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特質看競爭壁壘 | 42 Daily

2019-08-28     42章經

Why Airbnb Is Way More Competitive Than Uber

By Deepak Ravichandran, Jeff Lu, and Roger Lee

本文來自我們的創投社群「創投理想國」 42 Daily。

要衡量一家公司能否活得長久,一條相當重要的評判標準是看它的競爭壁壘有多高。這篇文章從 Airbnb 和 Uber 的產品本質講起,看似只是比較了他們在競爭壁壘上的差異,其實還講了一個更普適的方法論:如何通過分析一家公司的產品,來衡量它為自己打造的壁壘有多高。

作者先從 Airbnb 和 Uber 的產品本質講起,在此之前,你可能還沒有深入思考過,Airbnb 和 Uber 到底為我們提供了什麼。

在 Airbnb 的模式里,房主與租客想要達成一筆交易,需要包含多個維度的匹配——房屋的地點、價格、裝修風格、甚至雙方的個性等等。所以如果租客選中一套房子,往往不僅是基於某一個維度的適合,而是同時滿足了多個維度的需求。

但是 Uber 模式不一樣。車主和乘客想要達成一筆交易,幾乎不需要考慮車是否高級、空間是否足夠寬敞、車主是否夠熱情這些次要因素。絕大多數情況下,乘客幾乎只會出於一個標準來選擇司機——接單夠不夠快。

所以說,Airbnb 提供的是異質性的產品,而 Uber 提供的是同質化產品。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解釋,為什麼不同的產品導致了公司不同的競爭壁壘。

這可以從產品的供給和匹配兩個維度來理解。顯然,異質性產品的供給難度更高,而且在相同的規模下,其匹配難度也更大。

所以對於 Airbnb 來說,前期用戶增長相對緩慢,但是到了後期,自身的競爭壁壘會逐漸變高,導致難以被其他對手超越;而提供了同質化產品的 Uber,因為供給容易、匹配也相對簡單,所以前期增長相對較快,但隱患在於,它在後期為自己構建的競爭壁壘不夠高。

來看兩張圖,你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差異。

這張圖中的藍線表示 Airbnb 中的供給規模,黃線表示產品流動性。顯然,在前期因為規模的限制,產品流動性始終不太高。但是等到了一定階段,產品流動性陡然上升。對應到用戶身上就是,他們會在某個節點發現產品體驗在迅速變好。

這張圖表示的是 Uber 的供給規模和產品流動性之間的關係。其中,藍線依然是供給規模,黃線是產品流動性。在前期,供給規模雖然不太高,但是因為彼此同質,產品已經具備一定的流動性。所以即便後期供給規模跟上了,產品本身也很難讓用戶產生驚喜的感覺。

沿著這個邏輯繼續想,當 Airbnb 做到一定規模之後,新入局的公司想要趕超它,就必須實現多維度的對標,或者至少在某一個維度特別有吸引力;而 Uber 的壁壘又有多高呢?看看當初滴滴快的的補貼大戰就知道了,很多時候競爭對手需要做的,僅僅只是用更多的錢來「教育」市場。反正實現的功能是一樣的,最終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往往只是價格。

再來看這兩家的現實情況,其實也證明了這個結論。

Airbnb 始終沒什麼真正有力的競爭對手,最有可能對它造成威脅的美國房屋租賃網站 HomeAway,早在 Airbnb 融 B 輪的時候就已經上市,而且他們的模式一直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 Uber 始終面臨激烈競爭,在美國是 Lyft,在中國輸給了滴滴,在印度有 Ola Cabs,東南亞有 Grab,而拉美是 Easy Taxi。

這樣說來,一家公司在最開始選擇怎麼樣的市場,就可能決定它最終會面對哪種類型的對手;最開始做出了什麼樣的產品,也幾乎註定了它此後可能遭遇多麼殘酷的競爭。

如果想閱讀英文原文,請在瀏覽器內打開此連結:http://fortune.com/2017/03/14/uber-airbnb/。謝謝。

成為「創投理想國」會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國內外科技文章深度解讀,並參與線下活動、加入線上創投社群,結識更多創投人群~

關注「42章經服務號」,點擊右下角「加入會員」,即刻加入我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eaZ2GwBJleJMoPMQq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