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高壓氧科,有一位不一般的專家叫張陸弟教授。他的社會職務很多,目前,任上海市衛健委高壓氧臨床質控中心專家組顧問,上海市(潛水)高氣壓醫學分會顧問,上海市高壓氧醫學分會顧問;《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誌社第一期到第四屆編委,任期已達20年……
張陸弟教授之所以有這麼多頭銜,跟他科學思維方法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有很大關係……
探索用化學方法治療急性減壓病
潛水作業充滿風險
1984年深秋,全國職業病權威薛漢林教授,接受了一個課題——急性減壓病和減壓性骨壞死的國家診斷標準;薛教授把這個課題給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職業病科張陸弟醫生去研究。於是,張陸弟和助手康建飛兩人帶著這個課題一起到位於煙台附近的一座海島一一獐子島,去作「急性減壓病」(潛水員常見的一種職業病)的發病調查及新購儀器的現場試用。
在島上旅館住宿後的第二天晚上九點多鐘,一個潛水員來到他們旅館住地,說:「我得了急性減壓病」。張,康二位看病人全身奇癢,皮膚上到處都是抓痕,緊接著他捲曲著四肢,因為四肢關節劇痛(術語叫曲肢症)在地板上打滾,怎麼辦?
從1889年開始,加壓治療是急性減壓病的唯一特效療法。但哪裡找加壓艙?
當時,大連旅順港有加壓艙,用快艇來接病人,來回需要12個小時,怎麼辦?費用需要1萬元RMB,怎麼辦?......
時間就是生命!他們果斷決定,讓潛水員再下海,執行水下加壓,這是在當時情況下,唯一有效但卻充滿風險的治療方法。
穿著老式潛水服的潛水員
當時的潛水服是重達150斤的老式潛水裝具,有鋼頭頭盔,耳窗,面窗,壓鉛,供氣調節閥,厚重的防水橡皮雨衣套裝,銅鞋,鉛鞋底等組成的一套潛水服,顯得很笨重。
當晚張陸弟等隨同幾個潛水員一起上了漁船,用船上的燈具照射海面,注視著潛水員下海。
在水下每下潛10米就增加1個大氣壓。當該潛水員下潛到30米以下時,忽然有一股潮湧從水下翻卷上來,把潛水員迅速涌到海面上。通過對講機,聽到潛水員在大喊:膝蓋痛死啦,痛死啦!把潛水員撈到甲板上時,潛水員捂著自己的膝蓋在痙攣。
「馬上叫潛水員重新潛到海下30米以下,繼續治療減壓病!」年輕的張陸弟醫生立刻喊起來。
潛水隊長邵萬盛,是上海老字號做腌制黃泥螺起家的邵萬生的表弟,他立即用纜繩拉著潛水員下水到30米以下保持壓力。讓血液中聚集的空氣氣泡,儘快溶解在血液中,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就這樣,潛水員從晚上11:00到第二天早晨6:00保持在四個大氣壓的環境中,再從水下緩慢上浮、出水,上到甲板才算安全。這樣辛苦,又冷又餓奮鬥了一個通宵!大家看著被治癒好了的潛水員,每個人都笑得那樣燦爛。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回上海後,在張陸弟的腦子裡一直在回憶著搶救這個潛水員的過程,回想起來真有點後怕。水下作業充滿著風險,稍有不慎就會失去生命,代價慘痛。
張陸弟的腦子裡一直在想,潛水這個職業是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重要行業。如何保護潛水員的生命安全及健康,是職業病科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用加壓艙來治療減壓病。這是全世界用了近100年、沒有其他設備可以取代治療的。但加壓艙治療是用物理方法來治療急性減壓病的,能否用化學方法來治療呢?物理方法治療減壓病,費時費力又費錢,一個加壓艙一般要幾百萬元RMB。
