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為難治性癲癇患者帶來新希望

2019-08-28     藍十字腦科醫院

小貼士

癲癇(epilepsy)即俗稱的「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據中國抗癲癇協會數據顯示,我國癲癇「終生患病率」約7‰,據此估算,中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其中約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同時每年還新增癲癇患者約40萬,在中國癲癇已經成為神經科僅次於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


哪些癲癇患者適合手術治療?

癲癇患者經過正規的抗癲癇藥物治療,約70%的患者其發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經2~5年的治療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工作和生活。但是仍有約20%~30%患者為藥物難治性癲癇,癲癇的外科手術治療為這一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難治性癲癇的預後。

癲癇外科手術治療為難治性癲癇患者帶來新希望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楊忠旭教授指出,外科手術適用於藥物難治(頑固)性癲癇,一般指難治性繼發性癲癇,但並非所有藥物治療不佳的患者都能手術,需要經過詳細的術前定位評估方可進行手術。目前廣泛接受的適應證是,經過正規使用2-3種抗癲癇藥物治療足夠長時間,發作仍難以控制,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對於以前未經過正規診斷和藥物治療的患者,要在正規藥物治療觀察一段時間後再做決定。

癲癇外科手術前定位評估包括哪些檢查項目?

楊忠旭教授表示,癲癇外科手術前定位評估是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所謂癲癇術前評估,就是在明確癲癇診斷的前提下,通過分析腦電圖、影像學、臨床病史資料及腦內代謝檢查情況,進一步評估患者是否適合外科干預。是癲癇中心團隊,在神經內外科、影像學、內分泌等跨學科、跨專業的縝密討論、團隊綜合評估的結果。

術前評估必須做到充分、細緻、全面。目前有多種檢查手段應用於術前評估和定位,可以分為無創傷性檢查和有創傷性檢查。

無創傷性:包括頭皮腦電圖(發作期及間歇期)、CT、MRI、PET、功能磁共振、神經心理學評估、腦磁圖等。

有創性:包括蝶骨電極、顱內電極置入、顱內電極腦電圖,Wada試驗、皮層電刺激(腦功能定位)等。

原則上,檢查越詳細,資料越完整,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越高。畢竟手術要動大腦里的結構,首先要保護重要功能區域。病灶定位得越精確,手術對其他區域的傷害就越小。


來源《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2015修訂版》

癲癇外科手術前評估注意事項有哪些?

應根據具體情況以獲得滿意的定位資料為標準選擇相關檢查,不可能通過一種檢查手段就能得出結論,定位診斷是多學科領域檢查的綜合結果。具體選用的檢查手段組合,至少應該包括發作期和發作間歇期的腦電圖及發作症狀的定位分析、頭磁共振(MRI)、神經心理學檢查等。

間歇期腦電圖,是指在患者非發作期所記錄的腦電圖,主要觀察項目為背景腦功能活動及非發作期的癲癇樣放電,具有重要的定位價值,但另需結合發作期的腦電圖及錄像症狀表現,進行綜合定位分析。

發作期腦電圖,包括發作期大腦的電活動及發作期患者臨床事件記錄,一般情況要監測要記錄到至少3次或3次以上與平時自然發作一致的發作表現,發作期大腦放電部位及患者發作中表現形式對癲癇灶定位起到最為重要的作用。

夜間/24小時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是提高腦電圖陽性診斷率的最重要的一種手段。有些癲癇患者發作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發作間期和發作期腦電圖也有多種形式,根據一次監測獲得的資料不足以對致癇灶進行準確的定位,有時需要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記錄,必要時需進行長時間(視頻)腦電圖監測,以達到準確定位致癇灶的目的。

如果各種無創性檢查結果不一致,癲癇灶部位深在,頭MRI病灶範圍較廣泛,多個病灶,病灶涉及到重要的腦功能區等,需要埋置顱內電極進行更為精確癲癇定位。

醫院視頻腦電監測室引進美國尼高力(Nicolet)全套神經電生理監測設備,為癲癇病灶定位提供了精

人腦「GPS導航」——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SEEG)

頑固性癲癇患者需要進行手術評估,有的無創的方法無法確定致癇灶的位置,需要將電極放入顱內進行顱內腦電圖監測。顱內腦電圖可以排除頭皮和顱骨的干擾,還可以將電極放入腦溝或腦深部,比頭皮腦電圖具有許多優勢。

楊忠旭教授介紹,SEEG技術又稱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是近年來在國際上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癲癇病灶定位技術,該技術把定位方法從2D引入3D層面,對大腦進行全方位立體覆蓋,從而到達準確定位病灶、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其是一種運用微創的方法,無需手術切口,僅需頭皮和顱骨2mm鑽微孔,將深部電極放入腦深部特定的位置,旨在通過立體定向的定位技術來探測腦電活動、定位癲癇灶以及保護功能區。

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包含一整套技術:包括大腦皮層的三維重建技術,腦血管的三維重建技術,頭顱MRI、CT、血管像、PET-CT等影像融合技術,影像透明化技術等,還有相關的手術硬體設備和置入電極計劃系統。

通過這項技術可以精準定位癲癇灶,從而規避顱內動脈、靜脈,對癲癇灶進行精準切除,最大限度地保護腦功能,大大降低手術風險。該技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由法國學者發明,隨著近代神經影像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該項技術在臨床上得到了極大發展。SEEG可以接觸到大腦深部結構,為癲癇的定位診斷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證據。

癲癇定位診斷過程中用藥應注意什麼?

在癲癇患者外科手術前定位評估中,進行腦電圖監測時患者不應自行減停藥物,因為減停藥物後癲癇放電的部位及方式可能發生改變,甚至影響癲癇灶定位,影響手術效果。另外減藥還有可能加重發作,甚至出現癲癇持續狀態,對患者造成不必要傷害。如果某些患者確實需要減停藥誘發發作,必須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手術後仍要堅持服用藥物,目的在於控制長期慢性癲癇所造成的廣泛性大腦神經放電及其誘發癲癇發作危險,也可控制腦內潛在性致癇區,防止有發作潛能區域發展為新的癲癇灶。對於手術後無癲癇發作的患者一般也要至少堅持服用抗癲癇藥2年,複查腦電圖沒有癲癇樣放電時再逐漸減停藥物。

患者致癲灶位置

近期,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收治了一名外傷繼發性癲癇患者,通過綜合運用磁共振、24小時長程視頻腦電並結合臨床病史等最終精準定位致癲灶,並成功為其手術切除。

患者王先生27歲,自13歲時首次發病,經過長期規律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期間嚴重時發作頻率多達七次到八次每天,常於情緒激動、打牌及勞累時誘發,確診為藥物難治性癲癇。經過檢查,MRS示雙側海馬結構異常,左側顳葉軟化灶形成。VEEG檢查可見異常波:左側大腦明顯異常,大量癲癇波,結合患者病史並綜合相關檢查最終確定癲癇病灶位於左側顳葉、海馬處。

楊忠旭教授正在為患者手術

患者手術指征明顯,無明顯手術禁忌,在徵得家屬同意後,楊忠旭教授在助手杜立功、雷紅兵協助下以及崔麗華主任腦電監測輔助下成功為患者進行了手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uRQ12wBJleJMoPMbX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