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巨大,最高心率、静息心率、有氧能力/乳酸阈值/摄氧能力……都存在极大的区别。因而单论心率具体数值意义并不大,应该放在各自对应的心率强度区间内讨论。
跑步强度有多种界定方法,其中按心率区间来划分的,最常见为EMTAI(有些还会有R,EMTAIR)区间法,常用储备心率法*计算出区间。
*储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x目标训练区间百分比+静息心率
多数轻松有氧慢跑即属于E强度,一般为储备心率的59~74%。跑步过程中跑者自然的呼吸,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在E区间强度里,跑者可以保持匀速跑上非常久的时间;
顾名思义,多数马拉松跑者可以用这个强度跑完全程马拉松,一般为储备心率的74~84%。
不同水准的马拉松跑者,在这个强度能持续的时间也会区别很大。以完赛(5小时以外)为目标的马拉松跑者,其跑步的心率区间往往比M强度更低、介于E强度和M强度之间;而进阶跑者(3.5小时或更快时间完赛)的马拉松选手,通常能维持、甚至超过M强度的心率跑完全程。
跑步时身体会大量代谢出乳酸,也会加快排出乳酸的速度,当排出速度无法跟上产生、乳酸大量堆积的跑步强度时,即为所谓的乳酸阈值。T强度就是以乳酸堆积为临界点,界定的跑步强度。一般为储备心率的84~88%。
T强度对任何水准的长跑者而言都是比较艰苦的跑步,世界上最顶级的长跑选手,其维持T强度的时间至多也在1小时左右。
因此比T强度更严苛的A/I/R强度,显然就不存在持续运动1小时以上的可能了。
像Eilish McColgan这样的顶级职业选手,日常有氧慢跑的心率在130-140之间,想以170的心率持续高强度跑上一个小时,反而是非常困难的挑战。
所以,一旦确定了170的心率所在的心率强度区间,那关于“正常人能用170以上的心率跑1个小时吗”,我们就能得出结论:
1.170处于E强度心率区间
有规律慢跑习惯的人,可以以这个强度持续跑上超过1个小时。
不过这个情况会比较罕见,因为长跑爱好者的心率普遍会比一般人更低些。这往往意味着该跑者有非常高的最大心率,且随着更多更长时间有氧慢跑的练习,心率区间通常会逐渐降低;
2.170处于M强度心率区间内
较多初阶长跑爱好者能持续完成60+分钟的跑步,强度较高。
3.170介于M和T强度心率区间之间
往往出现在15公里到半程马拉松距离的比赛、追求成绩突破的跑者中,他们至少有1小时以该心率巡航。这是相当艰苦也很有挑战的强度。
部分顶级马拉松选手完成一场全程比赛也会以该强度进行。
4.170位于/接近T强度心率区间
训练有素的精英选手,进行15-19公里间的中长距离强度跑,其维持时间也可能会接近或达到1个小时。
总体而言,“用170以上的心率跑1个小时”较常出现在上述2、3中,有规律跑步习惯且以马拉松为目标的跑者中。这个人群设定显然符合“正常人”的定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并没有考虑跑步环境,比如对心率影响最大的气温、湿度、路况(坡度)情况。
另外,心率绝大多数情况下更适合作为个体判断强度的依照,相同配速直接对比心率,并不能直接与跑步能力的强弱划上等号(尽管确实高阶跑者的心率普遍偏低)。
职业马拉松选手中也有心率较高的,比如川内优辉:
他最大心率就在205-207左右,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他,比赛策略属于全倾全力的输出型,马拉松比赛平均心率经常在1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