喜歡獨立思考的張陸弟開始尋找治療減壓病的新方法。
理論探索階段
張陸弟先博覽群書,但凡他仔細閱讀過的書籍,閱後都能詳細複述出該書的內容。
當看到血管里湧現的空氣氣泡造成的傷害,他聯想到肥皂泡,就直接到上海肥皂製造廠找總工程師,向他請教去除泡沫的原理和方法。
總工程師介紹說,1979年前上海制皂廠生產的肥皂粉,洗衣後水中有大量的肥皂泡無法消除,幾乎成為公害。1979年後上海制皂廠生產了高效低泡沫的白貓牌肥皂粉。這是因為在肥皂粉里放了消泡劑。
消泡劑是通過大分子結構的烷基包圍住空氣泡沫外圍,然後因空氣泡膜外圍張力失衡,因此造成膜的破裂而達到消泡目的。消泡劑的種類很多,消泡劑的成分對人體是有害的,就不能用於臨床治療。必須找出對人體無害的消泡劑。
思路決定出路。張陸弟利用業餘時間,泡在楊浦區圖書館尋求答案。他借來了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化學》一書,通讀了全書,特別是對乙醇作用的理解及乙醇的消泡機理,可以理解到分子生物學的水平。又在一些醫學資料中看到,有用醫用酒精來搶救心衰的描述:空氣在血管里聚集過多的氣泡,造成肺水腫而心衰,有用乙醇靜脈滴注,通過乙醇來消除血管里的氣泡。
張陸弟如夢初醒,終於找到這個對人體無害的化學品了,乙醇俗稱酒精,化學分子式為 CH₃CH₂OH。
欣喜若狂的張陸弟,又開始了艱苦求證階段。
張陸弟找來了與乙醇相關的專業數籍進行研究,並做了詳細筆記。在書海中,張陸弟逐漸了解了很多乙醇方面的專業知識。
原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葡萄糖短缺,有軍醫用酒精代替葡萄糖給傷病員打點滴。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新中國缺少青黴素,有醫生用酒精代替青黴素來治療大葉性肺炎。利用乙醇分子的「靶向」 性一一乙醇分子R-OH,R+是正離子狀態,血管內的氮氣氣泡外周是負電子狀態,所以R+基團遇到N-負電子時會自動正負相吸,R+基團作為乙醇分子膜的內層,而OH- 基團作為乙醇分子膜的外層,包圍在氣泡外。乙醇是一個極性分子,它的極性力在OH基團上。乙醇分子和周圍的水分子之間,具有分子之間的吸引力(范得瓦氏力),這個力遠大於R+基團和N-之間的吸引力,這樣就能把氣泡拉破。於是氣泡變得更小;又被乙醇分子自動(正負離子自動異性相吸)包圍, 再破裂再變小,如此循環到大氣泡變成足夠小的氣泡,甚至可以小到30微米以下,經血液循環從肺泡中排出體外.....
統計調查求證階段
潛水作業(資料圖)
乙醇消泡的機理基本上從理論上搞清了,張陸弟就找他的助手康建飛。
康醫生曾在福建平潭參與打撈阿波丸號沉船,一天24小時在船上,和打撈局的潛水員同吃同住同工作了半年之久,所以對每個潛水員都很了解。
張醫生對康醫生說:「小康,你跟著老權威很多年了,應該搞點新的東西出來。」
康醫生回答說:「就這些了,老權威也沒有再搞出新的東西來。」
張醫生說:「我看喝酒就可以治療潛水病。」
康醫生愣了一會兒,說:「好像有這個感覺。喝酒的發病少,不喝酒的發病多。」
張醫生說:「你接觸了這麼多潛水員,可以靜下來回憶回憶,有沒有這種現象?花一點時間,把我們以前登記的資料統計一下。看看飲酒的潛水員和不飲酒的潛水員,急性減壓病的發病率做個比較。這是你的任務。我的任務是,再看點資料,寫一個乙醇治療急診減壓病的機制探討。」
