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喜歡看湖南衛視的《少年說》,因為我覺得有這樣一個平台給孩子們傾訴自己的煩惱是特別幸運的一件事情。
如今功利性教育越來越嚴重,父母把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到了孩子的分數之上,誰還有時間去注意孩子的心理?我尤其喜歡看《少年說》里那些「爸媽是真愛,孩子是意外」的視頻分享,雖然隔著螢幕我也感覺到了孩子在吃醋,但我認為在父母和睦相愛的環境下成長,孩子雖然只是嘴上吐槽著「心酸」,但心中卻無比的幸福和快樂。
為什麼和睦相愛的父母能夠養出幸福指數很高的孩子?今天這篇文章,曦曦媽希望所有喜歡吵架、打架的父母們都看看——
(1)在父母的爭吵、暴力及冷暴力之下,最受傷的人往往是孩子。
哪一個孩子不希望自己擁有幸福的原生家庭?哪一個孩子不期盼父母能夠有說有笑的和平相處?哪一個孩子不渴望擁有一個滿是幸福滋味的家庭環境?
在網絡急速發達的時代,搜尋引擎里輸入關鍵字「父母鬧離婚孩子自殺」,你會發現滿屏都是悲劇。曦曦媽在疫情期間已經看到了好幾個孩子不願父母離婚的報道。其中一個男孩兒,在民政局門口一手拽著爸爸,一手拉著媽媽,大哭著乞求他們別離婚;另一個男孩兒為了給正在鬧離婚的父母施壓,拿自己的性命做要挾一躍而下沒了呼吸;近日又看到了一個湖南12歲的小女孩疑似希望父母復婚,留下一頁遺書後,衝出教室欄杆從五樓跳下死亡。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悲劇,都只是在感嘆現在的孩子太過玻璃心,但曦曦媽想說這不過是作為父母的你太過自以為是的認為。作為成年人的你,對離婚後的日子滿是期待,你甚至覺得帶孩子離開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或者父親,是對孩子最好的恩賜。但孩子呢?他把父母當作自己的天和地,如果兩者腦崩了,孩子只會自責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了父母的關係崩塌。再加上如今學習壓力巨大,孩子心理崩盤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爭吵、暴力和冷暴力之中,孩子往往是最受壓抑的那一個人。他羨慕別人的父母有說有笑,他嫉妒別人的父母關係融洽,他甚至幻想自己一夜醒來父母就恩愛如初了。
(2)爭吵之中別把孩子當作皮球一樣踢來踢去。
「離婚」二字,被很多父母當作口頭禪,一丁點小問題就要講離婚,一點點小摩擦就要說離異。長期當著孩子的面這樣講,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不安全感。
其實曦曦媽也不是想要過分渲染離婚對孩子的傷害,的確不幸福的夫妻對孩子的傷害更大,但我想說日子過不下去就好聚好散,給對方留一個體面,也等於給孩子留了一份安全感。
很多家庭鬧離婚,在談到孩子的撫養問題上就像談生意一樣,毫無人情味可言。一會兒爸爸說:「離婚可以孩子我不要。」一會兒媽媽說:「你不要?我還不要呢!我帶著一個拖油瓶以後怎麼找更好的?」一會兒爸爸說:「我養孩子可以,你給多少撫養費吧!」一會兒媽媽說:「我一個女人能掙多少錢?撫養費的問題給是可以給,但不能要太多。」
媽媽的娘家人覺得「你離婚可以,但一定不要孩子。你帶著孩子以後不好嫁人,然後這樣做也太便宜了孩子他爸!」爸爸的親戚又說:「孩子還是讓他跟著媽媽為好,免得以後別人給你介紹對象還嫌棄你有一個累贅!」孩子就像皮球一樣,從媽媽這邊踢到了爸爸那邊,又從爸爸那邊踢到了媽媽這邊。
說實話,曦曦媽特別痛恨那種對孩子不負責任的人!我朋友的妻子撇下兩個孩子離家出走四個月了,平時沒離家出走的時候也不管孩子,把孩子們扔給老人就去酒吧與一群跟自己爸爸一樣歲數的男人一起廝混。看到這些例子,我就常常想,我要是哪天離婚了,絕對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3)爸媽相愛,才能幫助孩子度過情緒不穩的青春期。
我們會發現,那些因為父母鬧離婚而自殺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處於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的。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體發育與心理發育迅猛的特徵,所以情緒容易不太穩定,常常做事情都是衝動行事,完全不顧及後果。當父母鬧離婚的時候,孩子如果勸說無效就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本身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就大,做出輕生的舉動也就很正常了。
記得少年說里有一個男生在勇氣台上告訴同學們,他的父母在某一年七夕情人節的時候,給了他兩百元錢讓他一個人在家,然後一本正經地告訴他,父母因為得到通知必須在七夕當天加班,所以不能在家陪孩子了。
孩子信以為真,後來晚上收到了媽媽同事發來的一張照片才知道自己太慘了。父母坐在一個非常有情調的餐廳里吃著燭光晚餐,中間還掉了一個大大的愛心。他強裝鎮定給媽媽打電話問媽媽究竟在哪裡,媽媽卻說我在坐車信號不好而掛掉了電話。孩子說那一刻他才知道了什麼叫孤獨!雖然孩子嘴上調侃著父母太過恩愛,而冷落了自己,但其實孩子心中滿滿的都是愛,因為生活中這樣的家庭里他看到的處處都是溫暖。
青春期是一個最讓父母擔憂的時期,而如果當孩子正處於這個階段的時候,父母卻天天鬧離婚,孩子恐怕不僅更為逆反,心理會扭曲了。請一定要記住爸媽相愛,才能幫助孩子度過情緒不穩的青春期。
————————
面對矛盾,你通常是如何解決的呢?你會當著孩子的面與另一半爭吵嗎?你是否關注孩子的內心呢?歡迎大家跟曦曦媽一起探討哦。