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網際網路泡沫親歷者的自白 | 42 Daily

2019-10-29     42章經

本文來自我們的創投社群「創投理想國」 42 Daily。

你好,歡迎打開創投理想國會員通訊。今天我們來聊聊網際網路泡沫。

我們之前聊過很多次網際網路泡沫,包括泡沫的形成和破滅原理、泡沫破裂的信號 PP 比率和上市潮、兩次泡沫間的 VC 行業、泡沫的應對攻略。(點擊文字可以跳轉到對應通訊)

當問及什麼是泡沫破裂的信號時,很多經濟學家都會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回答。

但是今天的這篇文章以泡沫親歷者的角度出發,只給了幾個簡單的判斷指標,這些觀點不一定對,但是能很好地警示我們。

這篇文章的作者 Scott Galloway 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借著網際網路大潮在商界揚名,32 歲時以網際網路企業家的身份受邀參加世界經濟論壇舉辦的達沃斯會議,這個會議現在馬雲也會去,而 Scott 參加那年是 1997 年。

兩年後,網際網路泡沫破滅,Scott 也隨之跌落,這篇文章就是他跌落之後的反思。

我們保留了他的第一人稱視角,想把作者的情緒也傳遞給大家,結合美國的大環境和國際環境,也許我們對他的反思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1999 年,我和一群舊金山的其他網際網路創業者一起去機場看私人飛機,當時我 34 歲,想著自己應該在大氣層里有一間一居室,畢竟,那時候我可是個很有錢的天才,這些錢比我媽打一千年工賺的錢還多。

我們這群 30 多歲的小混蛋看著這些飛機,仿佛我們擁有它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就是一個信號,告訴我們,金絲雀正在死去,我們這些嫩得很的「大師」馬上就要遭到社會的毒打。

摩根大通的 CEO Jamie Dimon 說,危機每 5~7 年就會發生一次。

當你年齡足夠大的時候,就能辨認出自己所在的周期,你所在的時間點是周期曲線上的一個點。

但是,這條曲線的變化方向和速度都是你難以預知的。

所謂資產泡沫實際上就是一股樂觀情緒,虛抬了價格,最後抬不起了只能砸下來。


判斷泡沫是否馬上要破滅,其實你並不非得找一個諾貝爾問,我總結了一些柔性信號。

估值、P/E 比率、信貸膨脹相關的指標是最常見的,大家公認這些可以預示泡沫。

最厲害的對沖基金經歷 Seth Klarman 最近就說,經濟上的刺激相當於高糖,保護主義相當於高膽固醇,這樣組合結果可能不太好。

國家和公司都開始造大型建築。

公司內部最典型的信號是 CEO 的膨脹

假如你看到 CEO 都跑去好萊塢做廣告,或者他們覺得別人會因為自己不出現在時尚雜誌封面上難受,泡沫很可能已經非常膨脹了。

比如去年 9 月,Marissa Mayer(曾是 Google 的第 20 號員工,現在自己創業)花了股東的 300 萬美元贊助 Vogue,最後在 9 月期的 Vogue 上能有 3000 字的個人介紹,這其實就是 CEO 低判斷力,高膨脹的表現。

CEO 的著裝也可以用來判斷泡沫。

當一個 CEO 開始穿黑色高領絨衣,暗示著「我是下一個喬布斯」,那大機率並不是真的出現了下一個喬布斯,而是要麼這家公司要翻車,股票馬上要跌,比如 Jack Dorsey(Twitter 聯合創始人);或者是 FDA 要下禁令,比如 Elizabeth Holmes(血液檢測公司 Theranos 創始人)。

庸才 + 兩年科技工作經驗 = 數十萬美元年薪

當你發現,一個剛出學校兩年的程式設計師,儘管資質一般,只可算個庸才,還能拿數十萬美元的年薪,泡沫就在膨脹。

假如你還發現這個年輕普通的程式設計師覺得自己真的值這個價,那麼泡沫膨脹得可能比較厲害。

意識不到自己的身價虛高的直接結果是,你不會未雨綢繆。泡沫一旦破裂,你可能只能住進爸媽家的地下室。

商業地產招標戰

泡沫的另一個信號是,那些投資人認為會成為下一個 Google 的公司和一幫無足輕重的資本方,在紐約和舊金山街頭到處搶購商業地產。


我 32 歲去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度會議的時候,有一大堆 CEO 跑過來跟我討論怎麼做生意,覺得我是網際網路宇宙新主人,但我其實也沒啥見解。

一個聰明的 32 歲的年輕人在任何時候,其實都只能勉強維持體面生活(make only a decent living)。然而,我卻成為了商界的尤達大師,指導各種聰明的商人怎麼經營公司。

當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的時候,我 34 歲,重返達沃斯卻無人問津。

當時代不好的時候,領袖往往是那些白頭髮的人;而當時代好的時候,年輕人會成為領袖。

所以 Evan Spiegel 和 Jack Dorsey 這樣超級聰明的年輕人確實創造了一些值數十億美元的好公司,Snap, Wework, Uber, Twitter 加起來的價值比波音公司還高,這都是年輕人的公司。

但是,作為一個曾經也當過年輕 CEO 的人,我要告訴你們,新經濟公司二十幾歲的年輕 CEO 唯一擁有的資產就是愚蠢,蠢到意識不到自己會失敗。

年輕 CEO 總是用一些很瘋狂的方法做事情,當然,有些最後還成了「瘋狂的天才」。

但是大部分人都太缺乏經驗了,以至於沒辦法扛起一家涉及到成百上千家庭生計的公司。

假如科技熱潮繼續沸騰,那麼我們很可能在未來十年還是可以看到年輕 CEO 創造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但是同時,我們也逼近災難的懸崖。

成為「創投理想國」會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國內外科技文章深度解讀,並參與線下活動、加入線上創投社群,結識更多創投人群~

關注「42章經服務號」,點擊右下角「加入會員」,即刻加入我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hiwFm4BMH2_cNUgYx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