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歲時,爸媽強迫孩子要學會分享,要懂得把自己手裡的糖果和玩具,跟別人分享;
孩子八歲時,把零食分享給周圍的小夥伴,雖然自己所剩無幾,但如果有人說「我還想要」,孩子便會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全部分享出去;
孩子十五歲時,舍友看見孩子要去吃飯,紛紛讓她幫忙帶一份回宿舍,孩子二話沒說答應了;
孩子十八歲時,同學找她借護膚品,孩子這個時候告訴別人「我的也不多了」,得到的回答卻是「切,小氣鬼!」
……
不會拒絕的孩子,就像電視劇里的那個「便利貼女孩兒」,被所有人調遣,雖然心中也有些許不願意,但想要拒絕的念頭湧上來,心中又會掀起一股罪惡感,總感覺自己如果不答應別人的要求,自己就成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人。
不會拒絕的老好人,一邊愚蠢的付出著,一邊又備受內心的煎熬,因為很多時候往往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費力不討好。而與之並存的是——孩子過得並不快樂,甚至非常憎惡這樣的自己,可因為從小遭遇這樣的教育灌輸,自己想要改變往往又顯得很無力。對此,曦曦媽希望各位家長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別刻意把孩子培養成為老好人,教會孩子善良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教會孩子學會拒絕。
(1)「斗米恩,升米仇」的概念,爸媽首先要心知肚明。
閨蜜是他們家族裡同輩中最大的孩子,從小她就被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以及親朋好友灌輸「大讓小」,以及「毫無怨言幫助別人」的思想。這使得她成為了一個極其勤勞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絲毫不懂得拒絕的人。
小時候,因為學習成績好,同一年級的堂姐妹都要抄襲她的作業,她見著別人苦苦的哀求不忍拒絕,可長大後卻被堂姐妹紛紛抱怨:「都怪你,當初要不是你拿作業給我抄,我又何至於淪落為一個土農民?」上初中的時候,只要同學叫她幫忙打飯,她就一口答應,哪怕夏天的湯再燙手,哪怕自己總是滿頭大汗,但她也是一副逆來順受的模樣。
上大學的時候,舍友說:「我們關係那麼好,你幫我把衣服洗了吧。」於是她爽快地答應了,這一洗就是四年!有一天她感冒了不想動,卻被舍友質問:「你為什麼今天不給我洗衣服?自私鬼!」畢業後,她表姐的孩子上初中了,一次又一次讓她加班給孩子做演講的PPT,一次又一次讓她放下手中的工作給孩子把作文編輯成為電子文檔,如果她有事回復慢了一點,還會被指責:「你變了,我喊你做的事情,你都不上心了。」
閨蜜說,她非常厭惡這樣的自己,她也想改變自己,可是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哪裡是說改就能改的。在旁人看來,隨口的拒絕,在她那裡卻要花幾天時間來鼓足這股勁兒。
教會孩子善良和大度,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們切不可把孩子培養成為不懂拒絕的懦夫!因為不懂拒絕的孩子,總是會面臨「斗米恩,升米仇」的痛苦,折磨得孩子沒有快樂。
(2)告訴孩子,骨子裡應該有善良和大度,但都是建立在底線之上的。
為什麼人們總是說「人善被人欺」?因為有些人並不會感激你的善良和大度,反而會在此做文章,讓你總是成為被欺負、被壓榨的那個人。
大學室友是一個文靜內向的女孩兒,她是家中的老大,底下還有一個妹妹和弟弟。他的父輩只有她爸爸一個男孩兒,其餘三個皆為姑姑。按照我國百姓愛么兒的說法,她的爺爺奶奶應該非常愛他的爸爸才對,但在他們家卻是一個例外。三個姑姑一台戲,成天挑唆她的爺爺奶奶和她的父母做對。一會兒三個姑姑陸續打來電話,向她控訴她父母的各種毛病;一會兒爺爺奶奶又在電話那頭要死要活的逼她去教育自己的父母。
三個姑姑和爺爺奶奶認為她性格文靜、脾氣好,所以好說話,芝麻大小的事情就無限放大,每次不僅欺負了她的父母,還打著為了她們家好的名義來控訴她父母的各種「罪證」。大學四年,但凡她食不下咽、頭暈腦脹、胸口發悶的時候,我們都深知她的姑姑和爺爺奶奶又開始作妖了。
我偶爾還會慫恿她兩句:「你為什麼不跟她懟呀?壞事都讓她們做了,還到你這裡來賣乖,還要讓你覺得你的父母十惡不赦才罷休。」每一次,她都只是淚流滿面,卻不曾有一句反抗。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善良、大度是美德,我們人人都應該有。但是,如果沒有底線的忍讓和善良,只會讓人覺得你好欺負,只會讓人覺得你很無能。很多人,就是欺軟怕硬,你越是善良的退讓,他越是步步緊逼;但如果你肯勇敢一點,學會拒絕,學會反抗,別人便不敢輕舉妄動。
(3)偶爾吃虧是福,但一直逼著自己吃虧就會是禍。
「吃虧是福」是一個耳熟能詳的俗語,往往也被無數父母奉為至理名言。
瑤瑤和歡歡是同桌,也是室友,兩人經常形影不離。瑤瑤是一個性格大大咧咧,凡是喜歡占小便宜的孩子,而歡歡則是一個內向,大度的女孩。
剛開始,瑤瑤會假裝肚子痛,或者撒嬌賣弄,讓歡歡幫她打開水。後來她每天晚上都故技重施,讓歡歡沒有辦法拒絕,於是歡歡成了她專業打水的小二。剛開始,瑤瑤會以自己心情不好為由,讓歡歡幫忙做作業,不會拒絕的歡歡在檯燈下加班加點的完成了,後來一有芝麻大點的事情,瑤瑤就讓歡歡充當自己完成作業的機器。當開始,瑤瑤會說自己時間來不及了,讓歡歡幫忙摺疊被子,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歡歡一直給瑤瑤折被子……
瑤瑤非但不感激歡歡的幫忙,反而當著全班的面,宣稱歡歡就像她的奴隸,什麼事情都要給她做。一直的付出和忍讓,得不到感恩,反而是嘲笑,這樣歡歡逐漸抑鬱了,她甚至不想到學校看見同學們那副瞧不起她的面容。
幫助別人應該是快樂的,如果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絲毫不懂拒絕的人,時間長了孩子只會感覺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是一件讓自己內心特別窩火、特別憋屈的事兒。作為父母,我們決不能逼著孩子吃虧,一定要讓孩子在學會善良和大度的同時,學會拒絕。
————————
教育子女,是一門大學問,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值得我們去仔細揣摩。以上觀點您認同嗎?歡迎說出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探討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