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好,我來自遼寧大連。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小兒子5歲,大兒子38歲。」這是一個年輕媽媽在家庭公開課里的一段自我介紹,聽完這個媽媽的敘述,大家都見過不怪了,畢竟當今社會巨嬰爸爸簡直太多了。
「我們家最常見的一幕就是 爸爸癱在床上玩遊戲,兒子坐在地上玩遊戲。」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出差,而 爸爸在家跟兒子沒有任何交流,導致孩子遇到外人就有說不完的話,成了一個超級話癆。」
「 爸爸在家好吃懶做沒有規矩,如果飯桌上沒有筷子,他估計就會餓死在飯桌上。所以孩子在家裡上躥下跳,自己玩的玩具從來不收,也不允許任何人收。」
以上就是媽媽對於自己丈夫的評價!當主持人問孩子: 「你的爸爸在你心中是什麼形象?」兒子回答著:「厲害。」主持人問:「哪裡厲害?」兒子回答: 「打遊戲厲害。」主持人再問:「別的事兒呢?」孩子泄氣地說:「別的事兒就不厲害了。」
用媽媽的話說,孩子爸爸在家除了玩手機其他什麼事情都一律不做。孩子小時候, 他沒有給孩子換過一次尿布;孩子出生之後他就買了耳塞等東西 一個人睡一間房間因為嫌棄孩子吵;當夜裡媽媽一手抱著孩子無法沖奶粉的時候希望他幫忙,他卻質問媽媽 「你睡不著,你還讓我也睡不著,你是不是變態?」而像「給孩子 拍嗝」這種詞彙他壓根就沒有聽過,更別說做了……
其實像這樣的巨嬰老爸,在現實生活中還絕不是個例!那麼如果各位有心來一場巨嬰爸爸變形記,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1)少講理,多做事,用實際行動參與孩子和媽媽的世界。
這位38歲的爸爸從一上場開始,就一直在懟所有人。比如:「我就是不想給孩子換尿布,因為我一看見就會吐。」「不給孩子玩手機,他就在那裡煩我,但我給了他手機他就馬上安靜了。」「照顧孩子本來就是女人的事情,為什麼她兼顧著上班掙錢了,我就一定要一起照顧孩子呢?」
很明顯,這位爸爸覺得我是男性,我有一份工作,所以我回到家就可以什麼事情都不做。他總是把你我分得很清楚,他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認為是對的就一定是對的,並且不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反駁。
家是一個有愛的地方,想要改變自己巨嬰爸爸的現狀,一定要堅守少講理多做事,減少理由與藉口,讓你的實際行動來證明一切。
(2)不要把遊戲作為媒介,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才是最好的陪伴。
很多爸爸認為,自己平時要上班,好不容易輪到休息了我自然應該沉溺在遊戲中無法自拔。而如果其他家庭成員非要把孩子推給他的時候,他就開始帶著孩子玩遊戲,或者給孩子一個平板讓孩子自己玩去。
陪孩子打遊戲時,孩子與爸爸之間溝通的好像都是遊戲里的專業詞彙。想要改巨嬰爸爸就得做好真實的陪伴孩子。比如:增加生活中的語音交流,減少以遊戲為媒介的溝通。
帶孩子出去爬爬山、逛逛博物館、動物園、公園等等,都會成為相互之間的美好回憶。爸爸尤其是對於一個男孩兒的成長太重要的,因為孩子將來也會成為一個爸爸,所以他不僅要跟爸爸學習如何做男生,還要想著如何做男朋友、丈夫等。
(3)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拒絕談分工。
生活中,的確有很多爸爸的界限感是非常明確的。比如:我掙錢養家,其他的事情你自己操心。所以我們常常說如今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了,不僅要自己掙錢,還要教育和輔導孩子,另外還要做家裡的家務等瑣碎的事情。
當爸爸心中的分工界限太過明確之後,就會給媽媽帶來一種強大的壓力。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扛起所有重擔的人並不是爸爸,而是媽媽們!什麼情況下會滋生和諧的家庭氛圍,一定是父母共同分擔所有事情,而不是我玩我的手機,你自己去做所有的事情。
孩子的教育問題,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爸爸也有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這一點爸爸是必須要明確的。
(4)爸爸的榜樣作用,會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很多爸爸都在幻想——「今後我的孩子應該是怎樣一個人。」可在思考這個問題的背後爸爸卻忽視了自己榜樣的力量。
簡單來說,這個男孩如今才五歲就對遊戲如此痴迷了,等到孩子十歲怎麼辦?孩子現在還能求著爸爸一起玩遊戲,以後孩子不需要爸爸就能夠自己組建隊友了怎麼辦?孩子以後做什麼事情都不認真,他說「我爸爸就是什麼都不做的人」,這個時候你又該怎麼辦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家長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其實孩子都看在眼裡。不僅媽媽要做好榜樣,爸爸也絕不能成為負面影響。
————————
這個周末就是父親節了,希望所有的父親都反思反思自己,到底算不算一個合格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