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老師的視頻下架:鼓勵孩子發現正能量,的確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2020-06-04     曦曦媽說教育

原標題:模仿老師的視頻下架:鼓勵孩子發現正能量,的確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前段時間,一個模仿老師的男孩在網絡走紅。很多網友在視頻下面評論「長大以後,可以進軍娛樂圈,果真是一個表演天才!」「完美重現了小學到高中的老師。」「這孩子簡直是老師附體了!」「天哪,我竟然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老師的影子!」

看了孩子所有的模仿視頻,曦曦媽並不否認這個上初二的孩子的確很有模仿天賦,但看完之後心裡總覺得挺不舒服的。

比如他模仿老師占課那一段,在學生心中或許覺得老師占課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但曦曦媽想說會占課的老師往往才是好老師!因為老師放棄了自己本該休息的時間,卻跑到教室給學生輔導作業、講解練習,而這份苦心還被當成調侃發到網絡上面供網友過分解讀,這樣的做法的確有些不太妥當了。

曦曦媽認為,在驚艷這個孩子模仿天賦的同時,我們的確應該鼓勵孩子去發現生活中的正能量——

(1)讓孩子的內心陽光一點,不要總是那麼陰暗。

昨天,在等待女兒上舞蹈課的途中,我和家長們聊了一會兒天。其中一個家長非常自豪地說:

「我對我家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屬於連哄帶騙那種。比如,去公園玩耍她總是喜歡到處亂跑,我才不會同你們一樣告訴孩子亂跑可能就會走丟,再也找不到父母。我直接嚇唬孩子,如果被陌生人帶走了,就會被挖心挖肺挖腸挖肚……」

天哪,別說是一個年僅五歲的小孩兒,就連曦曦媽聽了也雞皮疙瘩長了一身。為什麼要長期給孩子灌輸這種血腥的場面呢?

這位家長還說:「我們家女兒怕打雷,因為我總是告訴她,如果不聽媽媽的話,上天就會以打雷的方式來警告她。她怕打雷,以致於現在都五歲了還沒有分床睡,就連洗完澡她也不敢一個人回到臥室,每次都要問』媽媽,今天晚上12點會打雷嗎?』如果我說』要』,那麼她一定會在浴室等我,直到我洗完澡以後才跟我一起回房間睡覺。」

這只是鳳毛麟角,她平時恐嚇孩子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甚至涉及到孩子的方方面面。這種長期給孩子灌輸黑暗的方式,曦曦媽實在是不敢苟同。兒童時期的孩子,本來就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年紀,為什麼非要讓孩子長期處於這樣一個灰暗的地帶呢?

我從來不會利用以上方式恐嚇孩子,比如在擔心孩子走丟的問題上,首先我會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媽媽出門後要跟你手牽手,因為過馬路很危險,因為人流量太大媽媽怕失去你,因為井蓋下面有可能是沼氣或者電線很危險等等。同時,我會教會孩子所有家庭成員的名字、父母的電話、我們家的住址、報警求助電話等等。

(2)幫助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尤其要體會老師的用心良苦。

老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脾氣和個性。就算是這個孩子模仿了老師當時的苦惱,但也不足以成為大家的笑柄,更不能成為一種歪風邪氣的調侃和不尊重。

一個家長,往往只面臨一個孩子或者兩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而家長基本上就已經感覺心力交瘁了。換個角度想一想,老師要面臨多少個學生?如果是要教幾個班的老師,幾乎是要面對上百個學生!而這些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都接受著不同的家庭教育,家風很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能夠尊師重教,但那種家長自身就存在很多問題的,孩子估計也只會跟老師拋去白眼。

很多家長就是如此,自己詛咒、毆打孩子的時候覺得心裡倍爽兒,但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批評和教育了,那麼心裡就會特別不痛快,感覺老師沒事兒找事兒,感覺老師故意跟自家孩子過不去。想要幫助你的孩子糾正錯誤,變得更好的老師往往才好老師,才是負責任的老師。如果對你的孩子所有過錯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恐怕那才是孩子的悲哀,才是你們整個家庭的悲哀。

我們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我們常常希望老師能夠教會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但作為父母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引導孩子明白老師的苦心呢?如果老師對學生的一片赤誠之心,被當成了笑話,這樣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嗎?如果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成了一種笑柄,這樣的教育不就很糟糕了嗎?

(3)錯誤的行為就應該被糾正,不能顛覆了孩子的三觀。

當爸媽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別說孩子在吃零食,恐怕連孩子坐姿歪了一點點家長都會氣急敗壞吧!當爸媽讓孩子寫完作業再玩耍的時候,如果孩子把父母的話當作耳旁風,恐怕家長也會暴跳如雷對孩子一頓責備吧!

孩子不聽話,被家長批評很正常,為什麼被老師批評,就成為老師態度不好了呢?老師在講台上面嘔心瀝血地給孩子們講解知識,可一部分孩子卻在底下竊竊私語,一會兒偷吃零食,一會兒傳紙條,如果你是老師,你就能夠做到不生氣?

作為父母,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多學一些知識,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下考上一所好大學?如果老師批評孩子成了一種錯誤,那恐怕你的孩子也離養殘不遠了。

我很贊同那句話「老師是一個跟你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還依然對你好的人。他會因為你的學習退步而著急,也會因為你的學習進步而開心。」這才是尊師重教應有的領悟!

————————

生活中的確存在很多負能量,但曦曦媽認為更多正能量的東西是大家不能忽視的!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引導孩子專門去死盯著負能量琢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vQZgnIBnkjnB-0zje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