑,也需要放在整个跑步摆臂动作、结合“背部肌群-肩部运动-大小臂摆动幅度-手部姿态”来判定。
分析手部姿态前,不妨先搞明白一个问题:我们跑步为什么要摆臂呢?
跑步中,下肢运动主要决定了向前的速度和效率,显然是跑动环节里最重要的部分;臀部是身体躯干和下肢的支点,也是保持平衡的中心;腰部及以上核心区域则会影响跑动时的平衡和驱动力。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头部、肩部、手臂、脚踝在跑步时非常随意的晃动,是否整个身体(尤其是核心区域)就需要承担更多,才能保持你身体直立,然后再建立起向前的动力。
所以跑步中摆臂的很重要任务就是,帮助身体在运动状态下实现平衡和稳定性。
越野跑中因为赛道的起伏变化,选手往往会有更为夸张的上肢幅度,这同样可视为为了实现平衡和稳定性做出的动作。
关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将手臂交叉在胸前或紧贴躯干,刻意不摆臂的跑步,你应该会很强烈的感觉到,想维持平衡,全身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并且肩膀和髋部很可能在以超出经济范围的晃动、才能极力去维持奔跑中的稳定。
摆臂的第二个任务,是去提升跑步时的效率。
对目标跑得更快的跑者,摆臂能帮助维持更高的步幅;
对绝大多数跑者,跑步中规律且有力的摆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 缓解紧绷的背阔肌和胸肌,以及不正确的耸肩;
2. 避免弯腰驼背和过度前倾。
很多人跑步出现的臀部/髋关节问题,也有一定几率是因为不会摆臂造成的——通常我们可以认为,跑步的效率(即经济性)往往也能等同于正确的跑步姿态、更少的受伤可能。
说到底,维持跑动中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并帮助提升跑步的效率,就是跑步需要摆臂的意义。
那是否存在最正确的摆臂呢?答案往往又是否定的。
观察不同距离、不同水准的精英运动员,你会发现他们摆动手臂和躯干移动的方式都存在差异,有些的晃动幅度按“正确”的动作去判断,似乎并不“科学”。
那关于摆臂,谨记这几个通用的原则:
以肩膀为圆心,推动手肘,让手臂向着身体后方摆动;
摆动过程中,肩-臂-肘-手都应该呈放松的状态;
允许你摆臂的更大自由度。比如肘部弯曲在70-110°都是可接受的;
非加速情况下,手部超过中线往往说明你消耗了更多能量在横向移动、而不是推动身体向前;
正视前方,摆臂时手的最高点不应出现在视野里。
——当你的摆臂遵循上述原则,且身体保持自然和放松,呼吸也平稳时,再留意此时自己的手部,确定是“攥拳”还是“伸展”、或者其它姿势更为舒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