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康復醫學科開展了關於「中風康複評定和康復治療策略」的知識培訓,康復醫學科學科帶頭人程安龍教授就相關內容進行了全面生動的講解。康復醫學科主任姚金榮、主管技師張雁及相關人員共計七十多人參加了此次康復知識培訓活動。
活動現場,氣氛活躍
程安龍教授,首先從中風康複評定的標準入手,對其相關評定量表進行了詳解的介紹;隨後針對康復治療策略,尤其是對康復治療五大原則,以及軟癱期和痙攣期患者的具體康復訓練要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科學的康複評定,是神經康復的基礎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Cerebral Stroke)、「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
根據世界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近期報告顯示,腦中風因其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和高死亡率的「四高」特點,已成為中國人第一大死亡原因。在腦中風存活者中有70%左右都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如偏癱、吞咽障礙、語言障礙、認知障礙、情感障礙等,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了巨大影響,如何降低致殘率成為患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程安龍教授解說,現代康復理論和實踐證明,綜合康復治療是目前降低腦中風患者致殘率的有效方法,而如何科學的對患者進行中風康複評定,成為康復治療的關鍵,也是制定康復治療方案的必要前提。
程教授的講解,形象生動
科學的中風康複評定,是神經康復的基礎,為康復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康復醫師會根據康複評定量表的標準,對患者殘存功能和喪失功能進行全面科學的識別和評定,判定其嚴重程度,對預後作出正確的評估,並根據評定的結果制定完善詳細的近期和遠期治療方案。
程教授指出,目前常用的康複評定量表有:1、損傷水平評定量表;2、肌力評定量表;3、關節活動度評定量表;4、肌張力與痙攣評定量表;5、運動功能評定量表。每一種評定量表,都有其評定的標準、等級,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一定要根據這些量表對患者的病情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定。
制定康復治療策略,需遵循五大原則
康復醫師在制定康復治療方案,選擇治療技術時,除了要根據患者病情、相關評定量表的結果之外,還需遵循五大康復治療原則,具體如下:
1、以疾病演變階段為依據選擇不同治療方法;
2、訓練從被動、輔助及主動運動逐步進行;
3 、以任務為導向進行訓練;
4 、以神經發育技術為技術核心,因人而異進行選擇治療;
5、建立康復治療程序(診治路徑),床上康復訓練——坐—站轉移訓練——站立訓練——行走訓練——實用步行訓練。
床上下肢康復訓練
程安龍教授介紹,由於每個中風患者病灶部位、所處的病程階段不相同,而每個時期康復訓練的重點也不一樣,因此一定要因人而異,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同時,要鼓勵和幫助患者主動訓練,主動訓練事半功倍;要與患者日常活動結合起來,還需要把技巧性的動作訓練加進去,幫助患者更好的康復治療;對於康復治療的常見五大神經促進技術:中樞性促進技術(Brunnstrom )、皮膚感覺促進技術( Rood )、神經發育促進技術( Bobath )、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PNF)技術及運動再學習技術,程教授表示,這五種治療技術各有千秋,具體方法的選擇,要視患者具體病情而定。
患者軟癱期和痙攣期,需注意的要點
隨後,程教授對患者所處的「軟癱期」和「痙攣期」的運動治療內容及要點進行了重點介紹。他指出,因患者軟癱期的肢體訓練屬於被動訓練,因此正確體位擺放就非常重要;同時還要進行翻身及體位變換訓練,這也是最基本的軀幹功能能訓練之一。
對於痙攣,它是引起患者運動障礙的常見原因,可以反應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患者痙攣期主要有三個重要階段,其中1—3個月是痙攣恢復的黃金時間,因為中風後1-3個月,患者肢體攣縮還未完全形成,若能及時進行恰當治療,則中風致殘程度會大大降低;而3—6個月中風患者肢體攣縮形成,康復治療進入相對穩定的恢復期;而超過6個月後,患者痙攣程度比較嚴重,相對恢復也就會比較慢。
因此,中風患者康復治療開展的越早越好,一般當患者發病48小時後,生命體徵穩定,症狀體徵不在發展的情況下,就應儘早介入康復治療。
康復主任姚金榮發言
最後,康復醫學科主任姚金榮,對本次康復培訓活動進行了總結。他表示,通過程教授深入而全面的講解,大家從中受益匪淺,對大家今後康復實踐工作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同時,康復醫師和康復技師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評定結果,來制定完善周密的康復治療計劃。他希望通過定期的知識培訓、經驗分享、意見交流,在不斷的學習中,大家能夠更好的提高康復治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為患者提供更為專業、高效、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