半月後。康醫生把統計資料拿出來了,張醫生把機制探討做到了心中有數。
張陸弟醫生和康建飛醫生寫了三篇調查報告:
1. 飲酒潛水員與不飲酒潛水員急性減壓病的發病對照。(結果:P<0.01,有些非常顯著差異)
2. 飲酒的潛水員和不飲酒的潛水員減壓性骨壞死的發病對照。(結果:P<0.05,有顯著差異)
3. 潛水員在飲酒期和不飲酒期急性減壓病發病率的自身對照。(結果:P<0.05 有顯著差異)
動物實驗
為了求證搞好課題,進行動物實驗。
張陸弟聯繫了位於軍工路3000號的上海隧道公司,因為那裡有大型加壓艙。那時八月份,天很熱,地上的柏油馬路都被曬得軟綿綿的。星期天他們踦著三輪車(上海話叫黃魚車)帶著幾隻兔子,去做實驗。
天太熱,到了那裡已經衣服褲子都濕透了。隧道公司衛生科的楊主任一看到他們如此狼狽,馬上把鹽汽水先給他們喝,再一起幫著做實驗。
楊主任對張陸弟說:「陸弟啊,你們真不容易啊......」
儘管張、康兩位醫生盡全力地研究著,但是阻力又來了。
薛主任把小康醫生調到急診科戰高溫去了,只留下張陸弟一人,實驗只好暫停。戰高溫結束後,因為隧道公司離醫院很遠,所以他們又找到附近的上海打撈局,張陸弟和打撈教科研處的菅處長關係很好。他向菅處長一說,菅就同意讓他們去打撈局做實驗。
一周後,又有人來阻撓張陸弟做實驗,在菅處長的支持下,來阻撓的兩個人只好悻悻地「打道回府」。
就這樣,張陸弟他們在迂迴曲折中前進。實驗做得很成功。他們問薛漢林主任說:「主任,我們實驗做得很好,你什麼時候來看看我們做實驗?」
薛主任親眼看到兔子得了急性減壓病,兩個前肢在地板上爬,抓,整個身體和兩個後肢在地板上拖過去,明顯是急性脊髓型減壓病引起的癱瘓。
薛主任說:「好!減壓病的模型造得很好,那就趕快治療。」
最終實驗那天,張陸弟他們請了上海自行車三廠(鳳凰自行車廠)工會的朋友,帶來了攝像機給他們攝像。緊接著小康醫生給癱瘓了的實驗兔,通過耳靜脈打進治療計量的乙醇溶液,張陸弟醫生給對照兔子通過耳靜脈打進生理鹽水。過了十分鐘左右。癱瘓的兔子後腿站立起來搖搖晃晃的可以走路了,再過了一會兒就正常走路了;而打生理鹽水的對照免四肢抽搐了幾下就死了。
薛漢林主任看了激動地說,「小張!你們事業做得很不錯,很不錯啊!大膽,創新,敢想,敢做!」
張陸弟回應說:「主任!我們下次再做個試驗給你看,看看血管里,動態流動的氣泡是怎麼消失的。」薛主任欣然答應。
張陸弟到農家找兔子來飼養
第二次做實驗,兔子在五公斤壓力下。緊急快速減壓,然後給兔子解剖,暴露後腔靜脈。這時可以看到兩個兔子的後腔靜脈內慢慢地出現的氣泡在血管里流動,看得很清楚,看到氣泡越來越多。這時康醫生給實驗兔子耳內打乙醇溶液,張醫生給對照兔耳內注入生理鹽水...慢慢地,慢慢地,實驗兔血管里的氣泡完全消失了!而對照免的血管被氣泡完全充填,再解剖一看,心臟和血管裡面根本沒有血了,只有像肥皂泡一樣的淡紅色的泡沫!
這時,薛主任很激動,他不停地用英語自言自語地說著。
事後薛主任說,他自己是在用英語講解說詞,以便和錄像同步,今後這個資料直接可以拿到國際會議上去播放。
張,康二位聽了很高興,說,本來他們兩位發表文章時,薛主任不同意把他的名字放在後面,估計是怕支持錯了,影響他的威望。這次主任很興奮地用英語錄了解釋詞,大家都相當高興與振奮。
經過近兩年的奮鬥,乙醇治療急性減壓病的研究課題基本成功了。報成果鑑定時一共有17篇論已在中華雜誌發表了,還有五篇論文已經錄用等待發表。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oYNcHEBnkjnB-0zPO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